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方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带动区域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系统。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廊带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个体特征。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发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技术协同网络地域化发展趋势明显,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更强的社会嵌入性,集团企业具有更强的路径依赖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集群行动者之间非线性的、具有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过程。集群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网络竞合关系,实现集群租金收益的动态均衡。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协同绩效促进集群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公共政策应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市场运行环境、创新网络、对等与信任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方面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3.
从资源、网络和结果视角,提出了一个关于产业知识基础、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企业技术能力的理论框架。发现产业知识基础不仅能直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还通过协同创新网络这一中介对技术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寻求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的难度较大,加之以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环境变动性较大等不利因素,也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亟须有效方法加以解决。协同创新伙伴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文章基于三角模糊理论结合层次网络分析法和改进的TOPSIS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对某电子生产厂商选择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伙伴的案例对模型的实用性加以验证,确定该方法有利于企业更加高效地选择协同创新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5.
陈波 《太原科技》2014,(1):1-3,14
随着自主创新进程不断深入,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创新资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创新组织模式。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强调创新知识生产,更强调创新知识的转化;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摄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围绕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目标用户分别发挥着组织保障、智力支持、目标导向等不同功能,从而使政产学研用既成为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航空技术中协同创新网络缺乏实证测度的问题,应用复杂网络相关原理和方法,基于航空产业园协同创新关系数据,通过UCINET软件构建了创新网络模型,从整体网密度、可达性、小世界特性等方面对网络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航空技术网络协同创新能力较强,同时,具有小世界的特性,具有较大的聚类系数。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形成及成功的关键是培育更多的关键节点,即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最后提出一系列促进交流合作的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创新功能最大化,促进科技资源集聚与扩散,推动航空装备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联合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在内的众多主体和力量.校友作为高校所独有且珍贵的资源,除了其本身可以直接提供的各类资源外,还是高校拓展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本连接的重要节点.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在以往校企合作、产学研研究的局限性上,强调校友群体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资源导入作用和连接作用,最后提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校友资源的开发策略,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校加强校友资源开发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创新的促进被认为是企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但少有文献关注集群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创新集成问题。首先通过阐述产品创新系统化理论逻辑入手,指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集群整体资源的整合能力与协同创新;其次构建了集群协同产品创新集成实现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知识网络构成、过程协调和学习实现机制;最后提出基于价值创造知识网络和集群学习机制的模块化集群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管理研究》2013,(5):58-62
基于网络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分析,研究了盐碱地改良产业化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网络结构和运作机制,以华清农业盐碱地改良产业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化协同创新必须有效整合相关资源,以企业为创新核心主体,以市场机制为运作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上海坚持走开放、协同的创新之路,鼓励多样性,扩大协同性,增强包容性,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内生动力和"化学反应",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建设成效明显,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影响更加彰显,上海与全球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对接渠道更加顺畅,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创业氛围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