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原子核反应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地球起源时可能发生低温核聚变。现在的地核里可能存在高压高温核聚变。  相似文献   

2.
谭宝林  潘传红  郝颖 《自然杂志》2002,24(6):348-351
本文将目前受控核聚变的研究途径分成三大类 :磁约束核聚变 (MCF)、惯性约束核聚变 (ICF)和非常规核聚变途径 .并对三类聚变途径进行分析讨论 ,指出在研究受控轻核聚变时应该结合对原子核结构的研究 ,重视对非常规核聚变途径的探索 ,尤其是对 μ子催化核聚变的研究 .文章还指出了下一步 μ子催化核聚变的主要研究方向 .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近日,美国劳伦斯一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在Science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工作获得重大突破,实验中发现了激光点燃核燃料的迹象,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比燃料(用于引发核聚变反应)吸收的能量多,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约是以前记录的10倍。核聚变是1930年代发现的核反应现象。两个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发生反应,在合成一个质量更大的新原子  相似文献   

4.
早在三十年代以前,正当原子核物理发展的初期,就已发现轻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的现象。不久又发现轻核聚变是星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能量在地球上的受控和利用(聚变反应堆)直到现在还未研究成功,而利用后来才发现的重核裂变反应设计出来的原  相似文献   

5.
核聚变原理     
在核聚变反应中,原子核被融合.与连结两个原先的更小的核相比,连结融合的核所需的能量更少,而且反应产生出等同于结合能差数的附加能.  相似文献   

6.
<正>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核聚变的地方是太阳,因为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就是核聚变,而且已经持续了50多亿年。我们为了利用太阳核聚变产生的光和热而发明了太阳能电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和还未实现的太阳能汽车等等,但这远不是利用核聚变能的终极手段。真正的开始,应该是人类去操控核聚变过程,将核聚变这一不可控的过程变成可控的过程。那么,核聚变如何才能从不可控变为可控呢?  相似文献   

7.
核聚变等离子体与器壁的相互作用是核聚变材料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受控核聚变中的表面现象》一文对等离子体与器壁表面相互作用中的几个重要物理过程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何泽慧 《科学通报》1957,2(2):43-43
原子核乳膠是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採测器的一种。苏联、英国、美國和其他国家郡已經制成了原子核乳膠,但制造的过程並沒有發表。为了要发展我國原子核物理学,需要各种必要的仪器,因而制造原子核乳膠也是必需進行的工作。我們根据少数前人提供的線索,对原子核乳膠制备过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对于制备过程中的規律得到了新的結果,可以重复地制造出一般品質同原子核物  相似文献   

9.
核聚变波澜     
<正>核聚变产生的能源有望把可再生资源的优点(干净、无碳的电力)与化石燃料的最佳品质(无需顾及天气变化可昼夜供电)结合在一起。然而,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因为在聚变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氢或其他轻元素的某种同位素加热到数以亿计开尔文,以形成电离等离子体,并随着原子核的融化以及其质量的转换,最终等离子体被包裹在一个环形(甜甜圈状)磁场中。  相似文献   

10.
所谓重离子就是指一切质量大于氦核的原子核的总称.重离子核物理乃是利用能量接近或超过靶核库仑位垒的炮弹轰击各种原子核,从而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衰变性质和原子核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原子核物理的重要分支,而且是当代原子核物理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阵地. 为了识别原子核,人们习惯于把各种原子核按其组成的中子数(N)、质子数(Z)标绘在核素图上(见图1).天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图中用黑方块表示,大致分布在一条很窄的斜线上,称为β稳定线.这些核素  相似文献   

11.
原子核碎裂     
在相对论性原子核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时,原子核会发生碎裂现象。唐孝威教授的《原子核碎裂》一文介绍了当前原子核物理学的这一前沿课题的研究概况。文章深入浅出,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对欲了解这一内容的隔行专家来说,阅后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胡慧玲 《科学通报》1960,5(14):438-438
在党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物理系从1958年8月起,围绕着解决当前原子核结构理论的中心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科学研究的群众运动,经过一年半的奋战,得到了若干结果,改变了人们对原子核结构的某些传统观念,并为进一步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准备了比较广泛的基础。原子核运动是很复杂的,原子核内各核子彼此独立的运动和原子核整体的集体运动,是主要的两  相似文献   

