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费是人为了实现生存和生活的手段,但是当人没有成为消费的主人反而被其奴役和控制时,消费就出现了异化。消费异化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关乎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批判了商品拜物教、异化劳动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揭露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原因,并提出对这种阻碍人和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的消解路径。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下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对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消费是人为了实现生存和生活的手段,但是当人没有成为消费的主人反而被其奴役和控制时,消费就出现了异化。消费异化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关乎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批判了商品拜物教、异化劳动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揭露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原因,并提出对这种阻碍人和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的消解路径。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下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对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费是人为了实现生存和生活的手段,但是当人没有成为消费的主人反而被其奴役和控制时,消费就出现了异化。消费异化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关乎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批判了商品拜物教、异化劳动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揭露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原因,并提出对这种阻碍人和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的消解路径。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下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对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并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异化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为解读当代中国异化消费现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国消费异化的现象和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解决和革除消费异化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消费和谐的概念,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消费的和谐问题。在其著作中既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非人化消费的批判,也有对消费与需要、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的探讨。马克思的消费和谐思想对化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刘静 《科技资讯》2012,(5):227-227
青年的马克思相信人的一般性质就是自由,他将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看作是人们的三种自然权利。马克思从自由是人的本性、真正的法律是自由的肯定存在的命题出发肯定市民社会确定政治国家,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自由和公民权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本质。马克思早期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在后期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描绘共产主义的理想蓝图,都能体现马克思对人的关怀。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根据社会的新发展对自由有了新的改进。所以研究马克思民主自由理论也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在该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产生异化劳动的资本主义制度予以无情的批判。但是,由于该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研究成果,也明显带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一定启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应尽量消除包括异化劳动在内的异化现象;现阶段可以合理利用异化劳动的可供利用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9.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呈现出异化消费的特征,崇尚物质消费和追求享乐主义。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异化消费"现象是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但对一系列异化消费现象的揭露,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物化现象或异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了一起,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理论没什么区别,相反,他们在异化或物化的理论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包括对象化,也包括异化,并没有区分二者;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和物化(即对象化)却有了明确的界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欧洲法兰克福学派则继承了其中的批判思想,高屋建瓴地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时至今日,我国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传媒的异化必将导致人的异化,怎样在日益发达弥漫的传播中保持人的理性批判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而幸福的自我完善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是在研究马克思理论和弗洛伊德思想各自的局限、共同基础以及二者互补性的基础上,将二人思想进行嫁接、浇铸而成的。这一思想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以及人的异化,但整个思想对马克思理论做了人道主义的歪曲。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本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现象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描绘出人类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美好图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趋利性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人本观为指导,通过强化政府调控、社会监督及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等措施推动企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时,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提出了“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统一的深刻认识。马克思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马克思自然观所阐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重要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而且也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青年时期力图用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制度进行考察、分析、批判,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种种论述的重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手稿》内容来看,贯穿全书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异化问题”,并由此出发,论及到诸如人性、人道主义以及美学中的一些问题。当然,马克思撰写《手稿》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和研究当时的经济学和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历史性批判,对自然概念的诠释以及对科技异化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物化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的物化规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当代社会应深刻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人道主义意义,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科技伦理关注的时代议题。  相似文献   

19.
劳动、异化及人是马克思《手稿》中的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根源于他对“人”的理解,“人”是马克思据以批判私有制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既是历史的、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完满的,因而是二重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这恰恰蕴含着政治解放的必然限度。政治解放必然导致个体异化和国家异化,必然要经由市民社会批判,使得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