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三峡大坝座落于黄陵断块南端由闪长花岗岩组成的完整岩体上。黄陵断块作为中国内陆的次级板块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自印支运动形成以来一直呈持续、缓慢的整体抬升,断块除向东南轻微倾斜外,内部构造变形不明显。断块为多条活动构造所围限,其中近南北向的远安和仙女山两条深大断裂为主要强震发生带。远安断裂带为豫西、鄂西、湘西山地和南阳、江汉、洞庭盆地的一条区域性分界线,全长约1000 km,该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6.5级地震(常德、南阳),两次地震震中相距约500km;仙女山断裂带沿香溪河向北延伸终止于青峰断裂,向南越过渔洋关后,形迹不明,全长达220 km,该断裂带具有发生6.0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大坝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危险主要来自这两条强震发生带,对大坝的影响烈度预计为6°~7°,水平峰值加速度0.1~0.15g。  相似文献   

2.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的水平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要边界断裂。作者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基岩、上新世砾石层的水平错位及断裂盆地东侧的地貌形态的分析研究,发现自上新世以来,霍山山前断裂间发生过12.5km的右旋水平活动。其活动平均速率为2.5mm/yr,而垂直运动平均速率只有0.5mm/yr,反映了临汾盆地的新构造活动以水平剪切为主,并进一步提出临汾盆地是一地震高烈度区。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08,(6):12-12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6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以下3个。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余震分布数据和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断引发芦山地震的断裂是盆地内西南侧地腹隐伏断裂或新生断裂。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进行了综合对比,认为2次地震均属构造地震,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分析均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碰撞有关;但2次地震发震断裂和发震构造单元特征是不同的,应属2次独立地震。  相似文献   

5.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Ⅸ度,略呈长轴为NE向的扁椭圆状,不具明显的方向性。进一步综合3 323个早期余震重新定位结果、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等,判定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为控制蒙山东麓的大邑断裂,系龙门山构造带南段NW-SE向缩短所导致的大邑断裂上冲作用的结果;新开店断裂亦在深部产生了同震破裂,造成了断裂上盘震害明显高于下盘的断层上盘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大地震与C型俯冲的关系和防震减灾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冲断带,属构造地震.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大陆构造,属C型俯冲(陆内俯冲)模式.C型俯冲不仅控制油气资源分布,还孕育着发震机制.作者从龙门山冲断带地史演化、变形特征、深部地球物理信忠,建立起龙门山C型俯冲构造运动模式.汶川大地震发震与此模式的地质构造背景关系密切,是现今发生的陆内俯冲引起的地震.当时可能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这才可能是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汶川大地震可能发生在上地壳底至中地壳深12~24 km的高导层上,属中国陆内俯冲型地震,很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中国大陆的远端效应触发作用所引起,与印度板块推挤作用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长江三峡东段(巫峡—西陵峡)地区的地震与滑坡问题。认为,峡区存在的断裂活动带、地震活动带和滑坡活动带,在空间分布上重迭,在时间周期上吻合,在活动强度上一致,突显出区域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特点。且以黔江—恩施—巴东和仙女山—香溪—兴山两条强震发生带最为典型;强调指出,在对库区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要优先考虑潜在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岷山隆起断裂带的岷江与虎牙断裂等活动断裂带组合,构成了本区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平卧"A"字形活动构造体系.在该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川西北断块沿两侧边界活动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武都、文县-平武、青川"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沿东经104°线附近形成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统一强震活动带.而在该带的东、西两侧地区,地震活动则明显减弱.强震沿该带有规律地南、北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西北缘NW走向的印干断层为逆冲断层,断层擦痕等指向证据表明其逆冲方向为NE,与柯坪冲断系自南天山向塔里木的SE向推覆明显不同.地层学和断层切割关系等证据显示印干断层形成早于更新世的柯坪冲断系,而主要活动时期为上新世.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塔格地区晚新生代发育两期方向不同的逆冲推覆构造,印干断层是上新世帕米尔构造结前陆冲断带的前缘冲断层,而柯坪冲断系是更新世以来南天山前陆冲断带.  相似文献   

10.
贵州主要活动构造体系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金城 《贵州科学》1993,11(3):18-23
晚期新华夏系的北北东与北东东向断裂在輓近地质时期最为活跃,是孕震和发震的主要构造,大部中强地震的震中位于这两组断裂附近,尤其是北东东向的扭压性断裂,几乎切割了早期所有构造体系和构造带,与地震密切相关。贵州省境的大部地震,尤其是中强地震,发生于东经106°以西地区。晴隆—兴仁—册亨及威宁—石门两带为重点震区。另外,有些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而近年又有小震发生的活动断裂带及断陷盆地,显示断裂活动的潜力在增强。上述地区,应予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1.
渭河盆地的祁吕系断裂是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北西西向断裂是强震的发震构造;新华夏系断裂是现代中小地震的发震和控震构造,三者均属地震构造。而纬向构造体系断裂在蠕滑;南北向破裂形迹微弱,不足以发震,两者系非地震构造。四千年来祁吕系地震活动可分出750—800年的七个地震周期。每一周期之平静期长590—690年,活跃期约80—190年。新华夏系的中小地震活动,多出现在祁吕系地震的平静期中。目前正处于祁吕系第七平静期中的新华夏系中小地震活跃期中。  相似文献   

