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陌生化使文学典型的欣赏活动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陌生化使读者进入审美意境时看见更多的像外之像,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听到更多的弦外之音;陌生化使受众在解读象征意象时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欧美作家首先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思潮开始涌动,生态文学的作品越来越多。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阿比的《孤独的沙漠》强烈体现了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美是文学作品研究的永恒的主题,生态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首先应是审美的。生态文学作品要描写自然之美、环境之美,更要呵护人类所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份美。然而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更要揭露丑,审视丑,给人以震撼,《孤独的沙漠》中揭露了人性之丑,政策之丑,也描述了自然之丑,这一切丑的揭露和描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心地去维护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3.
靳桂玲 《科技信息》2009,(31):146-146
文学鉴赏,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随着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全球化的特征,而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它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则具有审美化和艺术化的民族特色,本文对这两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指出二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中达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立、重要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韵律性、蕴藉性、修辞性和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大体包括塑造间接性艺术形象、反映恢宏幽微的物质化世界、探求有意味的情感世界。正是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性与多元的艺术表现,使文学语言对历史传统、文学发展、个体生存产生了积极意义,并在当今社会获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欣赏和评判的一种心理活动。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审美意向。语文课堂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对欧美文学的研究相继经历了意识形态批评、审美批评,以及关注文本的形式批评等大体三个阶段。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批评已经过时,形式批评才刚刚起步,而审美批评最终使欧美文学研究回归到了文学的本体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干扰,但是,由于美学崛起于近代启蒙运动时期,因此,美学更多关注于对人的启蒙和对理性的张扬,这样,对文学的美学批评研究也就逐渐演变成了对思想史的研究,进而变成了对于人道主义演进史的研究,因而审美批评研究再一次以回归文学的名义远离了文学本身。同时,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审美愉悦在商业大潮下很容易蜕变为满足欲望需要的生理快感。审丑虽然也兴起于近代,但是与美学以理性主义哲学作为基础不同,它的哲学基础则是非理性主义,因此审丑批评研究从而把被理性主义所忽略的非理性和超理性现象引入到艺术研究范围。审丑批评打破了所谓艺术就是美、美就是理性偏狭思维模式,为更好地和更深入地揭开文学之所以为艺术的内在秘密,成为可能。从而也就大大拓宽了对欧美文学本身的研究界限。审丑批评是对审美批评研究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境兴趣,并促使其向个人兴趣转变。从学科出发,教师可通过英语文学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审美对象而言,教师需要合理挑选文学作品、介绍文艺理论;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需要教师鼓励并引导发展独特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及相对性等特点;它以各种表达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达到一种积极的修辞效果,使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含蓄、幽默,留给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的模糊空间,获得文学审美的愉悦。探讨英汉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其语用功能,可以深化对语言现象本质的认识,提高文学赏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语言学、文艺美学理论,结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人工智能文学的生成逻辑和存在问题。人工智能写作是一种“为文本而文本”的制造行为,脱离了社会语境和历史文化的蕴藉,创作过程缺乏创造性,生成文本缺乏情感。从文学审美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使类型化文学作品量产成为可能,审美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合理评价人工智能文学,除了摒弃极端思维,还需以客观理性、开放合作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为文学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电源定时管理的概念、应具备的功能和Windows环境下用于电源管理的Api函数的基础上,利用Delphi实现了具有较强功能的电源定时管理程序。经过实践证明,该程序在节约能源、减少软硬件的损坏几率、提升系统稳定性、降低管理计算机的工作强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3.
程雅倩  马福民 《科技资讯》2013,(31):255-25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信息检索课在高校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本文吸收了接受美学的相关观点和方法,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审美经验",制定好课程目标,并利用召唤结构原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感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不可漠视的现实。简而言之,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交融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不可分割的世界性格局;全球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世界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而逐步开展的;然而,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同质化和异质化,冲突和融合,世界化和本土化的同时并存。在这样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同质化和异质化、世界化和本土化、冲突和融合同时并存的格局,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各种美学流派充分展现自己的风貌;在这种多元共存的形势下,实践美学的发展也要适应全球化的新格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宏阔视野和坚实基础,在同质化和异质化、冲突和融合、世界化和本土化的辩证运动之中发展壮大。蒋孔阳的“实践-创造美学”为此作出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美的境界超出了真、善和艺术的有限界定。在真的领域,一切受着理性的限制无法达到无限,然而从理性中生发出超越理性的境界则可以走向无限。道德总是受来自他律和自律的限制,然而从其中生发出来的美的境界则使人摆脱有限的缠绕。艺术领域受着自身的感性、对意义追求的限制,从其中生发出的境界则是人超出此种限制使人走向空明至境。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18.
面对强大的西方传统学术背景,中国学人们意图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构中国现代美学。也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西两种不同类型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基于这样的认知,要想建立具有现代形态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要从“类特质”视角出发看待中国美学,既不要以西抑中,也不能以中抑西。应把中西美学看成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资源。也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对待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挖掘各自有益于人类审美思想精华的东西,将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美学放置于平等的平台上,实现中西美学可能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国美学的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上与西方美学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反思现代性美学体系的问题意识下,更多的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古典美学。围绕着反思现代性、面对全球化以及构建本土化的美学等问题意识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共识。2009年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美学史写作范式、儒家美学价值重估以及中国生态美学智慧等论题都体现了这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不休,"后实践美学"的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前期实践美学",因此,有必要重审"前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要义,以客观对待"后实践美学"的质疑。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践美学"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在终极指向上与"后实践美学"趋向合流,最终形成"实践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