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白驹场的沿革、施家桥的变迁等地方史料入手,针对《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新考》一文提出商榷、辨考。所谓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从宋、元、明代至今一直都在江苏省兴化市境内不符合事实,所谓"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这一奇谈怪论,既不是历史的说法,又没有现实的依据。而大丰市白驹镇是施耐庵的出生地、故居和施氏宗祠所在地,理应成为施耐庵故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宋、明以来史志及地方史料为依据,从白驹场的历史沿革及施耐庵故里所在地等方面论证《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从宋、元、明代至今一直都在今江苏省兴化市境内,为兴化所管辖,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  相似文献   

3.
正史、志乘、工具书载白驹场隶兴化,白驹场为《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数典不能忘祖。  相似文献   

4.
对<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研究需要从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等方面作全息思考.从江苏大丰、兴化的施耐庵后裔居集地发现的施氏文物、史料和口碑中可得到论证:施耐庵系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施耐庵墓在兴化市新垛镇.施耐庵祖居地苏州的人文历史对施耐庵写作<水浒传>曾产生影响.从施耐庵与其同时代的大诗人杨维桢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破译施耐庵之谜.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历史文献、出土文物为依据,博采诸家之长,对应守岩先生《有感》一文中所罗列否定施耐庵文物史料的说法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对关于"杭州会议"颠倒是非的言行予以驳斥,从而论证了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施耐庵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6.
浦玉生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6):55-60,76
本文重视口传史料,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间口碑等三方面综合、系统、全息地思考,互相印证,从而证明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在破译施耐庵之谜的道路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本文对当前施耐庵研究领域出现的所谓"盐城兴化"施耐庵(彦端)、大丰修建施耐庵陵园的不实之词进行了批评,指出否认白驹施耐庵的人未能深入调查、方法片面,以致闹出不应有的谬误。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究竟是何处人?原有钱塘(即杭州)说,今出现苏北兴化说。本文根据洪东流先生《水浒解密》一书的材料和观点,对兴化施氏后裔所提供的《施氏长门谱》和所谓的施耐庵墓志等材料进行辨析研究,指出苏北兴化说有造假作伪的问题,兴化的施彦端不可能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相似文献   

8.
阐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迹至今不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剖析以人废言的弊端,以张国光先生风范向刘世德先生进言,就马成生先生《杭州与水浒》提出不同看法,驳斥应守岩先生对耐庵故里——江苏兴化的诬蔑,呼吁海内外学人让施耐庵归真反璞.  相似文献   

9.
用研究独创作品的"故乡情结"思路去推敲非独创作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浓郁的兴化情结",在基础性上是有问题的。简单地从《水浒传》中找出若干细节去对应"兴化施耐庵"的相关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现代著名报刊,《申报》对《水浒传》的评论颇能引领时代思潮。评论者以《水浒传》作者为中心,发掘《水浒传》中的鲁西文化并与施耐庵高度结合,形成一条稳定而不失变化的"思想链"。鲁西施耐庵、施耐庵之为鲁西文化符号、兴化施耐庵是思想传播与变异的三大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仓显先生的辩护,对苏北提供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释满家的《施氏家簿谱》、杨新的《故处士施公墓志铭》、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以及《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传》进一步阐述本人的观点,加以再批判。  相似文献   

13.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庐江何氏家族本为兴起于魏晋之际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因素便在于世代与琅邪王氏家族通婚和交往,得到了王氏权势人物的提携。特别是东晋王导扶持何充,使其位列宰辅,奠定了其家族门第的基础。萧齐时代,王俭对何氏家族人物多有表彰与提携。当然,这种家族间的通婚与交游,何氏代表人物也有帮助王氏的事例,从而影响到王氏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施耐庵、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应从大板块的概述向纵深着力。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并非一人。施耐庵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是宋末庵字辈艺人最年幼者,极有可能是当时著名艺人施圭之子。南宋初期的四人单传是水浒故事的先导;《宣和遗事》是水浒故事的里程碑;元初的水浒杂剧中的有关描写和关键词语的创造,这些是施、罗创作《水浒传》吸取、借鉴的宝藏。施耐庵是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者和再创作者。他采用了《宣和遗事》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其优点。施耐庵对宋十回加强了忠义思想,对武十回更多地保留了话本原貌,对杨志、鲁智深、史进故事也分别进行了处理。征方腊部分施耐庵加工的成分最重。从作品中的线索考证出施耐庵集撰本的开端及大体回数。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近来研究者发现了罗贯中编纂《水浒传》的内证。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出开篇的乱自上作和终篇的悲剧结局,对施耐庵的集撰本的总体思想倾向进行了改造和提高。王进遭受迫害,林冲被凌辱家破人亡酿成的官逼民反的事件,被概括成了社会性的口号。罗贯中设计的宋江悲剧结局,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这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罗贯中将鲁智深的遭遇与...  相似文献   

15.
马成生先生的辩文学术失范,玩弄文字游戏,堪称奇文,主要表现为:当出注不出注,篡改对方原话,歪曲论题论点,避而不答硬伤和软肋,将小说描写与现实对号入座,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答文针对“双施”(施彦端与施耐庵)难以合一、《水浒传》的“内证”、施耐庵生卒年及进士、“苏北大丰那个”“施彦端”等问题,引证辨析,认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与施彦端是同一个人,与中宣部批准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5月25日公布的第131项选题“四大名著”中关于施耐庵的简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曲沐先生从四个方面试图证明苏北施彦端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然详加推敲,四个方面没有一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