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划界与科学普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试图寻找到"类科学"之间的绝对界线是徒劳的,而要消解"类学科"之间界限的做法也是欠妥当的,因而走出一条恰如其分的划界路线是有很难的,却是有必要的。为了更充分地掌握相关"类科学",为科学普及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把"类科学"的边界问题作为科学建构的保护带。科学普及的前提是划出"类科学"之间的相对界限,沟通它们的互融地带,并逐渐消除"类科学"之间的隔阂带,更好更广泛地为普及应用创造条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对科学普及相关概念讨论基础上,结合以往相关研究,分析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关系研究的演进。研究发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与人们对二者认识的进步密切相关,这种关联源于不同科普阶段的对象、目标与科技创新主体的关系,并且二者的关联随着媒介的发展而增强。传统科学普及下,二者基本没有关联,也缺少相关研究;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下,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联系;现代科学传播阶段,科学普及上升到开放式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层面。未来研究应该基于现代科技特别是新兴媒介科技,采用质化、量化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二者关系的理论、机制,解决新时代中国急需解决的关键创新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持续创新有赖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普及的质量和水平;要提高科学普及的水平,又赖于科技创新的成果能有效地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而提炼出科学精神。所以三者的互动关系是急待深入探讨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本文将着重研究科技馆在推动三者互动中的作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普及事业迈人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理解科学文化:中国新世纪科普的战略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要求加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一片呼声中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我国的科学普及不应该仅仅普及科学知识 ,更应该增强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笔者进一步认为 ,科学普及应该从以往唯科学、唯技术的导向走向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为志向 ,重点传播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有整合意义的科学文化 ,从而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在此 ,围绕新世纪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文化的3个基本问题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作用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文化 ,是中国新世纪推进公众理解科学首先需要辩明的问题。多年来在从…  相似文献   

6.
科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媒体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传播借助媒体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同时科学传播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媒体偏好的影响。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媒体而不是科学共同体正在左右着科学传播的议程,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近代科学诞生,人们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创造出超越经验与常识的技术,它们急剧改变着人们既往的生存状态与劳作方式,人类相继跨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核能时代和航天时代,迅速步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8.
李婧 《天津科技》2006,33(4):47-48
从科学传播的内涵入手,探讨了科学传播发生的条件、目标、内容与机制等相关规律性问题,指出科学传播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根据综合分析提出了对现代科学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9.
该文围绕进入21世纪以来,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与时俱进传播科学,强调科普传播的关键在受众,并结合基层传播实践,侧重以科学发展观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这一主线展开论述,以期为更多受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科学精神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科学文化的内涵做了初步探讨,并从当代科学传播的特点及我国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论述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在我国当代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类型,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对政策文化研究进行了考察;提出我国科普政策的四种类型,即: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学文化以及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科普主体与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科普的主体和受众在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上都在发生变化,其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就是受众的主体化,并且随着主体与受体角色不断地互换,从而形成了“大科普”这样一种互动的科普格局。  相似文献   

13.
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普系统是由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媒介、科普受体等要素组成。科普工作者应将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运用相应的科普手段和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学职能扩展、大学自身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大学科普的动力因素、优势、途径和价值等相关问题。大学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是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源头组织之一,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等软硬资源,在科普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体系。在当代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大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的科普工作,在科普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04年山西省科普统计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阐述了山西省在科普人员、科普场馆、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山西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科普工作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专家访谈和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从体系构建、数据获得、指标权重、数据处理、发展指数计算5个方面,对比了2009 版、2012 版《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中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评估体系的差异,发现后者在数据源获得上具有制度性依托,在计算过程上更为便捷科学。研究认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进行定量性评估不可或缺,评估体系自身的发展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成诵 《天津科技》2015,(1):56-58
科普活动阵地是面向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从社区科普阵地建设的主要方式入手,对社区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宣传栏(画廊)、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社区科普学校、社区科普网络书屋、电子显示屏等科普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建设和管理社区科普阵地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杨婧 《天津科技》2015,(1):64-65
工业文物见证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经济、文化和审美价值。介绍了工业遗产的定义、社会价值和意义,回顾了天津工业遗产科普展的设计与展出过程,总结了工业遗产展览的几点体会,以进一步挖掘与研究工业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促进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只有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为探究我国科普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协同状况,本研究采用熵权法对2004~2020年间各年度的科普建设及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耦合度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随着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我国科普建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2018年由于科普发展方向上的局部调整,出现了短暂的波动。最后,基于我国当前科普建设情况,本研究从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和评估监测体系、更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多元手段3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科普工作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宣传工作中的应用,介绍了网络传播的优势,指出VCD与DVD机在推广和普及农业技术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