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模式,但由于良好生活习惯的缺乏,加剧了人类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总量连年增多即是一个明显例证,也就此显著提高了临床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的需求量。传统治疗方案存在较高的术后再狭窄可能性,因此明确再狭窄发生的机制对再狭窄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探索再狭窄诱因与治疗方案的前提主要在于构建可靠、安全、稳定的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目前,内膜增生和再狭窄模型已经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模拟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情况。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可采用多种方式致动脉损伤,如球囊导管、导丝、结扎和套环等。这些方法均可以造成动脉内膜增生,继而导致血管狭窄。本文将结合各种建模方法的特点概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求寻找一种实用性最强的建模方法,供实验性血管疾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脉内支架术(Stenting)为主体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术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影响了其远期疗效。因而,防止再狭窄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冠脉介入术均有一共同的病理变化过程:术中对血管内膜甚至中膜造成一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在此基础上术后出现内膜增生是再狭窄形成的重要环节。关于内膜增生的机制,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特别是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如何在分子水平防治再狭窄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就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自体静脉行动脉旁路搭桥术是目前医学界普遍采用的治疗血管性疾病,改善血液供应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然而,术后的血管内膜增生已成为中、小血管手术后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文中旨在介绍自体静脉行旁路搭术后内膜增生的病理学研究,从血管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生长因子、血流动力学、搭桥用的移植静脉等方面探讨了术后内膜增生的形成机制,并对内膜增生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在介入性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TGF-β1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能与新生内膜的发生发展存在的关系。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检测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新生内膜中各蛋白的表达变化,以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与内膜增生以及TGF-β1与MSCs招募的关系。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程度的变化,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血管损伤后7、14、21 d时新生内膜中TGF-β1、P-Smad2/3、Nestin及Ki-67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内膜增生程度不同,损伤后7 d开始形成少量内膜,14d显著增多,21 d达最大厚度;(2)TGF-β1、P-Smad2/3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含量变化与Ki-67阳性指数正相关;(3)Nestin在损伤血管内的表达阳性指数与TGF-β1的表达量正相关。由此可知,TGF-β1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促进作用可能通过Smad经典信号通路,且在损伤过程中,TGF-β1的分泌可能招募循环中的MSCs至损伤血管处,共同参与损伤后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5.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狭窄是血管成形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本研究结合内皮拉伤及高脂饮食诱导家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此基础上行血管在形术,模拟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以建立再狭窄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药物治疗途径,以火棘植物果实纯阳子干预动物,观察球囊拖伤兔髂和腹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的程度,并与非用药组对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纯阳子对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膜增生是引起移植的小血管远期通畅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机理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和增生,与局部生长因子有关。通过8条犬建立颈动脉间置吻合模型,观察冻干辐照人脐动脉(LIHUA)移植后的内膜增殖情况,并以犬自体股静脉为对照组,移植血管段在术后2-6周取材,采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吻合口通畅血管段内膜增厚、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PDGF-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显示:术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例(6例正常,14例妊高征)胎盘床子宫螺旋动脉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妊高征的血管与正常妊娠的同类血管在形态上主要不同之处为:1、子宫肌层段血管中膜的平滑肌层保持完整,有时尚可见弹力膜结构。2、血管内膜增生及水肿,并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3、血管壁的泡沫细胞明显地增多。由于妊高征的子宫螺旋动脉缺乏正常妊娠时血管应有的生理性变化及因内膜增生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子宫对胎盘及胎儿的供血量将较正常妊娠时为少并引起例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梗死、早剥及胎盘后血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利用中国小型猪制作动脉粥样狭窄病变模型,采用球囊扩线的方法对15头小型猪骼动脉内膜进行损伤并饲以高脂饮食,术后12周病理检查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显示:13头动物26支血管有12支(46.2%)狭窄程度对超过50%,其中4支(15.4%)血管完全闭塞。表明中国小型猪不仅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且在血管损伤的基础上也可以产生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超滤衰竭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从目前对腹膜超滤衰竭的发生,腹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综述腹膜血管生成特征的研究进展。结果:多种原因可促进腹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促进腹膜新生血管的增生,从而增加腹膜转运的有效滤过面积,减少超滤量,腹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是患者腹膜超滤衰竭的主要原因。结论:引起腹膜超滤衰竭发生的诸多原因及机制中,腹膜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占主导地位,是腹膜超滤衰竭病因学的研究热点,多种方法可能可以干预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与PCI术后的临床终点相关的非药物因素,了解临床药师在PCI术后患者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庆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并植入支架的患者274例,所有患者1年内因冠心病再入院率、复查率、再狭窄率、失访率,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生活习惯、支架数目之间的关系。