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晋音乐赋的创作专事铺叙、体物写志、虚构夸张。语言绮丽,注重文采,讲求韵律。结构上追求"繁类以成艳"以造成气势,并运用铺陈、比喻、排比、夸饰、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体现了繁花似锦的艺术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与美学价值,从而使音乐赋成了赋体文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在其学术传播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潮,以此为标志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儒家思想学术传播的每一段落,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或推动,导致其时古代文学思潮、热潮或特定创作倾向的产生.上述情况可大致归纳为:孟荀的思辨风格与文学的宏辩思潮;两汉经学的琐碎传述与大赋的铺叙之风;魏晋玄学与文学的尚简嗜奇;两宋理学与文学的尚理倾向;明代理学复辟与文学尚理、阳明心学与小说的浪漫化思潮、泰州学派与小说的世俗化倾向;清代乾嘉学风与小说的炫耀才学.  相似文献   

3.
音乐赋是一种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文学作品。汉晋音乐赋在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同时,也担负着政治教化与娱乐两大社会功用。汉晋音乐赋的政治教化功用常与"移风易俗"的伦理说教联系在一起,并试图通过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描写,来净化人心,从而有助于立身、立国。同时,汉晋音乐赋也注重追求音乐的娱乐功用,描写乐舞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汉晋阶段,音乐赋的这两种功用常常交织在一起。到了六朝,音乐赋的娱乐功用渐渐取代了政教功用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4.
贾谊的辞赋汲楚辞、屈赋之源,开汉代赋体文学之先河,影响了整个两汉赋体文学的创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做深入性探究,明确它在赋体文学流变中的作用,结合《惜誓》《旱云赋》等赋篇研究,总结贾谊辞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确定它在两汉赋体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汉散体大赋的发展是畸形的.未能反映汉代社会的本质真实,而形式上“文丽而务巨”“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但是散体大赋却能成为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本文提出了五个因素,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2000多年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汉魏六朝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奠基期。这一时期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虽然零散,不成系统,但已涉及到汉魏六朝音乐赋的题材、体制特征、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了汉魏六朝人追求独特和经世致用的音乐赋观,反映了他们的美学追求。出现了评音乐赋,集音乐赋,注音乐赋的著作。唐宋元是汉魏六朝音乐赋整理研究的延续期,研究进展不大。出现了大量搜集整理汉魏六朝音乐赋的类书。明清及近代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总结期,汉魏六朝音乐赋的整理卓有成效。现当代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鼎盛期,研究方法角度多样,涌现出大量专题论文。总之,每一时期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都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人们的汉魏六朝音乐赋观也渐趋完善和系统。  相似文献   

8.
宋代咏洛赋因其时代和作家心理的原因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成为作者通过旧有文学形式———赋来追思往昔,表示以正统为己任的心灵独语。内容上大抵与社稷国家、人生理想、社会伦理等沉重的话题有关,少有闲情逸兴之作。艺术手法上多喜用类喻手法。然而因其过于拘泥于传统,影响了它艺术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10.
浅谈汉乐府的社会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钰 《皖西学院学报》2003,19(6):135-136
在音乐史上,汉乐府是以一种音乐机构而存在;在文学史上,它成为一种诗体的代言。无论是从社会影响,还是历史作用上来看,汉乐府对于中国音乐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审美是音乐美学最广泛的一个范畴,也是整个音乐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论及的是基于藏传佛教哲学——佛教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等之上形成的佛教音乐观,并由此试图揭示藏传佛教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关于音乐的美是音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音乐美的问题,不仅要从音乐的本体,还要从音乐作用于人的整个过程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求全面、深入的揭示出音乐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增强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度是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举措。高师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以音乐基本乐科的哲学思想为依据,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视唱练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问题予以改革,改变长期以来以"西洋音感"为音感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扩大音乐文化视野,熟悉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语言结构、音调特征,引入相关学科的内容,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比重,使视唱练耳课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阿尔弗雷多·里德(Alfred Reed)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管乐作曲家、编曲家与教育家.在其一生中,管乐作品最为有名,他的《亚美尼亚舞曲》、《王者之道》等经典作品既具有民族风格,又感性而充满着哲理,是近代管乐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歌剧作为与话剧同源异流的艺术形式,其舞台时空表现方式受西方传统化、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及思雏方式的影响,呈现出再现式的风格,具有鲜明的写实性。但歌剧作为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的综合形式,音乐本身的虚拟性特征使歌剧的时空表现有别于话剧而显现出一定的表现性风格。  相似文献   

16.
哲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哲学的特性.品味黑格尔有关哲学特性的比喻,有助于我们领悟哲学的意蕴.特别是其中的"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和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动物听音乐"和"同一句格言"等.  相似文献   

17.
任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31-134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的生成,受《乐记》和《周易》等儒家经学元典的思想影响。《乐记》提出的感物→心动→乐成的音乐创作原理,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论的基本框架。《周易》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哲学命题,完全适用于艺术创作,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因而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乐记》、《周易》的这些理论不但对古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音乐美学思想来源于道家哲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思想论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形式与情感无关.然而从音乐形式的构成方式、存在方式、音乐作品的实现方式等环节作客观分析,进而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管窥音乐与人类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音乐是能够而且必须表达人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提出了应当尊重人类认识的感性领域、应当与哲学中研究理性事务的完善(真)一样,为研究感性事务的完善(美)开辟道路。用"想象逻辑"把必然与本体对立、知性与理性对立、知识与信仰对立;用知、情、意探讨人类在怎样一种条件下感知事物的美和完善,提出"纯粹美"(形式美)和"依存美"(自由美)的判断原则;用"反思判断"的情感形式逻辑,将音乐推到自由情感艺术的最高位,为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注入深刻内涵,开辟了现代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