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波斯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诗歌是波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在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坛占有非常显赫的地位,然而,我国对其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对10世纪波斯伟大诗人菲尔多西的巨型史诗《列王纪》作一分析,可以增强人们对波斯文学的了解,并进而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兴趣。《列王纪》中一些英雄形象活跃于维吾尔古代民间文学之中。这可能与波斯祆教的传人同时,并与伊斯兰教传人前就已根深蒂固的尚勇精神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河流中,文化是一种交流。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其他民族的记载中能够引起他者目光的魅力。将波斯英雄史诗《列王纪》与新疆柯尔克孜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影响及表现是一种新的尝试。只有认真地对两部史诗进行阐释、分析与研究,才能弄清史诗和种种文化之间的磨合过程。因此,对这两部史诗的研究,不仅能阐释其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更具有回顾过去、认清现在、展望未来的指导作用。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这两部史诗,不但会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而且还能探究两个民族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文学人类学与神话历史"。日本学者吉田敦彦著,况铭译的《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间奇妙的类似》,通过对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的神话群与希腊神话进行参照与对比,循着这些相距遥远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的奇妙契合,可以对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5.
蜚声世界文坛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史诗),是反映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大型文学记录,是该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概括和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藏文达一百多部,一千多万字、篇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部著名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不仅是该民族的百科全书,而且还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和具有永久价值的“全民族的经典”。因此,《格萨尔王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但是在两百多年来的《格萨尔》研究中,围绕着《格萨尔》是英雄史诗(史诗产生于人类的英雄时代即青年时代,故又称为…  相似文献   

6.
2012年初流传在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口传英雄史诗《亚鲁王》(第一卷)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为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通过实地考察和参加唱诵《亚鲁王》送灵仪式,理解参与者如何在言语交流中共同完成意义的生成和情感的传递,体会仪式中过去与现实的"共在"、神话岁月与传媒时代的无缝衔接。《亚鲁王》既是苗民的"圣经",又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和"族系家谱",对其整理发掘研究,将会对中国史诗学甚至国际史诗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土族文学史》的编写、分期及其文学观、文学史观等问题。《土族文学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族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土族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特别是对土族民间文学的《格赛尔》以及史诗、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体现出编者的整体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填补了土族文学历史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了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的形成,并从文学的角度对这部史诗作了概要性的述评  相似文献   

9.
古神话是文学的原始样式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古神话都与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即由古神话发展出了另一种文学样式——史诗。史诗又向新的样式发展,不断更新,构成了艺术形式的完整链条。史诗便是其中光采夺目的一环。但中国文学发展的链条中却缺少了这样一环,中国古神话没有发展出史诗便过早衰落,与后世文学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其原因现代以来就有人探究。茅盾先生提出了二点看法:“中国北部神话之早消,一定另有原因,据我个人意见,原因有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诱引‘神代诗人’的产生。①古代史家编写“史前史”往往以神话传话为依据,将中国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延伸到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都认为这是神话发展的憾事。袁柯先生说:“历史固然是拉长了,神话却因此而遭了厄运,经这么一改变转化,委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叶舒宪《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旨在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  相似文献   

11.
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的汉族民间叙事长诗《黑暗传》作为一种“活态诗史” ,具有“神话史诗”的特征 ;完全可以将《黑暗传》认定为“汉民族神话史诗”。  相似文献   

12.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可谓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尤利西斯》在人物设置和故事结构上比照荷马史诗之《奥德修纪》而作。本文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维度,旨在分析《尤利西斯》通过对男主人公布鲁姆个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史诗英雄向现代反英雄的蜕变;同时,文章还将从作家个人生平思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布鲁姆这一现代"反英雄"形象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壮族文化史上,从远古时代产生的创世神话,史诗《布洛陀》、《布伯的故事》起,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的各种文学现象相继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几千年来,壮族人民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歌谣、故事、戏尉等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理想、爱情和他们的命运。它以壮民族特有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壮族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唐以后有些地区曾借用汉字编造过形声结构的壮族“土方块字”  相似文献   

14.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5.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17.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8.
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神话大熔炉,大量早期的新旧神话在此交汇衍变,促成史诗的成型。尤其是关于新旧神谱和凡世英雄的来历、地位、联系和功过的传说题材丰富多彩、脉络分明,是作者、时人以及诗中所有“角色”熟知公认的事实,其他与荷马史诗几乎同时出现的短篇史诗可以为证。这充分说明《伊利亚特》蕴含的神话传说与今人理解有不同,它们是古代初民坚信不疑的精神食粮,是英雄史诗成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是流传在藏族人民中的一部歌颂神话英雄的史诗。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是这部史诗至今流传在民间的重要依据,也是史诗依然以活的形态传唱的现实基础。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看起来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并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他们之所以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格萨尔王传》作为藏民族流传了千年的史诗文化,是祖先留给藏族人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格萨尔史诗传承中,“仲肯”——说唱艺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本身也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然而,他们却均在现代化生活潮流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藏族作家阿来的《格萨尔王》与次仁罗布的《神授》不约而同地书写了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史诗说唱艺人的当代命运,并通过他们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如何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新问题,表达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些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