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语言文字.作为这一时期语言文化重要载体的石刻文献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佛教类石刻的数量迅速增多;佛教石刻的类型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凿刻或者捐刻队伍庞杂,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等.与之相应的石刻文字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石刻楷书记载的内容增加;新造字大量出现;假借字逐渐增多等.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姚刊三韵本《类篇》讹舛较多,曾有文对其进行过校勘,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今仍以石部为例,利用现存字书、韵书等相关文献进行校订,例举“ 、 、 、 ”四字注音之误和“ 、 、 ”三字释义之误。  相似文献   

3.
《字诂》、《义府》的训诂成就主要体现在校勘文字、考释文字形义、辨析文字音读、解释文献词语、考证方言、解释俗语、考证名物、考证典章制度、考证用典、分析句读和分析古书文例等方面皆多有创获。黄生训诂成就的取得,与其所运用的训诂方法和治学精神及其学术根底密切相关。善于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和秉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构成了该书的训诂特色;于古音、古训考究淹通是黄生的学术根底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2013年1月26日-27日,由平果县人民政府、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百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协办的“壮族土俗字习俗与甘桑石刻字符研讨会”在平果举行,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近百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了研讨。本次会议主题围绕壮族土俗字研究与壮族土俗字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甘桑石刻字符”的发现与探讨以及壮族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等问题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2011年12月平果县马头镇“甘桑石刻字符”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旨在以内引外联的方式来推进围绕甘桑石刻文的甘桑古文明的研究,这对我国民族文字产生与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基于Hook,asp.net和输入法生成器技术的西夏文四角号码输入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了在Windows系统下西夏文的录入,为西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文本化提供了专用在线输入平台.并利用在线模糊输入方法修复了西夏古籍文献中的部分残缺西夏字.西夏文四角号码输入法对于如契丹文、女真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计算机输入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同形字是指汉字字库中字形相同,音义不同的字,即一个字符记录了几个音义之间互无联系的词.系统、全面研究同形字,对于文字训诂、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文献的识读与整理、字词典的编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以汉魏六朝石刻中的同形字为基本材料,就其出现的时间、类型、产生原因、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现刊孔原父母合圹碑文,存在问题主要有二墓主生年皆误、纪年缺必要辅助信息、二墓主名讳缺通用敬词及墓主与后裔嫡庶对应关系失序等。通过孔原本宗族谱、旧墓碑文、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等十位老一辈革命家父母碑文的比勘、古已有之碑文拟撰成规,进行订正,提出孔原父母碑文确撰的文言体通用标准。  相似文献   

8.
称善简曰圣”,缺处当补“副”字,“简”是实情的意思。“立制及众曰公”,“制”字当作“志”,是指的“无私”之志。“刑民克服曰”,“武”字当是“成”之误,“成”与“武”形近,易致误。“博闻多能曰献”,作“献”当不误,“献”是才能多的意思。“不隐无克曰贞”,“克”有作“屈”、“屏”、“藏”者,当以作“藏”是。“贞”当为“真”字之误,“贞”、“真’二字形近,易误。  相似文献   

9.
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是用纳西东巴文记录藏语的文献,也是东巴文献中首次发现的藏传佛教经文。文章在对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特征描述、字释、翻译的基础上,提出这份因历史上宗教互动和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文献,不仅填补了东巴文献类型的空白,还对宗教互动、语言文字接触、民族关系等研究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说文》对"匕"字的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相与比叙"和"用以取饭的器具"。从古文字字形考察,是原本来源不同的两个字混同为一个字。在《说文》系统中,"匕"部字和其他含有"匕"部件字构意大体不出《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文字和相关文献,可以进一步理顺相关字的释义。  相似文献   

11.
校点古书,是一件十分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对待,审慎从事。杨树达先生说:“句读之事,视之若甚易,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序》)这的确是深知其中甘苦的经验之谈。校点之误失,往往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从训诂上说,是由于不明词义、不明文意、不明古语、不明句法、不明引证、不明通假等所致;从知识上说,是由于不明制度、不明史实、不明职官、不明人名地名等所致。现在据平日读书随手所记,将近出古籍校点本中的若干误失或不当之处,略举一二,摘述于下,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潍坊地区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石刻在齐鲁地区亦占有重要地位。石刻刻工整理与研究是石刻文献研究的重要一环,目前关于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有《石刻考工录》、《石刻刻工研究》、《金元时期石刻刻工补遗》等,在这些石刻刻工整理的成果中,涉及到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遗漏的刻工较多。笔者依据新近出版的部分潍坊地区的石刻集对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信息进行整理,以进一步完善潍坊地区石刻刻工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3.
壮族的古文字至少有古壮字、坡芽歌书、甘桑石刻文字三种.古壮字字数敏多,其研究对汉字传播史、自源字与借源字的关系、拼盘文字的发生等研究有重大意义;坡芽歌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文字的基本面貌;甘桑石刻文字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将丰富我们对壮族古文字及壮族先民的了解.这些研究的继续,会为我们解决方块古壮文的发生年代、古壮文与花山崖刻的关系、古壮文与水族文字的关系、坡芽歌书的发生、甘桑石刻文字的文字性质等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整套数字化石刻保护的技术,详细阐述了利用数码相机多角度拍摄古代石刻、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复杂三维数字建模等方法最终实现泰山石刻三维真实可视化的过程,以达到原样数字保护和永久数字化存贮石刻文物的目的。同时也为石刻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纳西东巴文主要应用于宗教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载体分别称之为东巴经及应用性文献.由于这两类文献的使用目的和产生场合不同,从而使得字词对应关系相差较大,假借字数量和比例也相应不同.经书中的假借字大约占总字数的50%左右,应用性文献中的假借字比例在70%上下.  相似文献   

16.
今通行之大徐本《说文解字》由徐铉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奉命校订,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其中变化自然难免,非《说文解字》原貌,使用前需仔细校勘。利用字书、韵书等文献对《说文解字》水部进行校订,可以解决它在释义和注音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浩"的释义"浇"应是"饶"的讹字,"沼"的释义"池水"之"水"当是衍文,""、""释义中的"云雨"应是"雨云"之倒文,""的反切上字"子"是"于"字之形近而讹等。造成这些讹误的原因主要有形近而讹、衍文、倒文等。  相似文献   

17.
墓志是我国重要的出土石刻文献之一,也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重要语料。文章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语、书证滞后词语和义项缺收词语为对象,考释了五代墓志中“瘳间”“疮痗”“■瘵”“风恙”“疾苦”“旧恙”“羸痾”“梦竖、竖祸”“美疹、美■”“痊瘳、痊退”“宿■”等疾病类词语,以期对五代墓志文献释读提供帮助,也望为辞书的编纂和补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谐声系列的角度,结合特殊谐声字研究《说文》中的读若音,发现有些读若音正是为特殊谐声字注音,联系上古文献中的音注材料和押韵材料,认为这些读若音反映了汉代音系不同于先秦音系的一些语音特点,强调研究《说文》中的谐声字要综合考虑时代和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是一部珍贵的出土石刻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只是释文部分存在着一些诸如释读错误、释文脱漏、字序颠倒等方面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岳麓秦简(壹)出版后有多篇释文出现,但对于个别字词的注解还存在着缺注、误注的现象,通过出土文献的比照,对《为吏治官及黔首》篇梳理出五条作出补注,对其中的“”‘数”“斗”“毕”“巢”作了论证,并对误注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