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所选择的母题,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母题,电影艺术同样如此。那么,人在电影艺术中具有何等作用,电影艺术如何才能获得灵魂与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来探讨人的生命与电影艺术的关系,论证人的生命是电影艺术的灵魂,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生命力取决于在人的精神时空中或以精神的方式,对人的三重生命需要与追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2.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3.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4.
封孝伦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经历过初构、改造和成熟三个阶段,他以三重生命学说为支撑,以美是人类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建立起一个独特、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体系,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理论创获。生命美学是哲学价值论美学的典型代表,准确、深刻地解决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的哲学内涵问题。与所有哲学美学一样,生命美学需要真正解决人类审美活动精神个性问题,需要以实证的专题研究实现自我深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长短因人而异。刘三姐的生物生命很短暂,但是她的社会生命长久,精神生命永恒。  相似文献   

6.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7.
“生命超越”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存在,是人从低级向高级、从蒙昧到文明不断延续的动力。人的“生命超越”现象源自于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典型体现就是首次打开了人类精神空间的巫术思维,它标志着人的“生命超越”的历史缘起。而人真正的“生命超越”活动是源自于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解读生命哲学内涵和生命化教育理念本质,透视瑜伽运动的生命意义。从人的生命存在的三种形式(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解读高校瑜伽课程蕴含的健身育人价值,瑜伽课程不仅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促进人的社会交往健康,是系统的育人过程。旨在期望能拓展改革视野和提升生命视域中的瑜伽课程之健身育人价值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的最新中篇力作《候鸟的勇敢》以候鸟迁徙为背景,通过对候鸟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层层铺叙,展现了东北小城的人情世态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家立足于文学超越精神,直面精神苦痛和心灵迷惘,将生命个体的诗性存在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隐喻在小说叙事中。  相似文献   

10.
论生命视野中的学校体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身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统一性的存在,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同时都体现着这两种生命属性。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命具有A身独特性——未成熟性,学校体育的责任就在于促成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是,现实的学校体育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背离了体育的本真状态。创建以生命关怀为宗旨的学校体育,就必须遵循学生的A然天性、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一种关涉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是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德育应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这既包括在德育的内容方面应呼唤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关爱,又包括在德育实施中应倾注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2.
《孝经》的伦理精神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孝经》在"事亲"、"事君"、"立身"等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主要包括:对生命源头的敬畏,对社会生命的实现,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其借鉴意义正是告诫当下人应在敬畏生命源头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如此方能体现自己生命的完整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生命观是道德主体内在美德建构所必须依托的伦理基础,对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儒家生命观注重仁爱精神,强调道德主体为仁由己的伦理责任担当,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道德精神资源。儒家生命观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经由创造性转化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主旨在于围绕人的“生命”来展开教训、智慧、学问与修行。儒道释哲学对生命智慧的阐发各有侧重,儒家主要从入世的立场来寻求生命的安顿、调护和完成,强调此生生命历程的担当与责任;佛家主要从出世的立场来看破生命之苦的实相,追求生命之苦的解脱之道;道家则介乎两者之间,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然与洒脱,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面对当代国人“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生命智慧缺失,传统的生命智慧为今天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德育对生命的本质关注。它不仅体现德育使命对主体当下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而且在哲学视角,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在价值世界的确立中实现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以生命体验——生命灵魂为基础,以情思为核心,以体验、情思、传达、接受四个系统为体系建构生命体验诗学。文学是显现人类生命体验探求进程的情智化的创造活动,是展示理想化的以感性形态为主的精神世界的语言创造艺术。它的最高价值是人类最美妙的境界和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道家生命道学的诠释有一些探索,但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子生命道学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诠释构建.今本《老子》和楚简《老子》都体现了老子的生命智慧,对前者可从生命本原、生命目的、生命超越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老子生命道学,并结合后者内圣外王等命题加以诠释.老子生命道学以个体生命成全为中心,意在克服当代紧张社会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  相似文献   

18.
生命观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是人对其对生命过程、生命存在、生命关系及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关注的永宁纳人经由人、家和万物的生命“体认”,形成其生命观念。对生命的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又“体现”、践行于日常生活,形成纳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而在现代旅游的背景下,纳人以其身体策略来对抗“凝视”的权力,是其能动的生命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神话是人类文化的最初形式,由人的意愿及依据现象世界的想象构筑而成。它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的自由精神,使人以内在尺度衡量万物,以人类本位的方式栖居在大地之上。它为虚无赋形,为混沌赋予秩序,对世界进行象征性的价值释义。神话是人类创造的永恒价值系统;它为人的实践活动设立前置目标,赋予人超越因果法则支配的自在世界以精神动力,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的决定性要素。神话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方向和意义,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20.
建安诗人形成了颇具人文色彩的个体生命观念,形成了生命秉于自然的生命本体意识。在诗歌创伤中,关注人生短暂这一生命现象,通过诗歌艺术来排遣和消释由生命短暂带来的精神痉。更具人文色彩的是他们对政治思想抱负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