12.
唐山大地震对相邻断裂段地震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闻学泽  马胜利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0):1346-1350
1976年7月28日沿NE向唐山断裂发生的7.8级大地震破裂很快触发了相邻断裂段上的3次强震.其中,被触发的滦县7.1级地震发生在唐山主震破裂NE端部外侧的近SN-NNE向滦县断裂段上.对历史地震资料的详细分析表明:滦县断裂段在1976年之前的400多年中发生过5次中强地震,复发过程表现出“时间可预报”行为,并可根据这种行为 “预测”第6次地震应大致发生在22世纪上半叶.然而,滦县断裂段在1976年唐山主震破裂后约15h即发生了一次7.1级地震,比“预测”的平均时间提前了约160年,强度上也明显超出该段的历史最高.这表明一个断裂段原有的、相对平稳的地震复发行为会因受到相邻断裂段大地震破裂的强烈影响而发生显著改变,并使复发过程呈现局部的非线性.相关的实验结果为此提供了一种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的Ms 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 8.0地震、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九寨沟Ms 7.0级地震及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和历史地震分布、区域应力场、活动断层等资料,来揭示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动力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之间的交汇区,显示活动断裂的交汇区对此次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2)发震断裂为虎牙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属于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3)震中位于虎牙断裂北段的北部地震空区,充填了1973年和1976年4次大于Mw6.0级地震空区;(4)此次地震位于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应是汶川地震的应力传递和触发的结果;(5)此次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部顶角区,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向北东方向的挤出是驱动此次地震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深部物理状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燕山末期——喜马拉雅初期由于华北板块相对于秦岭造山带的俯冲,在秦岭北缘形成巨型陆内俯冲带。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该带为一向南倾斜的强反射波组带,并且在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中该带表现为略向南倾的低阻带。南侧为高阻体,北侧为多层结构;流变学特征揭示,该俯冲带南部相似于造山带的核带,北部则相同于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充分证明了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黄土斜坡变形失稳破坏特征的振动台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低含水率黄土纯土层、低坡角斜坡、1∶25相似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黄土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发生和失稳破坏过程及其加速度和应力响应特征,对典型黄土斜坡强震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黄土斜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着明显的临空面放大效应以及垂直放大效应;在烈度为VII度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模型在其坡顶前缘处发生了最初的张性裂缝,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斜坡顶部的张性裂缝逐渐由前缘向后缘推进,最终形成一系列的永久性张性破坏;在烈度为IX度的地震作用下,模型顶部出现了明显的震陷,呈现出典型的震陷型滑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震安全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间的岛链是中国东部大陆架后部翘起的部分,郯庐断裂带的切割把此大陆架与大陆部分分割开来,大陆架向东倾没海中,郯庐带下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侧有郯庐带,此带是一条强震发生断层,强震频繁,最大达8.5级,给未来通道造成一定的地震影响,所以通道的设计和施工应防范于未然.强震发生断层有一定宽度并分界明显,断层内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差异甚大,地震烈度差异可达2—3度或更高.跨海通道是一条生命线工程,对通道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采取应用确定性方法,为跨海通道工程建设提供翔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纵贯云南全境的澜沧江,历次江水暴涨之后,诱发江东、江西两地震活动带上的7.0级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作者详细分析了时间和空间,洪-地特征后得到:强震发生的时序以大面积洪灾,江水暴涨为先导,后移300-700天左右,澜沧江深大断裂以东或以西将孕育7.0级地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地表形变特征,预测震区地震活动趋势,本文在综合震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InSAR技术获得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视向地表形变图,确定了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发生后震区第一周期内托莱山断裂东段南侧视向地表形变最大形变量为1.5 cm。冷龙岭断裂南侧整体视向形变为抬升,形变最大值为1.8 cm,并具有沿冷龙岭断裂向东滑动的特征。冷龙岭断裂北侧自西向东地表形变表现为抬升,抬升的形变最大值为3.9 cm,这一抬升状态停止于Ms5.2和Ms4.5余震发生位置,地表形变转变为沉降,沉降的形变最大值为-1.8 cm,认为是由于冷龙岭断裂北侧先发生了视向的沉降变形后对滑动前进方向视向抬升变形区域进行挤压,促使其再次产生视向地表抬升形变。综合第一周期内地表形变特征、长时间余震分布情况和冷龙岭断裂运动方向认为,在冷龙岭断裂北侧、肃南—祁连断裂南侧及冷龙岭断裂东部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等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喜山期以来,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下,西北地区遭受近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一系列活动断裂.通过对晚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在青藏高原形成的活动断裂带展布的方向,以及青海省的阿尔金断裂两侧、祁连造山带、东昆仑地区区域地壳变形中应力释放和调整与地震震中分布耦合特征的研究,表明青海省NNW向断裂与NWW向断裂相交汇的区段是承受构造挤压作用最强烈,构造几何形态最复杂,构造应力最易集中的部位,成为大地震最易形成和发生的地区,对青海省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制约,应是地震预防工作关注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综合分析了断裂构造在地表的展布形态和在剖面上断面的产状、断层带内充填物、地震震源机制解、地下核爆炸地表破坏效应等基础上,提出了"断面凸破"地震成因物理模型假说。基于断面凸破模型,解释了发生在板块内部和板块俯冲带上大小地震的破裂特征,以及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众多效应或现象。同时提出了需进一步验证此模型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