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T A.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并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将港中地区古近系沙河街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4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中重点层位沙二段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旋回层序结构类型以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的C型结构为主,中短期旋回层序结构类型是以向上变深的A型或向上变浅的B型非对称型为主。识别出古近系沙二段主要发育3种沉积相类型: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水道和湖泊沉积,包括11种沉积微相;沙二段MSC3和MSC4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的港西古凸起,至MSC5时期,物源方向由单一西部方向转为多方向物源供应。辫状重力流水道全都发育在近岸水下扇的前方,充足的物源供应是重力流水道发育的首要因素;辫状重力流水道的发育及分布与沉积期的古地貌有关,而断阶式断槽是港中地区古地貌的主要特征,因此,断阶式断槽是控制沙二段辫状重力流水道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超低渗透油藏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直
井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难度较大。针对超低渗致密储层特点,以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为目标,利用矿场实践、油藏
工程和数值模拟综合方法对水平井井排方向、井网形式、水平段长度、裂缝参数组合型式和注采井距参数等方面进
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直井与水平井联合布井的交错排状七点井网布井方式、哑铃型布缝、人工压裂缝密度2
条/(100 m)、水平段长度在700∼800 m、注采井距700∼800 m、排距150 m 时,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
产量约为8.0 t/d,达到直井平均单井产量的4 倍左右,研究成果可以指导超低渗透致密油藏的经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暖池区1.53 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的大洋钻探计划(ODP)807站1.53Ma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化石分析,通过Florisphaeraprofunda数量百分比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53Ma以来暖池核心区海水营养跃层经历了明显变化:从1.53~0.9Ma,营养跃层深度逐渐变浅;自0.9Ma起营养跃层开始变深并保持到0.48Ma;0.48~0.28Ma之间是营养跃层深度明显变浅的一个时期,在这以后营养跃层逐渐变深.根据颗石藻得出的海水营养跃层变化与初级生产力变化基本一致,也与根据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得出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比ODP807站和南海ODP1143站F.profunda数量百分比和初级生产力变化曲线,两站在0.9Ma以前变化的趋势相反,而0.9Ma以后基本一致.说明0.9Ma以前暖池核心地区与边缘区上层海水的变化有差异,而0.9Ma以后两者则趋同.  相似文献   

4.
针对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中有机质来源的问题,从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有机地球化学两方面开展了研究。采
用环境扫描电镜–能谱系统(ESEM – XEDS)对岩芯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此外,还采用气相色
谱–质谱法(GC – MS)对岩芯抽提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中发现的微生物化石C 和N 元素含量较
高(大于30%),从外部形态大致可将其分为3 类:同心环状结构,表面光滑的球体以及细胞壁开口的球体。岩芯抽提
物检测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nC12 ∼ nC32 的正构烷烃均有检出,且具有低碳数(主峰碳nC16)偶碳优势;此外,抽提
物中还检出了含量较高的类异戊二烯烃,包括,姥鲛烷、植烷和角鲨烯。这些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和有机地球化学组成
特征为晚震旦-早寒武世扬子浅海微生物的繁盛和牛蹄塘组烃源物质的微生物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采用水下局部干法激光焊接技术对1 mm厚SUS304不锈钢进行了焊接试验,重点分析了水深及保护气体流量对焊缝成形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水深与保护气体流量匹配,可以获得成形良好、剪切拉伸强度与母材相当的焊缝.在水深一定时,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焊缝熔宽变宽,熔深变浅,深宽比减小.在气体流量一定时,随着水深的增加,焊缝熔深和熔宽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与普通激光焊接相比,水下激光焊接改变了焊缝的散热方向以及散热速度,因此同一焊接工艺参数下,水下激光焊接的熔深变浅,熔宽变宽.
关键词: 水下焊接; 激光焊; 奥氏体不锈钢; 焊缝成形; 力学性能
中图分类号: TG 456.7文献标志码: A  相似文献   