274例患者中再入院率31%、复查率65%、再狭窄率11.3%、失访率21.5%(见表2.1);在回访率稳定的情况下(即失访率与不同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合并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再入院率,造影复查率、冠脉再狭窄率,男性与女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造影复查发现再狭窄率,男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IC:95%,P=0.01)(见表2.2);患者的年龄与再入院率、造影复查率有相关性(P0.05),而再狭窄与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3);植入支架的数量与再入院、冠脉再狭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造影复查率有相关性(见表2.4);生活习惯与PCI术后再入院率、造影复查率及冠脉再狭窄有显著相关性(P0.01)(见表2.5);合并症与再入院率、造影复查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规律服用治疗药物的前提下,合并症与再狭窄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6); PCI术后临床替代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合并症、生活习惯、支架数量密切相关,临床药学及时介入,可能影响临床替代终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蒙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10~2009-01来我院确诊冠心病并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41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用西医综合疗法,而实验组在西医综合疗法基础上服用冠心舒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观察治疗前、治疗六个月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血流变等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心电图表现和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药物具有明显的降低胆同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全血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药物治疗后均无再狭窄的发生,明显低于目前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结论:证实联合应用冠心舒通胶囊对PCI术后患者的预后改善作用及降低PCI术后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直径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  相似文献   

14.
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支撑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t内的血流情况。结果:血管成形术成功治疗14例病人,8例患者在动脉病变处放置Stent。11例动脉病基本消失,追踪2年(8月~5年),临床症状完全解除,3例临床症改善。11例患者接受了1或2次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重复承受了4次血管成形术,并放置3个Stent,2个Stent放在两髂总动脉和腹主动脉,1个Stent放在腹腔动脉。另1位重复4次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在肠系膜上动脉放了2个Stent。最后1例,因为血管成形术后内膜撕裂和血管闭塞,而放置了1个Stent,经5年随防,其动脉病变为临床治愈。结论:单一的血管成形术或者多技术综合运用,可有效治疗放疗所致的动脉性病变,应考虑其为动脉损伤性病变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5.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白藜芦醇诱导VEGF表达促进缺血再灌注小鼠新生血管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白藜芦醇能否诱导小鼠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域新生血管形成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用9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单纯缺血组、白藜芦醇组及假手术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测定微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果白藜芦醇处理组与单纯缺血对照组微血管计数存在差异,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白藜芦醇处理组在各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说明白藜芦醇可以诱导脑缺血后VEGF早期表达,促进缺血区域新生血管形成,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治疗效果。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除成功再通颈动脉外,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护理主要有心理护理、术前用药及术前准备等;术中护理除心理护理外,特别应注意抢救药物的准备及生理指标的监测;术后护理也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脏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但PTCA术后6个月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仍有30%~50%,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的效果。目前,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表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已有研究证明热疗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血管再狭窄。利用外加磁场诱导支架升温抑制再狭窄发生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磁热疗可使受热的细胞发生凋亡或细胞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抑制组织过度增生的目的。该方法可重复治疗,无须再次手术,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对机体无其他不良刺激,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磁热疗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镜与B超联合定位活组织检查(简称联合定位活检)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105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54例应用联合定位活检、51例进行诊刮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萎缩性子宫内膜炎是引起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样病变、子宫内膜癌亦是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联合定位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的总符合率(88.89%),高于单纯诊刮与理检查的符合率(62.75%)(P〈0.05)。结论宫腔镜与B超联合定位活检安全、可靠、准确,是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最佳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针对椎动脉粥样硬化后脑组织缺血现象,探讨血管狭窄及血压变化下的血流动力学响应,根据剪切应力及流速对动脉易损部位进行预测.基于CTA影像数据,利用逆向方法构建了椎动脉单侧狭窄模型,开展椎动脉壁面与血流双向流固耦合仿真,观察血流矢量速度与血管壁面剪切应力变化.通过与临床椎动脉狭窄术前术后流速对比,验证了椎–基底动脉有限元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