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基础上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了立足我国国情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煤炭企业应做好准备工作,采取有力的实施策略,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革新措施,然后针对新会计准则中容易出现利润操纵问题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2005年6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本文将先讨论世界范围内会计准则趋同的现状,之后重点讨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新准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颁布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会计准则。在本准则发布前,我国关于财务报告列报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原会计准则中,比较分散。在新准则与原准则的对比中有了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的趋势最近几十年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从形式上实现了国际趋同,但在会计实务操作方面,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差异。新会计准则如何有效在企业中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而新会计准则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最大,2007年11月,银监会发布了《银监会关于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通知》(银监通200722)。本文结合《通知》及金融机构执行新准则的背景及意义,详细地阐述了金融企业如何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金融机构执行新准则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属于新发布的会计准则,它与原有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加深对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现探讨如下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是自1993年会计改革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计改革,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背景,陈述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探讨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路国莲 《科技信息》2011,(28):81-81,8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新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成为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我国基本准则无论在性质、定位、结构等诸多方面都与概念框架存在差异。因此,在会计国际化的今天,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对我国原发布的会计准则作了系统性的修改,并指定了一系列新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但是,任何一项新制度的推行都是机会与风险并存,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也不例外.特别是一些具体准则的执行,由于与原准则的差异无疑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本文诣在分析具体准则的执行引起企业利润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以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电力企业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会计透明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牛兴邦 《科技资讯》2010,(9):231-231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国际上取得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同等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资本市场地位。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基本理论入手,对新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了探讨,分析新准则依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财政部对我国原发布的会计准则作了系统性的修改,并指定了一系列新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但是,任何一项新制度的推行都是机会与风险并存,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也不例外。特别是一些具体准则的执行,由于与原准则的差异无疑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本文诣在分析具体准则的执行引起企业利润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以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同时也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的市场需要真实的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这一目标只能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一大特色,在各上市公司陆续推出年报之际,最为证券市场关注的,也是"公允价值"概念。  相似文献   

15.
周晨霞 《科技信息》2006,(11):114-115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演变历程,分析会计确认、计量、披露过程中涉及到的会计专业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和提高会计专业判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反倾销成为热门话题,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会计准则与反倾销通过价格与正常价值之比相联系起来。分析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反倾销应诉带来的影响进行,并提出相关建议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继续坚持走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道路,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定义和基本原则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业务处理的内容和核算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相同之处,这些相似和相同之处说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是有可能的。根据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及核算的特点,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静 《科技资讯》2006,(23):206-206
2007年1月1日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在上市公司首先执行。并同时鼓励其他企业也积极执行。国家财政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过去的一年里共同完成了基本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这将为我国的会计行业带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中修改内容的分析,简述新会计准圳实施后对公允价值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理解,首先要了解公允价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新会计准则明晰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厦门市国资委于2010年起在所有国企全面推进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工作。国企稳健有序的实施新会计准则,将有力地支持和推动国企的管理创新与持续健康发展,也是摆在国企决策层、管理层及监管部门面前迫在眉捷的新课题。对于国企来说,新准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于宏 《当代地方科技》2011,(10):137-137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全面实施,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不同的侧面对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探讨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就企业如何更好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