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翟崽 《世界知识》2013,(23):64-64
差不多习惯于将每年最后一篇专栏作为年底总结了。“我的92013:《泰国民主政治论》的合缘之作”是篇我主动要写的书评。之前曾写过一些,这一篇别具意义。作者之一是我的老师,北大教授张锡镇。张老师考取北大时,我刚好一岁。我其实没有上过张老师的课。但他的《当代东南亚政治》却是我们年轻一代东南亚研究人员极少的、也是最好的入门书。想想,哪位做东南亚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没有受益于张老师这本书呢。仅此,张老师已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自序》将“刑余之人”列入“奇人”、“忠臣死义之士”行列中,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大胆肯定,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高扬,是“人”的独立意志的升华。《自序》可能受到《离骚》的启示。《汉书&;#183;敏传》、《论衡&;#183;自纪篇》、曾丕《自龊》皆模仿《自序》。《自序》不仅写了他如何“发愤著书”,而且全面、深刻地昭示了他“何以”要“为太史公书”。从现代传记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俞邃教授是大家熟悉的一位苏联—俄罗斯问题和国际问题专家,也是本刊的老作者、老朋友。最近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了近60万字的《俞邃文集》,收编了他多年来、主要是苏联东欧剧变之后撰写的一批文稿,包括苏联演变教训与世界社会主义、俄罗斯转轨历程与内外政策、世界战略形势与大国关系、国际关系理论与认识论方法论、中国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等方面,还有若干篇回忆录、书函和述评。其中一些文稿曾发表在《世界知识》上。这里特摘中联部副部长蔡武同志为《俞邃文集》写的前言。  相似文献   

4.
《吉檀迦利》是印度伟大诗人罗宾德拉纳持·泰戈尔的著名诗集,曾受到各国文艺界的重视,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诗人因此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诗集是诗人“在五十岁那年(1911年)从他均三本诗集——《奈维德雅》(奉献),《克雅》(渡河)和《吉檀迦利》(献诗)——里面,以及从1908年起散见于印度各报章杂志上的诗歌,自己选译成英文的。”从写作的时间来看,有一部分写于1901年至1909年,另一部分则写于1909年他退出政治运动以后的几年。从表面看来,《吉檀迦利》是献神的诗,但实际上是诗人抒写自己心曲的作品。从这本诗集里,我们可以窥见泰戈尔在本世纪开头十余年的追求、失望、苦闷、奋斗的心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当伟大的文学革命先行者鲁迅在《新青年》上以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真正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之时,同时,也就开始了他的杂文创作。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至三十年代,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空前尖锐,为了适应激烈的革命战斗的需要,鲁迅更集中主要精力从事杂文创作,他将杂文称作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创作数量也比前期猛增数倍。一九三五年底,他在《且介亭杂文集·后记》中,对自己的杂文创作做自我小结时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方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  相似文献   

6.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比起他的中、长篇来,数量不算太多。茅盾自己曾经说过:“至于短篇小说,我写得不多。因为我觉得写短篇小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或许比写长篇还难些”。他从1928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起,到1948年写完最后一个短篇《春天》止,20年间只写了50余篇短篇小说,其中虽不乏一些脍灸人口的佳作,但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约有半数,篇后作者都来一个“异史氏曰”,发一通议论,这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这是学太史公的,表示自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历史,只不过是写有别于正史的“异史”。蒲松龄对太史公大概是很敬慕的,他不仅“写《聊斋》用的是《史记》笔法,与《史记》有相同处,也有发展”,使《聊斋》具有记传体性质;而且仿效司马迁所总结的“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古  相似文献   

9.
为了号召“迷惘的一代”,也为了自己寻求信心与勇气,厄内斯特·海明威以其独具一格的文体和写作风格创作了《老人与海》。从作家生活的背景和历史情形,我们获取了厄内斯特·海明威创作这篇文稿的两个动机。  相似文献   

