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言意关系是困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老问题。在中国,从古至今,主张“言不尽意”的向来比主张“言尽意”的多。如果把“意”的外延确定为思想和情感,并且认为,一方面,明晰的语言可以把思想表达清楚,另一方面,虽然直接用语言在绝对意义上无法把感情表达完整,但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就能够让受话人“触景生情”,使受话人能够对说话人所要传达的情感“感同身受”。因此,“言不尽意”的根本性困境是不存在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还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7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8年纪念日,在泰山极顶的平顶峰上重立了一通石碑,上刻“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小天下”一语,出自《孟子·尽心》篇上,原文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意思是说,孔子登上沂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相似文献   

5.
由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远远大干其他学科,这些错误也是语言教学的宝贵资源。听说教学法依据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主张“有错必纠”,而认知法则从理性主义的立场采取宽容态度。通过对比两种错误分析理论,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该借鉴孔子的“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同孔子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重视纲常伦理,但孔子主张用“礼”,释氏主张用“惭”、“愧”来维护。孔子重祭祀,释氏重修行。孔子只看重治学和为政,轻视生产实践,罕言利,释氏不轻视种田经商等正当职业,不歧视平民百姓。他们都强调仁政,重视正已,主张勤政,反对独断专行,但孔子认为礼治、德政优于法治,释氏崇信法治,孔子厌烦谈论富国强兵,释氏重视世俗人方便获财和统治者的气力强盛、降服外敌。  相似文献   

8.
在对汉语典籍英译时,译者要运用关联思维,秉承与时俱退和互文的理念,遵循“得意一忘言一循意得言一得言忘意”的翻译过程,探求原作的“言外之意”,然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展现原作语言层面之下蕴舍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作为东西方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特殊曲文化精神与文化性格。二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神与人的层面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比较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诠释其内在的价值,辨析其德性的差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现代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继往开来 ,给予孝道新的诠释 ,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社会层面四个层次上 ,对“孝”进行了详细地阐发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孝道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 :体现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实质从审美角度来说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感知文本中了解社会生活,把握作品思想内涵,从中受到鼓舞和教育,进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学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等等常常对读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能使学生神潜其中,他们时而精神振奋、时而斗志昂扬、时而欢快愉悦、时而……异想天开。总之,其可以使人物我两忘达到思想升华的目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思想家。孔子认为“仁”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是推行“以德治国”的基础。孔子在鬼神迷信盛行的春秋时期,强调“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的人本思想,第一次把人抬到鬼神之上,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推行“仁政”,天子、国君应率先修养个人道德,然后再以道德教化百姓。孔子主张德治为主,还必须辅之以刑法;“中庸之道”是以德治国的基本方法,也是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以礼让为国”,反对战争,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公孙龙都曾提出过“正名”思想,且在先秦学术界极富影响力。本文从各个要点上比较了二人“正名”思想的同和异,有助于从一定层面上了解先秦学术思想的特点和宗旨。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义”。孔子非常推崇“公”和“义”,并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最高修养的标准。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张公室,抑私门”和礼治的思想来应对公私颠倒的局面。孔子认为以“礼”教化民众是协调公私、群己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之一。为实现理想,孔子提出了经济上均无贫、政治上执中、教育上有教无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是和当时一些人主张严刑峻法的“重刑治国”相对的,有其进步意义。但这一主张在孔子生前直至身后长期无法实行。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的道德理念在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中有所体现,但以德治国仍未取得理想效果。社会主义体制为以德治国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一些人对以德治国的一些认识误区带来了实践中的一定弊端。其正确途径在于推进民主法治,改革分配方式,健全对官员的道德监督。  相似文献   

16.
孔子思想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老子思想的涵养;老子对孔子的影响,突出体现在“礼”、“仁”、“道”几个核心概念上;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既丰富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同时也使老子思想的传播成了事实。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思想,检讨中国先秦哲学思想时应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白话文运动是中国现代性在语言上的集中体现。“文”指书面语,“话”为口头表达,在清季民初的历史语境下“国语”则更多地带有了国族认同的意义。目前为止,从国语想象层面对其进行爬梳的文章尚不多见。文章在国语想象的视域下,再次梳理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中的“文”“话”之争,以探讨中国现代性道路上的反复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孔子提出德治的政治主张,并把其德治主张无法施行的原因归结为统治者好色不如好德。在这一模式下国家治理的好坏依赖于统治者个人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这实际上是人治的表现。因此,中国古代的德治在实质上是人治,法仅仅做为外在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9.
略论孔子的“仁学”林丹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孔子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宗教观念和传统思想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建立了具有完整的价值信念体系的人文主义的实践哲学,并且终其一生身体力行。孔子自已说:“吾...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礼”的要求,具体列举了“时习”之道;秋部讲“义”,阐释了以什么原则对待孔子方为适当;冬部讲“智”,启迪人们如何认知孔子。这种内在逻辑体现了编者遵从的是“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国哲学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