6.
通过公式推导与转换对比了JBN 方法和Jones 的图解法,得出二者本质的区别是选取的岩芯基准渗透率不
同。同时认为,在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计算中,束缚水下的油相渗透率对于两相的渗流能力更具有参照性,更适合作为
岩芯的基准渗透率。在对平均含水饱和度和注入倍数的拟合中,对比了多项式、对数和指数函数。结果表明:对数函
数和指数函数通过分段拟合后可以达到高拟合精度,并且计算出的含油率更为合理。同时提出了针对驱替数据特点
的两段式分段拟合法。对于1=Qi ∼ 1=(IQi)拟合,不同的拟合函数计算出的油相相对渗透率较为接近,但水相相对渗
透率差别很大。对比线性、多项式和乘幂函数拟合,乘幂函数拟合的计算结果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应用回剥技术及计算剥蚀的趋势分析法,恢复了溱潼凹陷阜一段底界面同沉积期的古地貌。随后分析了阜一段沉积的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阜一段沉积前古地貌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泰州隆起、中央次深凹带和北部缓斜坡带三个沉积古地理单元。结合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研究成果发现,古地貌对砂体展布具明显的控制作用:阜一段沉积时期古地貌呈现"坡""隆""凹"相间的格局,"坡"是沉积物的搬运通道,也是沉积物的堆积场所;"隆"是较大的物源区;"凹"是沉积物的堆积中心。在古构造及古地貌的双重作用下,构造高部位的物质或通过断阶带进入各次凹内沉积,或经由斜坡带水道搬运至凹陷中,最终形成了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沿盆地南北两侧构造带沉积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东珠海淇澳岛东澳湾、高栏岛飞沙、福建晋江深沪湾等地海岸地貌与海滩沉积特征的野外观察与实验分析,确认闽粤沿海存在明显的海岸侵蚀后退现象,具体表现为:海岸线向陆迁移,海湾内早期陆相冲积物遭受波浪侵蚀,岬角岸段早期海蚀龛被现代海滩沉积物掩埋,海岸沙丘物源区被海水吞蚀,古海岸沙丘遭受波浪侵蚀并被现代海滩沉积物覆盖,海滩沉积物呈现粗化和角砾化特征等.这些地貌与沉积现象是海岸地貌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它们的存在说明海平面上升是引起研究区海岸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海平面上升的地貌与沉积标志.  相似文献   

9.
水平气井较直井更难于连续携液,为了研究水平气井连续携液问题,利用可视化水平井气水两相井筒管流模
拟实验装置(垂直段6 m,水平段10 m,倾斜段6 m)模拟水平井气液两相流动,对比观测直井段、倾斜井段、水平井段
的流动型态。实验表明:水平井三井段中,倾斜管段的携液能力最差,所需临界携液流速最大,可将其作为水平气井的
临界携液流速。倾斜管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中,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两类模型。为研究倾斜
管连续携液,实验观测不同倾斜角(28°∼72°)条件下流型变化并测试临界携液流速。实验表明倾斜管段液体主要以液
膜形式被携带,从携液机理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合理;通过实验测得的213 组数据对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进行对比
分析,发现液膜模型的平均百分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及相对性能系数均较小,从计算结果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
合理。  相似文献   

10.
古近纪时期的板块运动造就了渤海湾盆地洼隆相间的构造格局,需要从地质年代学角度研究单一湖盆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的沉积响应。以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始新统为例,利用标准井预处理的自然伽马曲线,利用频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和滑动频谱分析等方法识别蕴藏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基于绝对地质年代锚点,建立天文年代标尺,估算沉积速率,重建古湖平面变化和古沉积物供给能力,从区域沉积体系演化的角度讨论米兰科维奇记录对沉积响应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始新统沉积序列受控于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共识别出20个长偏心率周期,85个短偏心率周期,累计约8.1 Ma;(2)Es31、Es2、Es1x和Es1z亚段顶界面绝对地质年代分别为33.3、31.9、30.5、29.5 Ma,平均沉积速率约124.2 m/Ma;(3)湖平面于36.6~33.3 Ma大规模上升,于33.3~30.5 Ma持续下降,于30.5~28.5 Ma再次小幅回升,而36.6~28....  相似文献   

11.
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新近系莺歌海组二段砂体非均质性强,沉积模式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且当前沉积相认识与井点实际钻遇情况不符,严重制约了气田开发后期的调整挖潜。通过研究区典型岩心标志及井震结合地震相的精细识别,结合盆地的古地貌特征及特殊沉积背景,重新定义了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模式,并开展精细的沉积微相研究,查明了砂体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小层级别储层非均质性精细研究及调整挖潜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东方气田莺歌海组二段为北西向物源砂质碎屑流成因、受泥质水道改造的海底扇沉积,以侵蚀水道、水道侧向溢出朵体及前端朵体沉积为主;砂体展布整体受控于物源供给和古地貌,研究区中东部的泥底辟高地始终影响沉积微相展布和侵蚀水道的发育,后期泥质水道的强烈改造是导致研究区砂体强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重力流沉积理论为墓拙,在金华地区大安寨段介厉灰宕中划分出领并流和浊流两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抽,其沉积模式为重力流湖底扇相;硕料流沉积物的储集性远优于浊流沉积物,该区高产井和不产井的交叉出几原因在于高产升隽于顺抖流发育的网状分流水道之中,而不产并处在浊流为主的受及扇舌形体之上;可根据扇内水道的分布规律,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区块。  相似文献   

