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创新文化是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它由价值观念和制度建设两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制度建设是创新文化的保证.科学普及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面终身科学教育.创新文化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和高层次的目标,为科学普及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文化实验,而科学普及是传播创新文化的重要渠道,为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创新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性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不足的社会原因,表明中国科普事业存在专业化科普力度不够、科学性和可读性难以兼顾、缺少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大众媒体科学普及事业支持力度不够、大众媒体话语体系和科学话语体系转换困难、部分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科学基础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等。为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建议多渠道加大对媒体科普的支持力度、加强媒体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全流程提升媒体科学普及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以深入浅出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运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种活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为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科技知识被公众所认知的手段、途径及渠道,如科学普及、科学传播和实践等。  相似文献   

6.
高层声音     
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7.
本栏目以科学普及为目的,着力于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的传播,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将不定期的刊登国内、市内著名科普作家及科普理论工作者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杨曼丽 《广东科技》2016,(15):37-40
正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science popularization)的简称,指的是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推广等活动。科普活动是提高民众科学素养乃至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故传统的科学普及活动常由国家、社会或专门的科学团体来主导,表现出力量集中、规模大、主题明确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甚至主要)途径,在信息受众的渗透程度、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等方面远超传统媒体。如何占领新媒体平台作为科学普及的阵地,而不是听任其作为传播落后、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为科学普及事业的欣荣发展指明方向,对我们如何传播科普知识、如何发展科普信息化、如何让科普知识惠及每一位公民,令科学技术最终作用于国家创新发展,具有深刻而又深远的意义,也为人民网传播科普知识、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引。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对科学普及相关概念讨论基础上,结合以往相关研究,分析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关系研究的演进。研究发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与人们对二者认识的进步密切相关,这种关联源于不同科普阶段的对象、目标与科技创新主体的关系,并且二者的关联随着媒介的发展而增强。传统科学普及下,二者基本没有关联,也缺少相关研究;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下,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联系;现代科学传播阶段,科学普及上升到开放式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层面。未来研究应该基于现代科技特别是新兴媒介科技,采用质化、量化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二者关系的理论、机制,解决新时代中国急需解决的关键创新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只有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为探究我国科普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协同状况,本研究采用熵权法对2004~2020年间各年度的科普建设及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耦合度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随着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我国科普建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2018年由于科普发展方向上的局部调整,出现了短暂的波动。最后,基于我国当前科普建设情况,本研究从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和评估监测体系、更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多元手段3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普系统是由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媒介、科普受体等要素组成。科普工作者应将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运用相应的科普手段和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13.
探讨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类型,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对政策文化研究进行了考察;提出我国科普政策的四种类型,即: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学文化以及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学职能扩展、大学自身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大学科普的动力因素、优势、途径和价值等相关问题。大学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是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源头组织之一,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等软硬资源,在科普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体系。在当代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大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的科普工作,在科普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普及工作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开展科普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开展科普工作要抓好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科普主体与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科普的主体和受众在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上都在发生变化,其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就是受众的主体化,并且随着主体与受体角色不断地互换,从而形成了“大科普”这样一种互动的科普格局。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专家访谈和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从体系构建、数据获得、指标权重、数据处理、发展指数计算5个方面,对比了2009 版、2012 版《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中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评估体系的差异,发现后者在数据源获得上具有制度性依托,在计算过程上更为便捷科学。研究认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进行定量性评估不可或缺,评估体系自身的发展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探究传播科学的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与普及是科学影响社会的必由之路,没有被传播与普及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探索与普及,是人类科学活动永恒的主题.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应该是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的能力.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公众分享对科学的感悟,热忱地传播科学,为公众提出有益的建议.科学工作者应该探究传播科学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为科学传播赋予崇高的人文涵义.科学发展观是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繁荣昌盛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一种超越现实、思虑未来的智慧,在实践过程中将会涉及各种复杂的问题,激励公众思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途径,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科普工作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宣传工作中的应用,介绍了网络传播的优势,指出VCD与DVD机在推广和普及农业技术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产业的一般定义及分类,对科普产业做了初步界定。应用产业研究的一般方法,结合科普产业的特点,探讨了科普产业的基本分类和统计制度。界定科普产业有按照产品统计(可称产品统计法)、按照行业法统计2种思路,2种统计方法各有利弊。现阶段统计科普产业时,应充分发挥2种方法的长处,兼容而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