10.
本书作者赖丹副教授是一九四九年在香港文艺界“五四”纪念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青年朋友。说来已是相识整整四十年之久的老友了,直到三年前绀弩久病逝世后,我们才有幸在北京见第二次面,可以说来往不多,但却神交久矣!又可以说,赖丹教授通过作品,过去对我的认识与理解比我对他的认识与理解是多一些,且也深一些。虽说作者当时在香港《华商报》副刊已经发表散文及杂记了,而我真正阅读教授的文字,实际还是从八十年代之初那篇《从“山区收购站”看作家与生活》的评论开始,在这之后关于聂绀弩小说的评论:《写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人格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积极努力地推行仁政主张,力图用仁政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由于时代的原因,他的愿望未能得到实现。带着深深的遗憾,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与其学生万章等人讲叙《诗》《书》之义,阐发孔子之意,并作《孟子》七篇。虽然孟子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是在思想领域,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尤其是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上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许多有关人格的言论以及他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历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并逐渐沉淀成我们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大凡读过《毛泽东选集》的人,都记得那篇题为《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的文章。贝特兰是新西兰人,当过英国记者,是中国人民的一位老朋友。我最后一次见贝特兰教授是四年前在惠灵顿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为我和我夫人举行的话别招待会上。那天,79岁高龄的教授和夫人琼是自己开着车远道前来参加的,使我很感动。临别时琼走到我们面前,送给我们一包干花留作纪念。这是贝特兰和夫人亲自从自己的花园里采撷鲜花晾干后做成的。我们把这包饱含着浓浓情意的干花带回国。干花至今芳香犹存,但斯人已逝……詹姆斯·贝特兰是1936年来中国的。来华后他进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15.
《乡党》篇非后人伪造,其在《论语》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它是对孔子生活的记录,是对孔子思想来源的阐释。思想来源于生活,生活体现着思想,这正是生活儒学所揭示的内容,即要回归生活的大本大源。以黄玉顺教授所创立的生活儒学的逻辑架构重新审视《论语·乡党》篇,不仅可以突破前人对孔子思想“形上——形下”的解读,而且亦可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原貌,这对于研究《论语》、准确解读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遇春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早年曾翻译《小品文选》和《英国诗歌选》等外国文学作品。1926年冬开始在《语丝》、《新日》等新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到1932年夏天他二十七岁逝世这不满六年的时间内,写了近四十篇“闪耀着智慧光芒,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谈到梁遇春的散文创作时,他的好友刘国平曾颇有见地地指出:“他耽于书卷比谁都厉害一点,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这确是最能得古人精髓的人应有的本色。”梁遇春这位“口含烟斗的白面教授”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的奠基者、主要创始人,李嘉泳教授1950年代培养的这一学科的“进修生”后来多成为该领域的教学骨干力量,他发表的《强棘红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金乌贼在我国黄渤海的结群、生殖、洄游和发育》不仅是该学科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文章,也是他一生科研活动的代表作.2010年10月访谈者围绕“进修生培养”以及上述两篇的论文研究、撰写过程访谈了李嘉泳教授.  相似文献   

18.
此文是山东大学藏乐源教授为于云才、张德书、崔本廷、伍齐信主编的《中国历代人生哲理诗词选释》一书写的序言。为什么叫不是序的序呢?臧教授说,这是他这篇序言的特色。这样他可以更自由地从各个方面阔谈人生哲理问题,发表自己的高见。臧教授在序言中谈了七个问题之后指出:“《中国历代人生哲理诗词选释》一书“集中了中国人生哲理诗词的精华,并加以必要的注解,不仅有助于读者对这些诗词的鉴赏,而且是学习人生哲理的一本优秀的形象教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在读书问题上,他也有着鲜明的主张。应该选什么样的书来读?陶行知在1932年写了一篇《怎样选书》的文章,给一本书的好坏,拟定了三条判断的标准:(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  相似文献   

20.
这篇小说我读了四遍。读第一遍时,我要求自己尽量不带任何想法,以免先入为主,也避免作任何分析,只追求直观的“第一感”。读完第一遍,我只模模糊糊地觉得,这篇小说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相似之处,但又明显感到不同。二者究竟有什么相似与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遍,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开头写后花园那部分,采用儿童视角,可以看作是《呼兰河传》的延续,孤立地看,写得很精彩,甚至是得心应手,但并没有比《呼兰河传》提供更新的东西,而且在整篇小说里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显然这部分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追求。于是对作者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