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会盟星网     
在未来的三年内,诺基亚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一个名叫“星网”的国际化工业园。从星网(国际)工业园去年奠基的那一刻起,有关“星网”的猜测与分析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们不解的是,诺基亚为什么还要大兴土木建工业园?除了诺基亚自身以外,凭什么能把众多独立运营的企业聚拢在一起?诺基亚是想在开发区里搞“园中园”式的独立王国吗?  相似文献   

2.
在IT企业当中,与诺基亚相比,首信的名气可小多了。但是,如果没有首信,也许没有诺基亚现在在国内的知名度。1995年,首信集团与芬兰诺基亚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在中国手机市场由后来者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跨国公司,其手机销售量雄踞全国榜  相似文献   

3.
《科技智囊》2003,(11):220-221
创建于1865年的诺基亚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和移动电话的领先供应商,同时也是移动,固定宽带和IP网络的领先供应商之一。诺基亚股票在全球六个主要证券市场上市,股东遍布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4.
诺基亚编织星网“扩大全球移动电话市场份额至40%,进一步巩固作为全球最大移动电话制造商的统治地位。”这是诺基亚董事长约玛·奥利拉最近向他的手下发出的又一冲锋号令。40%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诺基亚要在去年售出1.28亿部手机的基础上,再提高8个百分点。相信在考虑预期的增长时,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在约玛·奥利拉的战略部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诺基亚目前在中国的最大项目当属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诺基亚“星网  相似文献   

5.
傅强 《科技智囊》2005,(7):40-43
对于“星网”两个字,《科技智囊》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相当的熟悉。因为5年前,正是《科技智囊》第一个喊出了“星网模式”这个词汇,并对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佯见(《科技智囊》2002年第1期)。正如本文导语中所写:再好的商业模式,都需要一个好的结果来印证。一个战略决策是否真的取得了成功,同样需要业绩来证明。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用管理的视角审视星网工业园时,我们不仅仅要看一个结果,更要分析其成功的背后——一个成功的战略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刘承炳 《科技潮》2001,(8):56-56
第三代移动通信是新型的变速接入的无线通信技术,这项技术将改变我们生活,将人们带入一个数字世界。记者近日从第二届中国“IMT-2000与3G 移动通讯国际论坛”会上了解到。移动通信行业正面临一场巨大变革,会上展示的个人化、本地化的电子商务、交互式游戏、电视会议和虚拟办公网络等服务项目,都将为人们提供崭新的巨大商机,而这些仅仅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的许多业务范围中的一小部分。为了在1~2年内完全实现这一伟大蓝图,抢占商机,诺基亚、爱立信等100余家制造企业、运营商云集在北京召开的论坛共商这一大事。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第三代移动通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比较模糊。抢占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的商家这样告诉我们:何为第三代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与开发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纷纷投资中国.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在全球凸现,跨国公司开始对华进行战略性投资.北京由于人力资源和研发方面的基础条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研发投资地.跨国公司来北京建立研发机构,加快了国际技术转移,给北京技术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  相似文献   

8.
2011年8月15日,全球第一搜索引擎谷歌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依靠着在安卓系统上的绝对优势迅速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也让一旁的全球第一大软件公司——微软,感受到了威胁,同时,也让微软公司看到了进军移动通信领域的希望,下定决心和谷歌、苹果等公司争夺这块"肥肉"。于是微软公司在2013年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的授权。而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原因也是跟移动通信市场的变革分不开的,该文就对微软收购诺基亚背后的商务战略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作为手机行业曾经的领跑者——诺基亚,亮相巴塞罗那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其间,诺基亚对外宣布了公司新的发展方向:引领新一代5G技术和物联网发展。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夕,诺基亚便已发布了一系列的5G应用及产品,并宣布旗下成长基金新募集到的3.5亿美元布局物联网投资。诺基亚总裁、首席执行官苏立在受访时说:"我们计划于今年大力增加5G投资,释放新诺基亚创新引擎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1998,(1):F012-F012
拥有手机的人们关注移动通信的发展,希望拥有手机的人们更关注移动通信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的不断建设、服务的进一步完善都将为移动电话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去年11月,北京电信长城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新一代的数字技术——CDMA 已经在北京进入移动通信的大市场。CDMA 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正象数字技术对模拟技术而言是一场革命一样,CDMA 技术的成熟使数字移动通信迈入了更清晰、更安全、更自由的新阶段。据曾经的市场调查表明,90%的手机用户认为通话质量至关重要,话音清晰、不掉话是移动电话使用者最基  相似文献   

