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的水质调控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牛植物具有减缓和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调控水生植物生物量,研究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中水质恶化风险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直接回用再生水的景观湖泊中,随植物覆盖率由0增长到80%,水生植物能够降低94%的水体感官性污染,抑制92%的藻类滋生,实现92%NH_3-N和近70%TP的有效去除,延长2倍水体水质稳定时间.此外,综合比较景观湖泊经济及景观价值,55%植物覆盖率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是一种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植物调控水质的有效布设方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生植物具有减缓和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调控水生植物生物量,研究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中水质恶化风险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直接回用再生水的景观湖泊中,随植物覆盖率由0增长到80%,水生植物能够降低94%的水体感官性污染,抑制92%的藻类滋生,实现92%NH3-N和近70%TP的有效去除,延长2倍水体水质稳定时间.此外,综合比较景观湖泊经济及景观价值,55%植物覆盖率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是一种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植物调控水质的有效布设方式.  相似文献   

3.
水体景观是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阐述水体方式的多样性及特点谈起,并以成宁市为例。探讨水体景观在旅游城市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富魅力的要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在园林规划中,重视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关系,可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景观。水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对风景园林中水景的设计进行探讨,以期设计者更好的把握水景设计与设计意图的表达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朱明 《科技咨询导报》2011,(15):125-125
城市景观水体通常与外源水体隔绝;因缺乏流动性以及外源污染物的不断积累,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逐渐散失景观价值.本试验应用循环增氧技术加速水体的混合,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有望成为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组合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水景在园林中的运用与起到特殊的作用与效果,从景观营造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根据园林的整体格局以及水体本身在园林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水的园林特性,营造出亮丽、清爽和富有变化的水体景观。  相似文献   

7.
水景观的设计往往能够给人以振奋的感觉,对净化人类心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住宅小区水体景观设计状况和现有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水景观设计对住宅小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蔬菜浮床技术治理富营养化的景观水体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经济价值。本文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主要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并着重论述了蔬菜浮床的研究现状,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其优势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以改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乐学河景观水体生态环境为根本目的,采用日照市生态环境研究所最新研制的微生态制剂,探索其净化景观水体的功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剂对水体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达到58.0%、88.1%、80.1%、73.8%,说明该菌剂进行乐学河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采用该法进行乐学河微生态调控,不会带来二次污染,且经济、便捷。  相似文献   

10.
梦清园景观水体生态净化系统示范工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上海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在苏州河梦清园设计并运行一套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生态组合工艺,该工艺包括水质强化净化部分和水质稳定部分.运行该工艺对苏州河河水进行处理,为期一年的连续运行和监测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能够明显改善景观水体的景观效果和有效的削减进水中的氨氮和总氮、总磷,年平均去除率分别到达70%、23%和38%.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采用投菌法,利用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处理试验研究,通过不同的投菌量0.05‰、0.1‰、0.2‰,对水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粪产碱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在投菌量为0.1‰时处理效果较好.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投菌净化试验,水体中的TN、TP显著降低,处理后,藻类基本得到控制.由此可见,粪产碱杆菌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具有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开始注重校园山水景观规划,水作为山水景观的构成元素在山水型大学校园中心区景观中广泛运用,并具有景观、文化、生态3种作用.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大学城新建5所山水型大学的中心区景观水体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并从布局、类型、尺度、空间、构景要素、文化体现、生态设计等7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出山水型大学中心区景观水体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平顶山市新城区景观水体的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景观是平顶山市新城区的特色与亮点,而景观水体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新城区景观水体生态保护问题,是建设适宜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的关键.根据平顶山市新城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探讨了在新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库近岸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水岭以北区域水体景观的建设及公共环境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水体景观营造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该文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营造原则,分析了城市园林水体景观的营造方法,以期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道路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道路植被、建筑、水体、体育场地等指标入手,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校园道路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利用GIS技术获取各指标景观得分,由此计算福州大学旗山校区道路景观质量的综合得分值。结果表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41.39%的道路评价处于一般以上水平;水体、植被景观得分均值分别为5.52、5.60,处于一般水平;建筑、体育场地得分均值分别为7.70、7.79,处较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该校区校园道路景观质量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RS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4.2,采用1993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6年的遥感数据从斑块、景观层次和景观空间格局上研究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后20 年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湿地面积快速减少,非湿地面积快速增加.2)湿地景观类型中水体与泥滩地变化最大,水体在湿地公园建设之后破碎度增加,形态变化复杂,而泥滩地与之相反,非湿地各景观类型变化不大,整体发展态势较好.3)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变化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4)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水体及草滩地的景观基质地位没有改变,但整体上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呈现降低趋势,而非湿地特别是耕地景观在近几年优势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7.
对于我国城市景观水体由于水体特性和外源性污染严重引起的水质不良现象,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净化技术开展异位及原位水质修复与保育工作。而在相应的水质净化工程设计与运行中,净化规模的确定依据与方法还有待完善,本研究就景观水体水质修复及保育工程开展净化循环比计算模式的研究。通过对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水体水量及水质内外源污染物的平衡分析,进行了修复与保育两个阶段水质净化循环比数学模式的推演,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式与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水质净化循环比可以作为合理确定工程规模,控制建设投入与运行费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园林水体景观功能及其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园林设计要素之一的水体,容易提升城市园林作品的品位,亦容易成为败笔.从水体景观功能出发讨论水体景观的实现途径、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国内园林水体景观的评价还是以单向的、随机性的评价为主,评价体系缺乏系统和标准等情况进行了探讨,建立了较为正确的水体景观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水绵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以水绵(spirogyra)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强化去除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方法,以实际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为对象,分析了水绵的除污染性能,在自然条件下,当水绵剂量(干重)为80mg/L时,经过20天处理,水的pH值上升至9.4,TP质量浓度降至0.48mg/L,去除效率达77.1%以上,TN质量浓度降至4.64mg/L,去除效率达85.4%,处理效率随水绵剂量的提高而增加。在利用水绵处理富营养水体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水绵用量和处理时间,处理后的水体氮、磷含量可达到湖泊类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标准,同时降低了水体浊度,使水体中浮游藻类总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改善了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有效减轻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可为处理富营养水体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东江河岸带各区段景观格局对水体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江流域1998年,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利用Arc Gis对东江主干沿岸边缘做10 km的缓冲区,通过监督分类划分出6类地物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集水区的范围分出河岸缓冲带的上中下游区域。以Fragstats为工具,分别计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进而分析河岸带各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重点分析了河岸带各区段景观指数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年的变迁,东江河岸带水体的恢复在各区段有不同的表现。上游地区水体斑块面积有所下降,破碎化程度降低,聚集分布,中下游地区水体面积增加,同时破碎化加强,水体斑块分散分布。河岸带不同区域中植被斑块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植被覆盖率增大。区域中耕地斑块面积在整个河岸带中的比例降低,对水体水质的污染会有减缓作用,尤以上游变化为明显。建成地斑块面积增加,分布更加聚集,反映出河岸带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剧,尤其在中游地区表现明显。其中,植被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对水体恢复起到了促进的正效应,而建成地的增加不利于水体的恢复,起到负效应。由于各种景观要素作用的不同,不同区段水体表现出不同的恢复效果。上游基本保持现状,作为源头保护良好,中游水体有显著增加,下游区段,虽然水体有一定的恢复成效,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较大,抵消了恢复的力度,所以没有中游地区的效果明显。各种因子的综合表明,在水体恢复的过程中,要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流域尺度上进行恢复,注重多因子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