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距还很大,城镇化是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这已成社会各界共识。要能够不断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吸纳就业发挥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谋划和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河南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转型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本文在分析了河南新型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科技创新支持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并指出要实现河南新型城镇化目标,实现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需要科技的有效支撑和引领,并给出了科技创新支撑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城镇化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从战略规划、技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地方和基层工作、人才培养5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管理研究》2017,(4):72-74
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和技术手段重城轻乡的缺陷,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的视角,寻求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高效途径和先进的规划技术手段,力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型县域宜居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保障并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形势下,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不同主体入手,结合各创新主体的特点,本着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各阶段无缝衔接的原则,设计理想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逻辑关系,即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核心,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创新的主体和中试的主体,农户是基层技术创新的主体,政产学研用对各创新主体的凝聚作用,通过多样化联系形式,将不同阶段的创新主体联系起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两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解析了2006—2017年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时序上,北京两系统同步发展,天津、河北科技创新系统存在滞后;在空间上,各地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线性拟合显示,北京耦合协调态势良好,天津耦合协调趋同且潜力巨大,河北协同效应不明显;未来天津、河北两地区应重点考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杨义炜  刘辉  付银 《贵州科学》2020,37(3):50-58
以多时相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选取最优波段组合,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城乡建设用地。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测度指数法、象限方位分析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法,从景观格局演化、时空规模动态、空间分异特征以及扩展模式更替4个层面揭示就地城镇化下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6年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在景观中的优势度逐渐显现,内在连通性不断提高,边界形态逐渐规则化,空间上呈现出聚集连片的发展趋势;2)1996—2016年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加,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不断提高;3)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主要以北、东北和正南方位扩展为主,其扩展速度分别处于高速扩展和快速扩展;4)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方式以边缘式扩展为主,填充式和飞地式扩展为辅,但边缘式扩展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填充式扩展规模则表现出上升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更趋于集中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2007—2018年数据,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分析二者互动机理,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同向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从西向东逐步增加,研究期末整体呈高度耦合协调;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省市内部差异基本无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萍 《科技与经济》2008,21(3):45-46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是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推进农业科技结构调整,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科技进步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当前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性因素。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当前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据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性、公益性、综合性以及周期长的特点,把国际社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功的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建立以农业科研中心、农业科技试验站和农业科技推广站3个子系统为基本结构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科技创新的开展现状、发展策略、优势及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了要发挥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地方科技创新服务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并不强。造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不健全,以及金融支持不够。因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是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科学管理研究》2016,(4):21-24
地方科技创新立法在我国的科技立法体系中,一定程度补充了国家层面立法无法提供精细规则供给的不足。当前我国地方科技创新立法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完成总+分式的体系搭建,但在立法质量方面仍然存在立法理念更新与适应性调整不力,地方特色彰显不足,法律责任规定欠缺等亟需回应的问题。本文将从立法理念、立法特色以及立法技术3个方面就已有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由于交易费用过大导致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农业经营中的制度安排,并证明了这种制度安排是一种帕雷托改进。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券作为一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普惠性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正逐渐在地方政府得到推广,其应用效果得到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广泛认可。本文在科技创新券内涵阐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科技创新券的应用现状及产生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以河南省焦作市的创新券应用为例展开探讨,结合案例分析结果及地方政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地方大学都组建了科技创新团队。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是地方大学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加强其激励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合作为基础研究了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从理论探讨了科技创新团队合作的可能,构建了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模型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特点,通过对承担"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农业领域项目的负责人实施科研成果完成情况的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学中对数线性模型对农业创新主体的科研成果类型进行差异化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国内不同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在新工艺或工艺改进、新产品新材料及论文的成果形式上存在产出形式的差异;虽然各创新主体在其他成果类型的产出比略有不同,但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各创新主体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验证并补充了各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类别与功能,为进一步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与创新水平、为项目管理者有效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