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学是研究物质宏观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为代表的中国力学工作者在湍流理论、空气动力学、板壳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多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以两弹一星、航天航空、船舰、海洋平台、能源开发、高速列车、精密机械、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力学工作者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浅议技术科学的历史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科学的发展与社会产业结构变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显示出对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科院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科学学部,设立技术科学院士荣誉,来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力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介绍钱学森先生关于技术科学的论述,重点从信息科学的发展,讨论了近代技术科学发展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 从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科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蒋玲 《科技资讯》2015,13(5):168-169
力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技术学科,目前,已经在广泛的实践应用当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它为沟通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首先从力学定义以及力学的分类这两方面简单介绍了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从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有关力学性能的研究方法这两方面介绍了力学能力的潜在研发,最后从力-热-电-磁耦合效应、航天航空方面的应用、一般力学、环境力学以及生物力学介绍了有关力学能力的实践应用。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不同的,其研究的法则便是理论联系实际,之后再将其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5.
卡普里兹是意大利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出生于1925年,在理性力学、计算力学、润滑学、振动与稳定理论、粘弹性力学等许多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出任意大利数学协会副主席、国际数学力学交互学会主席、意大利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6.
序言     
章梦涛教授是工程力学、采矿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在20余年的大学执教生涯中,他开拓进取,在岩石力学、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采场空气流动、水射流等广泛的科学与工程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批力学与工程的优秀人才。章梦涛教授已经走过了颇富传奇色彩、风雨坎坷的70年。无论环境如何,他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发光发热、体现人生的价值;无论环境如何,他都刚正不阿、直面人生,表现了中华男儿的铮铮铁骨;他敏锐洞察、高屋建瓴、雷厉风行、知难而进的科学研究风格与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并将激励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卡尔西格班的生平,回顾了他为适应不同波长的测量精心改进X射线光谱仪、改进X射线管,发现标识谱中M和N线系所做的重要贡献;精益求精、努力改进仪器装置、善于学习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技术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教育中,技术科学居于核心地位并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趋势的加剧,导致以“社会-人-技术-自然”综合体为对象的两大交叉科学诞生。社会科学研究的精确化和定量化趋势催生了社会技术科学的繁盛,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技术科学学科。这不但丰富了技术科学的知识体系,也使得理工类院校课程设置有了新的参照体系。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新兴的课程门类,兼具了社会技术课和公共技术课两重特征,应成为理工科高校重要的技术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与知识产权课程的定位相适应,课程的设置也需要随之变革。应由原来只作为了解的辅助类课程,成长为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9.
学者风采     
姚福生,1932年4月出生于上海,1951年入上海 交通大学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学习,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波兰华沙大学学习,1962 年毕业于波兰格旦斯克工业大学并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 位。他熟练掌握波兰文、英文、俄文、德文、捷克文和 日文,在动力机械等领域基础雄厚,建树颇丰。1994 年,他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机械 与运载学部主任。1997年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 技术进步奖”。现任山东工程学院院长。 他的《扭曲叶片最佳轮周效率设计方法》的博士论 文,提出…  相似文献   

10.
本书作者对漏失通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了透彻的研究,同时对Karl yon Terzaghi教授光辉的一生及他遭遇的丑闻作了深入的考察。Karl yon Terzaghi在工程领域中被认为是现代土壤力学之父,直至他去世近40年的今天。许多地球技术工程师仍将他视作一个传奇,由于其在地质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因此,他在地质领域也很有名气。  相似文献   

11.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物理学家之一。墨子在时空观、宇宙学、力学、声学、光学以及将物理应用到机械方面都有跨越性的进步和巨大的学术成就。以往对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人文、政治与军事等方面,但是他对物理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墨子身处春秋战国时期,他对物理学的很多贡献都在军事上有所体现并且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钱学森院士的生平,回顾了半个多世纪来钱老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极其重大的历史贡献。钱老公开申明,所有当代科学技术学科都应该归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哲学指导下的知识体系。文章介绍了钱老在50年前就精辟地论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的论断对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阐述了钱老对控制论和系统科学的贡献,介绍了钱老《工程控制论》的出版在全世界引起的轰动与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钱老基于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经历,总结出系统工程的概念和方法,发展了关于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想,已被科学界和社会各界中许多人所接受,用于分析解决各类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3.
介绍光力学方法在机械设计上的应用及光力学的几种分析技术和应用范围,列举作者在过去几年所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这些方法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第一届世界计算力学学术会议的概况:会议组织委员会按排了大量邀请报告和论文宣读,论文内容涉及到计算力学所有研究领域。在会议期间,召开了国际计算力学协会的第一次工作会议。近几年来,计算力学理论与计算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学者在计算力学方面亦作出了贡献。通过这次会议,交流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相似文献   

15.
谈庆明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创立(1956年)到扩张(1958年),从调整(1961年)到“文革”的早期变迁历程.包括朱兆祥、林鸿荪帮助钱学森和钱伟长建所的贡献,钱学森、郭永怀的办所思想,“反右派”、“大跃进”、“除四害”、“超声波化”、“四清”等政治运动对力学所的冲击,爆炸力学学科在力学所的诞生和第一个发展高潮,郑哲敏、钱寿易的学术贡献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钱学森倡导建立思维科学的背景和必要性,介绍了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基本道路、思想来源的一系列论述,阐述了钱学森倡导建立的思维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11个大部门之一,它包含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分别介绍了各个层次近20年来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技术科学观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层次为基础,阐释了技术科学在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转化中的桥梁作用及技术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价值,被誉为"技术科学的强国思想".我国关健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技术科学问题,原因在于基础科学成果供给不充足、技术科学引领作用不明显及技术科学家考评机制不合理,可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供给、发展面向中国现实需求的技术科学及打造高水平的技术科学家人才队伍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8.
董鑫  白欣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22):137-144
 奥斯本·雷诺在力学与工程学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梳理了奥斯本·雷诺的生平、求学经历以及在力学与工程学的贡献,探讨了雷诺一生的研究历程,得出了他的研究成果有许多在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在若干年后产生了重要作用的结论,为研究奥斯本·雷诺的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春成 《创新科技》2021,21(7):1-10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传统经验技术加速向基于科学的现代技术转型,技术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产业创新生态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技术科学思想较早建立和发展,技术科学理念在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中都有所体现.未来中国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更加重视技术科学的作用,加强技术科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政策上改善技术科学在发展战略规划、发展规律认知、体系化发展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0.
I.K.阿吉洛斯 著 本书是计算数学的专著。迭代方法是计算数学中最重要的一大类方法,而书名中的牛顿就是有史以来的那位最伟大的科学家,一般人只知道他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有的也知道他发明微积分,事实上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远不只于此,其中一个就是求多项式的根的牛顿方法,这个方法后来有大量推广,形成了一套迭代方法,并在工程、优化问题、经济系统等建模、解各种微分方程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