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残余抗折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完成了127块100 mm×100 mm×515 mm混凝土棱柱体试块在20~900℃条件下的高温试验和高温后的弯折试验.以C40普通混凝土作为参照,考察了C50,C80和C100高性能混凝土棱柱体试块在火灾中的特点;通过对强度等级、外掺聚丙烯纤维和外掺矿渣与硅灰等因素的对比,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残余抗折强度与经历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残余抗折强度与经历温度间统计公式.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高温后进行粘结劈拉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在高温(火灾)损伤后进行混凝土粘结修补的粘结性能,对经历高温混凝土与新混凝土的粘结试件进行了劈拉强度试验。温度从常温到900℃分为9个温度段,采用空气中自然冷却和喷水冷却两种降温方式,考虑了新混凝土强度和界面剂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参数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指出高温后粘结机理主要是由老混凝土的损伤程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反应烧结工艺制备了碳化硅空间用反射镜坯体.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碳化硅空间用反射镜坯体的残余应力.结果表明,反射镜坯体镜面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测量值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测量误差与测量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反射镜坯体的热残余应力,通过对比验证了测试结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高温对高强度水泥砂浆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在经历不同温度(150℃、300℃、450℃、600℃)、不同冷却方式(喷水与自然冷却)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了高温对高强度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抗压强度随受热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温度在300℃以下时,强度下降较静;温度在450℃以上时,强度下降明显。冷却方式对砂浆抗压强度退化影响较为明显,相同受火温度,喷水冷却后的砂浆强度低于自然冷却后的砂浆强度。并得出不同冷却方式、不同强度等级水泥砂浆高温后抗压强度退化的公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粉末多晶X衍射积分强度公式常见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即近似条件不明确,物理图象欠清楚。采用本总结的正空间--倒空间--正空间分段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物理图象清晰的新的方式,最后同样得到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积分强度公式。  相似文献   

6.
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在硅衬低上制备ZnO薄膜,测量了ZnO薄膜的XRD谱,表明六角晶体结构的薄膜具有强C轴择优取向(002),并且,测量了ZnO薄膜样品的二次离子质谱(SIMS),表明其化学剂量比为1∶1。在光致发光实验中,用He-Cdi激光器的325nm(50mω)波长激发,观察到了385nm的紫外光发射。  相似文献   

7.
采用矿渣和粉煤灰为原料,硅酸钠和氢氧化钠为激发剂,制备了矿渣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通过超声波检测及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冷却方式下SFGC的质量损失及力学、声学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温总体上导致SFGC的质量、抗压强度及纵波波速减小,峰值应变增大,频谱中高频成分衰减; 冷却方式对高温后SFGC的损伤演化具有显著影响,经浇水冷却后的试件较自然冷却情况性能退化更为严重; 600 ℃为SFGC性能突变的临界温度,600 ℃之后,其性能急剧劣化。  相似文献   

