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电站电压无功优化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网的终端变电的二次母线(10kV或35kV)的接线特点,以母线电压和网损作的目标函数,以有载调压变压器和并联电容器作为调节手段,推导出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抽头变化、并联电容器的投切效果与系统网络参数的关系。此外本文还论述了VQC变电站电压无功能控制器的硬件、软件设计思想、主要特点及采用的新技术;介绍了现场运行的情况;提出了VQC-Ⅱ型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器对VQC-Ⅰ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变电站传统九区域分区控制方法无视电压与无功耦合的缺点,结合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实践经验,设计了变电站电压无功模糊控制的控制系统。仿真数据表明,将模糊控制引入电压无功综合控制中,控制系统能够正确的完成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升降和电容器组的投切,并可以避免设备频繁调节和振荡,提高了设备运行寿命。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电网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变电站无功补偿容量和主变压器调压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与无功平衡是保证电压质量的基本条件。在保证系统中无功功率平衡的基础上,辅以有载调压等措施调整电压,才可使电压的偏移保持在允许范围内。文章通过时临汾500KV变电站无功功率平衡分析和主变压器调压计算,提出了时临汾500kV变电站低压侧无功补偿容量和主变压器调压方式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实时调压计算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配电变电站中电压-无功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根据变电站电压和无功状况,调节有激磁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和并联补偿电容器的投入量,以保证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并尽量减少电网中无功的传输,调节时普遍采用"九分区"控制方式.分析了九分区电压-无功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实时采集的变电站电流、电压、功率作为输入量进行调压计算,然后做出操作决策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分析,提出了上层系统的简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实用的实时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应采集的实时数据与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传统九区图控制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无功边界与电压线性相关九区图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对于减少有载调压分接头和并联电容器组的调节次数,提高电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糊控制技术,给出了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九区图中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子集的定义,设计了一种变电站电压无功模糊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在各种负荷条件下确保电压合格和无功基本平衡,且能很好地满足变电站对分接头日调节次数和并联补偿电容器组的日投切次数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倪建明 《广东科技》2009,(16):177-178
电网无功合理控制是实现电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区域电网电压无功优化通过调度自动化SCA-DA系统采集伞网各节点遥测、遥信等实时数据进行在线分析和计算,在确保电网与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以各节点电压合格、省网关口功率因数合格、达到最经济运行状况为约束条件,从全网角度进行电压无功优化控制,实现无功补偿设备投入合理、无功分层就地平衡、电压合格,实现主变分接开关调节次数最少、电容器投切最合理、电压合格率最高、输电网损率最小的综合优化目标.系统最终形成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开关调节、无功补偿设备投切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对电网内各变电所的有载调压装置和无功补偿设备进行集中监视、集中管理和集中控制,实现对电网电压无功优化运行的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8.
要想维持负荷的电压水平,就必须供给相应于该电压水平的无功功率.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调压仅改变无功功率的分布,如果整个系统无功电源不足,各地为满足自身电压水平而纷纷使用有载调压会给电网运行带来灾难性后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全网分级控制思想进行地区电网电压无功控制.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电网内的有载调压变压器和无功电源的补偿能力和调节能力,以保证用户电压质量,改善功率因数,确保电网的优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9.
在电力系统配网无功优化计算中,由于总的无功最优补偿容量无法确定,所以传统的等网损微增率方法无法得到一个较优的补偿方案;另外,在配网的实际运行中,当电压偏差较大时,有载调压变压器往往作为调节电压的手段而对无功功率的分布产生影响,这也使得等网损微增率方法难以实现.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基于参数控制变量的最优潮流算法作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无功优化方法.该方法以最小化平衡节点的注入功率为目标函数,将并联补偿的电容器组的电纳值和可调变压器的变比作为控制变量,在计算过程中计入了由于进行无功补偿所造成的网络参数变化,从而提高了计算精确度.最后给出了该方法应用于IEEE-30节点系统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变电站电压无功立体模糊控制策略.该策略设计出电压、无功、功率因数3个输入量和变压器分接开关调节、电容器组投切2个输出量的立体模糊控制器.通过对控制规则库和控制策略三维曲面图的分析,说明了变电站电压无功立体模糊控制策略在保证电压、无功合格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分接开关的动作次数和电容器组的投切次数.利用MATLAB搭建了变电站电压无功立体模糊控制和九区图控制的对比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立体模糊控制策略的优越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变电站下带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大部分属于感性负荷,在运行过程中需向这些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在变电站安装并联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装置并通过合理的控制和调节可以补偿感性电抗所消耗的无功功率,由于无功补偿减少了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线路和变压器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同时还可以起到稳定电网电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力系统常用的调压方法有:利用发电机调压;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并联补偿无功设备调压;串联电容器调压。并根据具体情况将可选用的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综合调压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宣钢某变电站为例进行实际计算,通过结果显示,基于模糊理论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可以实现电压合格和无功平衡的目标,有效地减少了变压器分接头和电容器开关的动作次数,提高了系统电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宋玉鹏  田景美 《科技信息》2009,(27):285-286
目前电力系统几乎所有的变电站均装有电力电容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有的还装设了电压无功自动控制装置VQC。但由于电容器组不能频繁投切,而且电容器投切将产生过电压及合闸涌流,加上电容器组无法实现小级差细分等原因,使得这些控制及补偿装置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变电站电压无功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变电站电压无功自动调节装置,该装置较好地解决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和管理提供了较完善的解决方案,希望该装置的推广应用能为电网运行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遗传算法的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介绍了变电站无功补偿分析与计算方法 ,考虑了变压器分接头的变化以及电容器组的投切对无功和电压的影响 ,将传统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方法———九区图 ,与遗传算法相结合 ,根据变电站的运行状态 ,由遗传算法给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以某地区 35kV变电站为例进行分析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三层分区电压协调控制架构,分析多代理系统应用在主动配电网协调控制中产生的影响,提出有载调压变压器结合电容器组的调压控制策略,运用仿真平台搭建元件模型,结合算例进行仿真分析,证明所提出的电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是变电所开展经济运行,实现节约电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负荷的分配、并电容器、调压装置的自动调节等手段完成经济运行.根据实际运行的经验总结出"九区域图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法"完成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机械开关切换的有载调压变压器控制系统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大、调节速度慢、故障率高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的实现方案,采用晶闸管组替代分接头调压开关,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电路晶闸管的导通时序,实现分接开关在带负荷情况下能平滑无冲击地调节电压.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调压过程中电压按系统运行的需要而改变,电压波形平滑、连续.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影响系统电压分布和潮流分析、造成系统电能质量下降的问题,建立系统优化模型,对系统电压、潮流进行分析与优化,提出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多时段线性化二阶锥松弛优化算法。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进行潮流分析,建立分布式配电网最优潮流优化模型;对分布式配电网潮流优化模型进行简化处理,针对潮流分析中非凸非线性,提出多时段二阶锥松弛优化算法;针对电容器组、有载调压变压器的非凸非线性问题,进行分段线性化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合理调度有载调压变压器、电容器组和分布电源的出力,有效降低网损,减小电网电压偏差。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个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专家系统。以运行状态辩识及专家经验为知识库,将统计法用于推理策略,能有效防止囡系统扰动或负荷短时突变导致并联电容器组开关、主变分接开关频繁动作,或在临界区域调节振荡。该专家系统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作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