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刘大为教授(2004)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对钱钟书先生的“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比喻这个根本问题。修辞学界对比喻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修辞教学中产生的比喻划界上的不同意见,大多源于对比喻的这两个构成条件的不同理解。本文拟以“A像B一样”(A代表本体,B代表喻体)格式为例讨论比喻的两个构成条件以及辨识比喻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两者有其相同之处,但是仔细分析、题为,通感毕竟不同于比喻,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比喻和通感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习语中比喻用法从喻体和喻义的角度可分为:喻体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喻体不同,喻义不同等。该文通过这四个方面对英汉习语中比喻用法进行比较,并提出一些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比喻和夸张的理解一般都囿于传统的认识,认为二者毫不相干。比喻跟夸张之间事实上存在着联系:喻体是相对于本体更为典型的事物,实质上起着放大本体相似点的作用,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夸张;间接夸张要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来实现,部分夸张中兼含有比喻。但作为修辞学上的两种辞格,比喻跟夸张又存在着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用于两种性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之间,用甲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乙事物.在法语中,这种修辞的使用也颇为广泛.比喻有多种类型,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明喻和暗喻两种手法出发,对本体、喻体、比喻词以及相似点这四个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如何正确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民族不同,造成喻体选择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探讨不同文化对比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比喻辞格入手,探究喻体选择过程中深蕴的文化内涵。认为比喻不仅是文学语体中运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辞格,而且也最能反映作者观察和描写生活的角度、方式和风格,最能显示作者驾驶语言的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构造比喻,进行喻体选择的活动中,反映的是文化的物质,制度和心理这样三个层次,折射出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不惯及其文化传统。从较新的角度论证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属性。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选择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再描述所述物象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过程。其中,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的选择反映民族的特征和语言特征,具体应用到所述物象,就能体现出该语言表达式的文化所属。因为比喻中比照物语义特征的选择和使用范畴在各民族中有所不同,导致不同民族对词的概念之间的联想特征和处置方法的不同,从而引起比喻表达式的文化类型之间出现差别。《一层楼》、《泣红亭》中的比喻,在所用物象的文化属性上,分为蒙汉两个民族共有物象和汉族特有物象两种。比喻用法还反映民族的审美价值及其变化。《一层楼》和《泣红亭》的作者在语言思维及比喻的应用上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经济、文化接触和汉语言教育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方法,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13,(5):56-57
动物比喻(Aninlal Metaphor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它使语言生机勃勃,形象鲜明。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常常存在障碍,没法体会原汁原味的外语精髓。  相似文献   

11.
试论比喻的民族文化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植根于民族文化,不同民族语言里的比哈,往往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本文试图从比喻与民族宗教信仰,比喻与民族审美观,比喻与民族生存环境,比喻与民族历史背景及文学传统,比喻与民族文化心理五个方面对比喻的文化内蕴作一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关于比喻辞格的内部分类,大概是早有“公论”的缘故吧,所以,自《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以来,很少有人研及。特别是比喻中明喻和暗喻的分类界定,更是无人问津。近些年来,个别同志已经有所盼顾,本文试就比喻的明暗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说到比喻中的明喻和暗喻,人们会按照传统的说法,依据比喻词的不同,分别析定为:“明喻的形式是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最有力的表现手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英汉两种语言都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比喻,但基于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本文主要探讨英汉比喻的民族特点,及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最有力的表现手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英汉两种语言都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比喻,但基于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本文主要探讨英汉比喻的民族特点,及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名著《红字》迄今为止已有10多个译本出现,且不同时代有不同译本,说明其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红字》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不仅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具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修辞效果。通过对3个译本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译本在移植原著象征、比喻手法上的成败得失,为后人复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比喻是司空见惯的。刘勰对比喻的运用则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比喻在《文心雕龙》中的主要作用是: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理论主张,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评述《文心雕龙》中比喻运用的类型,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及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简述刘勰在古代文论写作史上运用比喻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英汉隐喻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翻译的同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直译、意译、将一种文化中的形象比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对应的已有的形象比喻、采取直译并附带解释或注释的形式以及用汉语的对句结构来翻译英语中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同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景艳娥 《科技信息》2010,(27):I0211-I0211
比喻是英汉语言最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英汉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本文从英汉比喻的概念和意义出发,分析了英汉比喻句的相似性和不同,希望英语学习者能够了解西方的比喻句,在做翻译或者写作时减少错误。  相似文献   

19.
从探讨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相结合,如比喻与拟人、比喻与典故、比喻与兴的融合等,分析了日本古典诗歌中多重审美积淀;其次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释意象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在日本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A像B一样C”式比喻性短语作状语的句子中,C与A、B之间的语义搭配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C与A、B之间既可以都构成正常搭配,也可以只与其中一个构成正常搭配,而与另外一个形成超常规搭配。与此相对应,比喻句中本体、喻体的构成也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及转换生成语言理论,结合比喻句中的语义搭配来分析比喻中本体的位置及比喻的不同作用。在划分比喻本体和喻体时,要注意其形象的完整性,要和全句的语义搭配关系、语法结构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划分的方法和标准也应具体句子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