13.
南海珠江21Ma深水扇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的观察和描述,对21 Ma发育的深水扇特征、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心上发育正递变层理、鲍马序列和滑塌变形等多种典型重力流构造,指示了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地震资料上可识别出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朵体等典型深水扇构型;21 Ma深水扇沉积模式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深水扇的沉积模式,是在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格局、相对海平面变化、坡折带演化、断裂系统的形成及古珠江三角洲的物源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有效配置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影响的问题,开展了考虑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影响的产能方程的建立。研究中采
用渗流理论和惯性理论推导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公式和对应的产能方程。并基于对动边界的认识不仅提出了高速非
达西出现的临界渗透率、临界产量和临界压差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高速非达西边界表皮因子。研究表明,只有储层渗
透率、产量或者压差大于临界值时,储层中才可能出现高速非达西渗流;而且高速非达西边界表皮是渗透率、孔隙度、
临界雷诺数以及β 的函数反映了地层性质对高速非达西区域的影响,表皮越大则高速非达西区域越小,动边界的影响
越不能忽略。最后与常规产能方程比较发现,渗透率在1∼10 mD 时,本文产能方程的IPR 曲线与其有明显的差异。提
出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预测的影响,提高了产能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的分层注水存在注水层位深、地层温度高、下部为裸眼完井的特殊性,前期试
注井裸眼封隔器K341 失效导致试注失败。为了分析失效原因,建立了超深分层注水管柱的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了试
注管柱在不同工况(入井、坐封、注水、关井、洗井等)在各种力学效应综合作用下封隔器K341 相对于带水力锚的套
管封隔器Y241 的蠕变量。计算表明,当封隔器K341 基本坐封后,在封隔器Y241 坐封过程中封隔器K341 将产生
0.3∼0.6 m 的蠕变量,直接导致了封隔器K341 的破坏。针对该问题,制定了超深裸眼分层注水管柱防蠕动技术对策,
优化了相应的注水管柱结构:安装伸缩节、优化封隔器K341 结构使其与封隔器Y241 启封压力一致、封隔器K341 两
端安装扶正器以在入井过程中保护胶筒。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一套砂、泥薄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尤以层间的非均质性最为严重,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后复变浅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同一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叠置样式具有一定相似性;Ⅰ类具有朵状几何外形,滑块体后部发育铲状滑塌槽.滑块体顺滑脱面滑动,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内部具有铲式扇特征;Ⅱ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Ⅰ类的类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滑动方向及其所形成的滑塌槽走向差异较大;Ⅲ类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底部具有线性擦痕;其内部变形发育叠瓦逆冲构造,表面形态往往起伏不平.  相似文献   

18.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坝长兴组海相气田为中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沉积特征对其储层
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前期主要以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及静态研究为主,针对沉积对储层控制作用有待深
入研究的客观实际,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展布、迁移、模式及演化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元坝长兴组沉积特征采用地
质、测井、地震联合研究,发现元坝长兴组主要发育6 类沉积相、11 种沉积亚相及10 种沉积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
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分别控制了生物礁和浅滩两套主要储层的生长发育,两套储层分别分布于III 级层序高位体系
域礁、滩相带中,同时储层具有早滩晚礁、前礁后滩及向北东向迁移的发育特征,而在其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控制
下,长兴组储层生长发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3 种生物礁储层和两类浅滩储层,总体上,生物礁储层较浅滩储层更优
质,礁带区相对于浅滩区油气更易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19.
对中上扬子地区龙王庙组野外岩性识别和镜下薄片鉴定发现,台地沉积相带主要为颗粒滩相、云坪相和灰坪相,受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古地貌形态影响,广泛发育颗粒滩与云坪组合或颗粒滩与灰坪组合(简称滩坪组合)。中国扬子台地、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三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滩相发育的特殊时期和环境条件,如扬子台地龙王庙期台平、坡陡、盆深古地理沉积格局,适用"碳酸盐岩台地滩坪组合快速沉积相分析法"。即以滩为分界点,相对古水深赋值为10 m;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水体变浅,以云坪沉积为主,可见滩纹(纹指藻纹层)组合,相对古水深赋值0~10 m;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水体变深,以灰坪沉积为主,可见滩条(条指泥质条带)组合,相对古水深赋值10~25 m。根据不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确定其所属相带,可以恢复其古地理环境;应用相对古水深的赋值,还可以恢复沉积时期古地貌。  相似文献   

20.
在建南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沉积相与储层精细研究的需要,通过对关键层序界面的
识别,并综合测井、岩性信息进行高精度的四级层序划分,将研究区长兴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5 个四级层序,明确
了建南地区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内长兴期储层纵向发育部位及沉积相横向分布规律。将单井四级层序地层标定到地震
剖面中并建立地震层序,通过引入地层等时切片技术,以四级层序格架内体系域为作图单元进行沉积相演化研究。结
果表明,建南地区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经历了3 次海平面下降,高位体系域(HST)为主要的生物礁滩发育时期;上部
三级层序主要以白云岩暴露滩体发育为主,规模明显小于下部三级层序,其分布范围有向研究区中部迁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