13.
(π~+,d)反应     
李扬国 《科学通报》1979,24(21):969-969
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的现象长期以来很受人们重视,到目前对它机制的理解仍很混乱。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之后,使原子核的能量、动量发生很大变化,是变革原子核的一种重要手段,自然也为认识原子核提供新途径。但是已经积累的实验现象人们对它的理论探讨发现吸收过程是很复杂的。因此,为了研究清楚π吸收机制,对其他可能的π引起的反应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徐雷 《大自然探索》2004,(12):19-19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太阳系成员的能源都是太阳给予的。那么,太阳能又从哪里来?以前,有人认为太阳能量是燃烧煤炭得到的。然而计算表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太阳上1秒钟至少要燃烧13亿亿吨精煤。可是,即使太阳上全部是精煤,也只能燃烧6000年,而太阳已经存在46亿年了。显然,这种看法不对。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模型,都因寿命问题一一被否定。100年前居里夫人发现了铀的放射性,之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相对论,这些都为解决太阳能源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对论指出,通过原子核反应,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目前基本认定,太阳能量是由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产生的。1克氢经过核聚变能释放出6000亿焦耳能量,相当于燃烧15吨汽油!按照这样的产能速率。每秒钟只要6-7吨氢进行核聚变就够了,太阳上的氢足够燃烧100亿年。基于这样的推算,科学家认为,太阳及其家族成员可以存在100亿年。目前,45亿岁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哩。  相似文献   

15.
关于远离β稳定线的原子核的研究是当前原子核结构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沿.质子发射现象是远离β稳定线的原子核的一种重要衰变模式,可以为研究质子滴线附近的原子核性质提供宝贵的信息.现代实验技术已经能够比较深入地研究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结构情况,许多最新实验结果为人们理解奇特原子核的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综述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质子发射核研究的进展,旨在为质子发射核结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泰二郎内田把建造一座核聚变反应器比拟为爬富士山。名古屋大学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内田认为,如果把登山分为10个阶段,他们现在已达到第三阶段。近期目标是实现中期指标,使等离子产生预期的能量。最终目标是建造一座商业反应器,这尚属遥远的未来,前途仍笼罩着云霭,高深莫测。然而,旨在为研究核聚变提供一基本阵地而建立内田研究所以来的25年内,日本在此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本目前花在核聚变上的钱有所有欧洲国家花的钱加在一起那么多,只比美国的经费少一点儿。日本研究核聚变  相似文献   

17.
“冷核聚变”似乎是1989年世界科技界的头号大新闻。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想了解这方面真实情况的要求,本期特载《冷核聚变的研究概况及争论》一文。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球上的聚变燃料储量丰富,人们寄希望于可控核聚变能够最终成为人类未来能源的终极供应者,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类仍未完全掌控可控核聚变技术.本文介绍了核聚变基础知识及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现状,力图对这一技术有更加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重启冷核聚变话题在沉默了18年以后,美国化学会(ACS)对冷核聚变的兴趣似乎再一次升温。今年3月下旬,由ACS在芝加哥举办的一个有关“冷核聚变”的研讨会上,部分与会的科学家声称,这一迹象显示了科学家把关注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这一领域;而部分视冷核聚变难以实现的人,仅以一种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正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几乎一切能源,从煤、石油、天然气,到风能、生物能,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上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当人类发现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核聚变)之后,便找到了无限能源的可能性。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在实验室里复制一个"太阳",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人类未来的能源出路。更重要的是,核聚变技术是一项几乎完美的技术,不会产生污染且近乎于无限使用。未来一旦掌握这项技术,人类将踏入无限能源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