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微波加热的方法来还原含煤铬铁矿粉,稀缺的铬铁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微波体加热还原含煤铬铁矿过程中微波结构也进行了分析,在微观层面上证明了微波加热的物性、优点。  相似文献   

2.
无机发光材料的微波合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无机发光材料的微波合成,从其原理、优点等方面总结了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举例说明了利用微波加热合成的无机发光材料的光学和结构性能,并对近期的微波合成技术做了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3.
晶体的缺陷结构与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想晶体具有完整的周期性,但实际晶体性往是非理想的,它们或多或少均含有一定的缺陷结构,而晶体的许多性质都与缺陷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控制缺陷浓度就能控制晶体的性质。各种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随其组成、结构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而晶体中存在的各种缺陷产生的偶极驰豫正是导致晶体吸收微波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以介电损耗的方式直接影响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微波的生物非热效应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分子之间存在的电偶圾相互作用,使它们以氢键的形式相互偶联在一起,形成水的团簇结构,且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结合.在微波场的作用下,水分子将发生取向极化,其转动频率恰在微波频率范围内,因此,原来较大的水分集团变小.甚至产生单个的水分子.以微波与微生物水相互作用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微波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的两种效应,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提出了非热效应是微波作用于生物的主要效应.并对微波与生物体的作用机制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金属氧化物在微波场中升温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不金属氧化物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进行了讨论,认为其吸收微波的机制是:介质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电偶极子随微波场的变化而取向,由于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阻碍,产生松驰极化效应,致使介质将吸收的微波辐射能量传递给晶格,造成介质的温度升高。并且晶体中是否有缺陷结构存在,是决定其吸收微波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高功率微波源优化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将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遗传算法和全电磁粒子模拟软件UNIPIC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适于高功率微波源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FSAWS-GA。通过对待优化器件的结构参数进行浮点编码生成种群个体,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中的主观目标和客观目标评价算法实现个体适应度评价,基于遗传算法实现种群进化,达到高功率微波源多目标优化设计的目的。对比测试结果表明:FSAWS-GA算法较传统单目标遗传优化算法,对高功率微波源优化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够优化出多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的器件结构。利用FSAWS-GA对一种Ka波段的相对论返波管进行了结构优化测试,得到了输出功率为0.642 GW、工作频率为26.68 GHz、频率纯度为0.09、电子通过率为86.72%、能量转换效率为15.6%的新型器件结构。新型器件结构在确保多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输出功率较原器件提高了210.1%,验证了利用FSAWS-GA算法实现高功率微波源多目标优化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微波辐射处理活性炭—吡啶溶液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活性炭、吡啶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活性炭用量、吡啶溶液初始溶液浓度、pH值等因素对微波处理活性炭、吡啶溶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处理后的活性炭对吡啶的吸附具有明显的高效率,3.5min去除率即可达60%以上;而不用微波辐射处理的活性炭对吡啶的吸附,50min后,去除率才达70%。微波辐射使活性炭孔隙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强了其对吡啶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8.
微波能的传递与转化与被作用的物质的性质、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微波诱导的催化反应,催化剂选择适当,就能够利用微波场与催化剂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温升,并能对温度进行调控。我们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SrO-La2O3/Zn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其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由此得出了在微波场中能达到较高温度的复合氧化物的最佳配比及最适宜的制备条件,从而为实现微波场中的催化反应创造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波器件结构复杂度和性能要求的提高,建模和设计过程的时间成本也逐渐增大.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微波器件的设计效率.对神经网络在微波滤波器设计领域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提出了基于训练和精调神经网络的LC电路参数提取方法、基于数据自生成神经网络的结构参数估计方法和带宽可重构的滤波器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可以利用滤波器的S参数信息,在较短时间内预测出满足设计要求的LC电路参数/器件结构参数,有效减少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机辅扰动法(CAP法)进行微波多级放大器电路的优化设计。该方法借助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和逻辑判断能力,自动设计出合理的多级放大器电路拓扑结构和满足要求的电路结构参数。利用编制的设计程序设计了一个2.5GHz-4.5GHz的两级微波放大器,并在微波电路CAD软件MicroScope上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作在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中,应用Visual Basic6.0编程,实现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的多用户远程通信与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智能网络中远程数据接收与发送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利用双音多频 (DTMF)技术 ,在现有的电话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上实现控制数据的远程发送和接收的具体方法。此方法可应用于各种遥测、遥控的场合。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稳定、可行 ,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就国际互联网远程通用实验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网络通讯和串行口监控通信这两个关键技术做一详细阐述,并给出了用Delphi 6.0开发的软件系统的部分源代码.该系统的开发将实现远程网络物理实验,解决大多数实验仪器连网、远程控制、实验数据远程自动获取以及实验数据可视化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中主要方面的一些进展,即地基大气遥感、卫星气象、云物理、临近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侧重于大气遥感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并以北京大学的大气遥感研究工作,作为实例阐述。它包括微波辐射计及其环境遥感应用、大气云雨对微波通信影响的评估、光学和卫星遥感大气污染、卫星遥感大气和海洋、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5.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SPI总线寄存器的通信控制方式,在对远程控制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以无线模块nFR24L01为桥梁,充分利用无线模块nRF24L01可以一次发送并接收多帧信息的特点,进行控制系统和响应系统的SPI通信以实现远程控制直流电机正确运转的目的。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LabVIEW平台和网络的计算机远程在线监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通过网络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和远程在线监测的方法.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使用TCP/IP通讯协议组和LabVIEW中通讯功能模块,在LabVIEW工具平台上用G编程语言搭建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结合实例阐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强的特点.应用该方法可方便地建立计算机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虚拟仪器技术和G语言编程使得系统变得灵活,其用户界面便于人机交流.  相似文献   

17.
PTR2000及其在机器人遥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单片无线收发数传MODEM模块PTR2000,及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并给出其在机器人遥操作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利用普通电话网路和调制解调器与计算机组成的远程多点监控系统。系统中的远程监控、管理功能、上下位机的程序设计思想以及监控和数据传输中的实时性与准确性等技术关键也在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以一种履带式移动机器人作为控制平台,介绍了通过无线局域网对救援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的客户端—服务器端系统。构建了基于TCP/IP的机器人远程通讯协议,并采用了一种先进的视频传输技术实现了图像的实时传输,从而实现了救援机器人的无线控制和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在远方主站端对分布在不同变电站的低压开关柜进行远程控制。利用电力通信通道,扩展用于电力系统远程通信的CDT规约,使远程控制问题变成计算机串行通信问题.用串行通信技术方法,将远方主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发送给变电站当地子站,子站计算机分析出主站命令,并转换成松下PLC通讯指令格式,用串行通信的指令系列代替PLC梯形图的编程,由子站直接控制PLC,实现对低压开关柜组的远程智能控制.通过现场调试和运行结果表明,利用电力系统数据传输通道,既不会影响高压系统的数据传输。又可以实现利用上位机的串行通信对PLC进行远程控制。解决了开关柜控制回路的远程智能控制问题,并给出了用串行通讯代替梯形图的编程方法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