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采用喂食和涂抹两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分别感染台湾乳白蚁群体,研究绿僵菌和白僵菌对台湾乳白蚁的致病力.初步结果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对台湾乳白蚁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但短时间内的致病力较低,可能是台湾乳白蚁群体内存在着控制真菌生长和扩散的社会行为,所以这两种病原性真菌作为潜在的白蚁生物防治剂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金龟子绿僵菌感染马尾松毛虫3 ̄4龄幼虫在3天4天、6天后,体壁组织中蛋白质和过氧化物酶及血淋巴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体壁组织蛋白质代谢产生很大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聚内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金龟子绿僵菌感染马尾松毛虫3~4龄幼虫在3天、4天、6天后,体壁组织中蛋白质和过氧化物酶及血淋巴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体壁组织蛋白质代谢产生很大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4.
粒肩天牛是福建省杨树林的一种主要害虫,此次研究应用7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该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旨在筛选出感染该虫的高致病力菌株,为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资源。结果表明:感染Ma1291-2和Ma1775两个绿僵菌菌株14 d后,天牛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47%和88.92%;Ma1291-2和Ma1775两个绿僵菌株对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5.62和5.82 d,孢子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70×104个/mL和6.16×104个/mL。说明绿僵菌Ma1291-2和Ma1775两个菌株对该天牛幼虫的致病力强,不仅致死率高,且致死速度快,僵虫率高,应以浓度为1.5×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进行林间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内外绿僵菌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山西省在绿僵菌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阐述了绿僵菌菌剂中试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计划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薛莉 《山西科技》2014,(3):29-30
2007—2009年,在太原、静乐进行绿僵菌防治甘蓝上菜青虫、小菜蛾和马铃薯上二十八星瓢虫的试验。结果显示,绿僵菌10倍稀释液对小菜蛾的杀灭率为77.32%,对菜青虫的杀灭率为77.75%,对二十八星瓢虫的杀灭率为72.89%,表明绿僵菌菌剂对农作物害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绿僵菌羟基化16α,17α-环氧黄体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绿僵菌在发酵罐中进行16α,17α-环氧黄体酮的11α羟基化存在着菌浓度高、不能实现摇瓶高转化率的问题.从抑制剂、减少营养、稀释菌体等方面对绿僵菌羟基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稀释菌体并补料的新工艺.该工艺比直接投底物工艺的绿僵菌转化率提高了13.51%.  相似文献   