11.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到目前为止,我们做手机,要么就是一些垄断企业,要么都是一些国有大企业,要么就是一些跨国公司,波导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自己的资源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做得这么大,而且能跟跨国公司相抗衡,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2.
赵琪 《科技智囊》2009,(9):45-49
或许在半年之前,望着昔日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摩托罗拉的窘境,诺基亚还在那里暗暗发笑。因为,狂那个时候,诺基亚已经将摩托罗拉甩出了很远的距离,即使包括大家谈论最多的三星、LG、索爱等国际巨头,也没有哪一个手机企业敢跟诺基亚一比高低。当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前四名的手机企业中,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广东现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对广州、上海和北京的460多位手机用户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拥有的手机品牌"、"消费者最喜欢的手机品牌"和"消费者下次最可能购买的手机品牌",诺基亚都排在第一位,分别占34%、44%、39%.这引起人们思考:为什么诺基亚品牌有如此大的魅力,它究竟赢在哪里?通过对诺基亚大量案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它的十个"赢点".  相似文献   

14.
我们怀念你,马祖光。你的天空有光的赤诚。 我们赞美你,马祖光。你的心底有光的能量。 你的火焰是光一样辉煌! 这是歌曲《你是光》对马祖光的赞颂。 马祖光是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电子信息领域首席教授。他为我国国防光电子应用和发展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忘我工作 鞠躬尽瘁 马祖光,1928年出生于北京一户普通人家,中学时代曾随家迁徙陕西和四川,1946年被保送到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怀着一腔热血,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祖光在哈工大工作50多年,他怀着强…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建设》2009,(10):56-56
9月25日,由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发起的“信息化合作伙伴联盟”宣告成立。包括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业在当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共同签署了“积极投身信息化研发和建设,致力于浙江省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联盟倡议书。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9,(2)
在北京的东南郊,有这样一块土地:6年前,这里还是农村,地里生长着水稻蔬菜。现在,则是一片外商投资的热土。它就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BDA。北京开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处北京东南郊,京津塘高速公路起点,距市区三环路7公里;距市中心天安门广场16.5公里;距北京火车货运站10公里;北抵国际空港——首都国际机场;东南抵国际海港——天津港。是全国各开发区科技园中距母城最近的开发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77年,25岁的郑李锦芬离开她在香港政府曾任职两年的行政主任的职位,成为当时仅有5名员工的美国安利香港公司的一员。经过不懈的努力,今天,她已经成为这家跨国公司的决策人之一,正是在这位唯一来自亚洲的决策人的积极倡议下,安利公司实施了在中国1亿多美元的投资。 坐在厦门海景大酒店17层的会见厅里,望着窗外的海色山光,已经成为美国安利亚太区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郑太告诉记者,在中国投资是她商务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尽管安利在中国走过了一段跨国公司中少有的不平凡的路,但“如果时光倒流,仍会选择中国。”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智开管理策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青岛海尔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协办的‘1998年中国零售战略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辽宁、浙江、江苏、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著名零售企业经理,以及国际著名公司安达信公司、AC 尼尔森公司、美国强生公司、瑞典宜家公司、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共约100余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2001年对于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康宇博先生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兴奋。在员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诺基亚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到34亿欧元,同比增长了六个百分点;出口则超过25亿欧元,比上年增长约50%,尽管康宇博 不愿意对竞争对手们 做出任何评论,但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关系的参加者已不限于国家这一单一主体,个人、跨国公司等私主体纷纷活跃在国际舞台。因此,有人就提出个人是国际法主体的主张,认为国际法主体除国家以外还有个人。不过这种观点存在众多疑惑,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