8.
火灾高温是引起混凝土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纳米混凝土常温下的力学性能与普通混凝土有较大差异,为研究纳米(纳米二氧化硅,以下简称NS)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性能,采用高温电炉对不同NS掺量的混凝土试块进行了加热并选取不同冷却方式至室温,然后采用电液伺服机对其进行了抗压、劈裂抗拉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土的质量损...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蒸发技术在镀金Si衬底上实现了ZnO纳米网状结构制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光致发光技术对ZnO纳米结构的形貌、晶态结构及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源材料ZnO和C的质量比为6∶1时有利于ZnO纳米网状结构的形成,该结构由一维纳米线和二维纳米片状结构组成.纳米网状结构主要由晶态ZnO组成.室温的光致发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ZnO网状结构呈现出了较强的紫外光发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铍焊件残余应力X射线断层扫描测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铍是广泛应用于核能、航空和航天工业的稀有轻金属,作为结构材料,因加工过程而引入的残余应力对其制品的使用将带来不良影响,测定残余应力的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X射线残余应力检测技术,提出了X射线断层扫描测定法。该方法利用现有仪器,通过改变测定技术和计算方法,可以无损测定铍等轻金属制品表面残余应力及沿层深的分布。采用这一新方法计算了弧形铍焊件焊缝附近表面、距表面0.5mm和1.0mm处的残余应力,同时还计算出铍无应力(103)晶面的面间距d0,结果与根据晶面间距公式计算出的铍(103)晶面的面间距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La-Cu-Mn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以EDTA为配位剂的Sol-gel法制备La-Mn体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借助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其表面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2 部分取代A位、B位或同时部分取代A位、B位将导致氧化物特征发生变化,部分取代A位的La^3 比部分取代B位的Mn^3 更有利于锰离子在表面富集,更能提高晶格氧的相对含量和阳离子缺陷的浓度,但对Mn^3 含量的影响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光电薄膜材料FeS_2(黄铁矿)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电沉积法制作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分别用三种含铁元素和硫元素的水溶液淀积 Fe S2 薄膜 ,将所得的样品在 N2 氛围中退火 ,退火温度分别为 40 0℃和 50 0℃。结果表明 ,从 Fe SO4 · 7H2 O+Na2 S2 O3· 5H2 O水溶液得到的薄膜中含 Fe S2 的衍射峰比从其它两种水溶液得到的薄膜中含 Fe S2 的衍射峰多而明 ;退火温度为 40 0℃比 50 0℃更合适 ;另外 ,为防止薄膜氧化 ,在真空中干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三维残余应力及深度分布的X射线分析和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X射线法在测定铍等轻元素材料内部残余应力及其深度分布时的不足,研究一种分析和计算轻元素材料内部全三维残余应力及其深度分布的新方法,提出了包括考虑平衡条件和表面边界条件的基于线弹性理论的一种模型方程,对分析和计算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作了介绍,编制出相应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能够对轻元素材料表面及内部任何一点进行全三维残余应力分析和计算,文中最后用铍的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正应力分量σ11,σ22随黉度的变化较大,而切应力分量σ12,σ13和σ23及正应力分量σ33均很小。  相似文献   

14.
X射线谱图中,谱峰的重叠现象十分常见。本应用微分消卷积法,对实测的谱图进行消卷积处理,从而提高了X射线谱图的分辨率,使原来叠和谱峰得以分离,通过谱峰面积的计算,得到了它们的相对含量,与配置值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5.
X光透镜应用于蛋白大分子晶体衍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光透镜能以较大的收集角收集X光,并以准平行光出射。X光透镜应用于生物蛋白大人子晶体衍射,替代单色仪双聚集镜,照射晶体样样品的光强度数倍乃至1到2个数量级,衍射强度的提高远于5倍,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分辨能力改善0.02-0.05nm,衍射数据的收集质量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羽毛纤维对Cu2+的吸附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对吸附CuSO4溶液中Cu2+后的羽毛纤维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广角X衍射(XRD)对吸附Cu2+前后的羽毛纤维进行检测,以探讨羽毛纤维吸附Cu2+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β折叠结晶结构上的胱氨酸可能与Cu(Ⅱ)形成配位结构.吸附Cu2+后,羽毛蛋白中出现更多的α螺旋构型,而β折叠构型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7.
新型氮化铝埋层上硅结构的应力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减轻传统SOI(silicon on insulator)材料的自加热效应 ,首次利用智能剥离技术 (smart cutprocess)成功制备了SOAN(silicon on aluminum nitride)结构 ,即以氮化铝 (AlN)薄膜为埋层的SOI结构 .采用离子束增强技术(IBED)在 10 .16cm(4in)硅片上合成了AIN薄膜 .剖面透射电镜照片证实了此SOAN结构 .高分辨的X射线衍射技术被用来研究此结构的剩余晶格应力 ,实验结果表明刚得到的SOAN结构在 110 0℃下退火 1h后顶层硅中的剩余晶格应力从张应力变成压应力  相似文献   

18.
对向靶反应溅射制备AlN薄膜的结构及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对向靶反应溅射制备的AlN薄膜,高气压为取向,低气压下为取向,精确测量XRD衍射峰位可看出AlN薄膜有较大应力。对硬度的测量发现AlN薄膜硬度较大,取向对硬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X-ray衍射法通过分析不同处理阶段纤维结晶及取向衍射曲线的变化,研究了粘胶纤维在制取碳纤维过程中晶区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通过2,6-吡啶二甲酸与二甲基二氯化锡的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有机锡化合物[M2Sn(2,6-C5H3N(COO)2)]3(1)和[M%Sn(2,6-C5H3N(COO)2)]2(MeOH)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锡原子的几何构型都为畸变的五角双锥。化合物(1)是一个具有环状鲒构的三锡杖的化合物。化合物(2)却是一个具有梯形结构的二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