8.
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绿僵菌的研究概况,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加强高毒力菌株的选育、减少外界因素对绿僵菌防效的影响和减少菌株的抗药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绿僵菌NTL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已经克隆了金龟子绿僵菌中性海藻糖酶基因(NTL)的编码序列(GenBank登录号:AY557612),为了解该基因的上游调控信息,采用Panhand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方法获得了长为982bp的中性海藻糖酶基因上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5个CAAT启动子元件和一个压力反应元件(CCCCT).经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表明,利用panhandle PCR法成功地获得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102中性海藻糖酶基因上游序列,并且该基因在金龟子绿僵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血细胞裂解及其DNA和RNA降解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不仅去除了感病东亚飞蝗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及DNA和RNA。而且成功地分离和纯化了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体.裂解血细胞及其DNA和RNA的最佳酶解条件为:蛋白酶K的浓度为1mg/mL,作用温度为26℃,时间为60min,脱氧核糖核酸酶(DNAase I)的用量为5U,核糖核酸酶(RNAaseA)的浓度为0.5mg/mL,作用时间为35min,作用温度为30℃.以蝗虫特异引物进行PCR及RT-PCR检测结果表明,从绿僵菌侵染后的蝗虫血淋巴中分离纯化无蝗虫DNA和RNA污染的绿僵菌菌体,为后续分离和克隆绿僵菌侵入蝗虫体内后表达的基因,研究它们在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小檗碱复配为水分散粒剂,可以起到既抗虫又抗病的双重效果,并且可降低田间施药的成本。测得小檗碱对绿僵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47.2 mg/mL,表明小檗碱对绿僵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根据以往绿僵菌的田间试验及小檗碱的抗真菌实验,确定小檗碱的最终添加量为3%(质量分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水分散粒剂的配方为:25%绿僵菌孢子粉、3%小檗碱、3%乳化剂NP-10(润湿剂)、2.1%亚甲基双甲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3%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18%海藻酸钠(崩解剂)、1.7%羧甲基纤维素钠(黏结剂),用硅藻土(载体)补足100%(均为各成分占制剂的质量分数)。按照此配方在造粒机中制备了水分散粒剂,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分散粒剂的崩解时间为174 s,孢子萌发率为85.4%,孢子悬浮率为86.34%,含水量为1.88%,杂菌率为2.01%,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2.
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小檗碱复配为水分散粒剂,可以起到既抗虫又抗病的双重效果,并且可降低田间施药的成本。测得小檗碱对绿僵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47.2 mg/mL,表明小檗碱对绿僵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根据以往绿僵菌的田间试验及小檗碱的抗真菌实验,确定小檗碱的最终添加量为3%(质量分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水分散粒剂的配方为:25%绿僵菌孢子粉、3%小檗碱、3%乳化剂NP-10(润湿剂)、2.1%亚甲基双甲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3%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18%海藻酸钠(崩解剂)、1.7%羧甲基纤维素钠(黏结剂),用硅藻土(载体)补足100%(均为各成分占制剂的质量分数)。按照此配方在造粒机中制备了水分散粒剂,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分散粒剂的崩解时间为174 s,孢子萌发率为85.4%,孢子悬浮率为86.34%,含水量为1.88%,杂菌率为2.01%,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3.
紫外线-亚硝酸复合诱变选育高抗逆性绿僵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绿僵菌孢子的抗逆性,延长储存期和对环境的稳定性,利用紫外线-亚硝酸对绿僵菌M105-3进行复合诱变,选育出孢子海藻糖含量显著提高的耐储藏诱变株M105-32;250℃下贮存,初步试验表明孢子半衰期由96.6d提高到144.9d,通过孢子紫外线抗性、耐热性和耐储藏性测定,诱变株比出发菌株的耐抗紫外线、耐热性及储藏性均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与平沙绿僵菌混配防治园林害虫卷叶虫.结果表明:在温度32℃、相对湿度70%~73%条件下,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与平沙绿僵菌液体制剂采用1:1的比例混合,混合液体制剂使用量为0.12ml/g时,试验用虫在第20天死亡率可达86.3%,校正死亡率可达82%.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绿僵菌与倍硫磷混用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绿僵菌与倍硫磷混用进行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l龄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有效杀粘虫的生物农药,通过对发酵液杀虫效果的初步测试,从实验室保藏的4株绿僵菌中,筛选出1株效果明显的绿僵菌Ma977.将菌株Ma977的发酵液除去菌体,用其滤液的1、2、4、8倍的稀释液进行室内毒力测试.结果表明:该滤液的原液对粘虫的致死率为100%;随着滤液稀释倍数的增加,致死率逐步降低.对该滤液的有效成分进行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含有毒素DtxA、DtxB、DtxB2和DtrxE.  相似文献   

17.
将蜚蠊的非致病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CQMal02菌株的分生孢子注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血腔后,诱导了蜚蠊血淋巴强烈的免疫反应,其血细胞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血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及形成结节使绿僵菌孢子钝化,萌发受到抑制,或被彻底分解;注射高浓度孢子时,蜚蠊的免疫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容易感染细菌而死亡;但注射低浓度孢子却能够增强蜚蠊的免疫机能。生理盐液也能诱导蜚蠊血淋巴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基因组DNA的提取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绿僵菌克隆筛选的DNA批量快速提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改良的察氏琼脂培养基(CDA)代替常用的土豆葡萄糖琼脂(PDA)培养绿僵菌,以钢珠振打破碎菌丝,配以简化的酚氯仿抽提操作,可以高效地提取高质量的真菌基因组DNA.本方法中,CDA菌落生长需2~3 d,双样品提取耗时约15 min,每个菌落可获得DNA数百纳克,片段长度在10 kb左右,电泳条带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9.
从山西临汾襄汾景毛乡果园罹病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Matsumura)(Lepidoptera:Carposini-dae)幼虫虫尸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新菌株,命名为TSL06.通过对该菌株的培养性状、光学显微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特征观察,以及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出TSL06菌株为绿僵菌属Metarhizium Sorokin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etsch.)Sorokin.用该菌株的5种浓度孢子悬液对桃小食心虫幼虫进行毒力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2×109孢子/mL的孢子悬液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校正致死率最高,达到86.08%.  相似文献   

20.
自僵病的发生与病原苗数量、蚕室环境、气候等条件都有极大的关系,掌握发病规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白僵病发生,提高家蚕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