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的可行性,适应症;禁忌症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肝移植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手术并发症逐年下降,存活率逐年提高。结论:国内肝移植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终末期肝硬化是目前肝移植的首要适应症;活体肝移植解决供肝不足导致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时死亡的问题,特别适应儿童肝移植。  相似文献   

2.
《创新科技》2006,(6):55
“多米诺”肝移植是指接受肝移植治疗患者的供肝,来自于另一位同时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患者,属于活体肝移植。国际上首例“多米诺”肝移植产生于1995年,至今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手术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营养支持在外科危重病人救治中的作用。通过对24例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前后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原发病、并发症的对比,结果显示营养支持后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均明显提高,原发病得以控制,并发症减少。营养支持在外科危重病人救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序贯化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人根据营养支持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组31例及序贯化营养支持(序贯化)组32例,比较并分析两组的并发症。结果序贯化组总并发症、导管并发症、二重感染、肝功能损害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TPN组(P〈0.05);序贯化组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PN组(P〈0.05)。结论序贯化阶段性营养支持可以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状况,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5.
 自1989年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以来,适应证逐渐扩大至肝功能衰竭、遗传代谢疾病、终末期肝硬化。随技术不断进步趋于成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远期存活率明显上升,对部分疾病治疗效果达到甚至优于原位肝移植术,并衍生出多米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等新术式,显著拓展了供体来源及受益人群,成为肝脏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介绍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方法,并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的结果.方法:选择80例胃肠手术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观察.结果:两组病例中各项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肠外营养支持病例,术前与术后比较体重下降明显(P<0.05),总胆红素水平高于肠内营养支持组.结论:两种支持方式对胃肠术后病例都能改善营养状况,对降低蛋白质分解均有一定作用,但肠内优于肠外,营养支持对肝功能影响小,具有符合生理状态、完全有效、价廉等优点,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应激病人合理的营养支持模式,方法:对26例普外科危重、大手术病人进行全肠外-部分肠外、部分肠内-全肠内序贯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有明显改善,营养支持平均时间16.3d,其中全肠外营养(TPN)7.2d;肠内、有肠外营养(PN、EN)4.6d;全肠内营养(TEN)4.5d。并发症;置管并发症1例、代谢并发症2例、严重腹泻11例。结论: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模式是危重病人较合理的实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供肝保存中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因素(讲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问题。冷、热缺血时间延长、胆道未能有效冲洗以及不同保存液灌注的影响是造成胆管上皮细胞损害的主要原因,而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将直接关系到肝移植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陈辉  姜骊  王雁  鱼达 《实验动物科学》2009,26(4):57-59,62
目的比较氯胺酮、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对SD大鼠的麻醉效果,选择合适的剂量方法用于大鼠肝移植。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20只,按常规剂量对3种麻醉药物的效果和对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在取得经验后,对102只肝硬化模型SD大鼠,根据动物的肌体状况,降低剂量实施麻醉和肝移植手术。结果使用3种麻药均能使健康大鼠达到麻醉效果,麻醉操作的繁易程度和持续时间及副作用各不相同。在进行肝移植手术时,从戊巴比妥钠腹腔到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均使用低剂量或更低剂量,动物苏醒快,效果好。结论在大鼠肝移植等复杂手术过程中选用低剂量麻醉能顺利完成操作,获得良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2月30日,北大医院手术室,一个持续20多个小时的世界首例“一肝两用“肝移植手术成功救活了两个分别只有9个月和7个月大的幼儿,他们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北大医院由此也创造了世界首例“一肝两用“肝移植手术用于两个幼儿的奇迹.此次手术还创造了首例肝移植体重5.5公斤幼儿、首次肝单段移植、首次右后段移植的全国医学界的三项第一.这次手术的主治医师是北大医院小儿外科主任李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输注体外诱导的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是否可以延长大鼠移植肝脏的存活时间,从而探索一条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新途径.方法 以供者Lewis大鼠淋巴细胞作为刺激物,体外刺激受者BN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应用CFSE(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标记法检测增殖情况;将增殖后的BN大鼠淋巴细胞经照射灭活后输注给同品系的BN大鼠,并行Lewis到BN的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后BN大鼠生存期.结果 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体外能够活跃增殖;采用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输注可以显著延长肝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P<0.05).结论 体外诱导的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输注,有可能成为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PTCL)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的疗效及优势。方法:选择2例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患者,运用超声引导下PTCL进行胆管取石、胆管狭窄扩张及胆道支架取出。分析2例患者的皮肤瘙痒改善程度、肝功能指标、感染指标及胆管狭窄变化。结果:2例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显著减轻,肝功能及感染指标显著降低,放置的引流管既能通畅引流又能支撑胆管狭窄。结论:超声引导下PTCL能有效解决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该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观察肠外瘘患入院初期营养支持对人体组成的改善作用。30例肠外瘘患分成两组各15例,分别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TPN)或全肠内营养支持(TEN),观察10d前后患人体组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所有患的人体体质指数(BMI)与体细胞群(BCM)均有显改善,而且TEN组患BCM增加幅度更明显,两组患总体水(TBW)与细胞内水(ICW)均增加,尤其是ICW差异显,而细胞外水(ECW)没有明显变化。TEN组患的血清前白蛋白有显改善,而两组患的血清IGF—1均有显上升,TEN组患IGF—1增加幅度更明显;IGF—1的变化与FFM、BCM、ICW、TBW的改善显相关,营养支持治疗显改善肠外瘘患入院初期的体细胞群,迅速增加细胞内水量,纠正细胞内外水的异常分布,而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比肠外营养支持更明显地促进肠外瘘患人体组成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测定肝移植患者围术期不同阶段血浆肝素活性和全血激活凝血时间(ACT),探讨肝素活性和ACT变化的规律,为改善肝移植患者的凝血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Ⅹa因子抑制法检测肝移植患者在切皮前、下腔静脉开放前、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开放后1,2,3 h共6个时点的血浆肝素活性,同时测定在各个时点的ACT.结果在肝移植的各个阶段,即切皮前、下腔静脉开放前、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开放后1,2,3 h的肝素活性均数分别为0.41,0.42,0.96,0.70,0.44,0.42 IU/mL.开放后5 min时的血浆肝素活性最高,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后1 h较开放后5 min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其他各个时点(P<0.05);切皮前、开放前、开放后2 h和开放后3 h的血浆肝素活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皮前、下腔静脉开放前、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开放后1,2,3 h的ACT均数分别为158.8,147.1,250.6,215.0,169.9,164.7 s.开放后5 min时的ACT最长,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后1 h较开放后5 min有所缩短,但仍长于其他各个时点(P<0.05),切皮前、开放前、开放后2,3 h的ACT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肝素活性和ACT之间变化趋势一致,且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725(P<0.05).结论在肝移植期间,下腔静脉开放后血浆肝素活性和ACT迅速上升,开放2 h后逐渐下降至接近入室时水平.肝移植过程中ACT和血浆肝素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该课题从基础和临床对肝移植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大鼠肝移植模型,探讨了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胆道并发症的关系,并从生化角度提出了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对机体组织的影响。在临床研究中采用PTCD 延期胆肠吻合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梗阻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尤其是在对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6.
破伤风死因多由于窒息以及经济条件较差、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诸多并发症。随着现代医疗对危重病人监测和营养支持的重视,该病的死亡率应进一步下降。我院近年来收治破伤风,根据临床表现判断其轻重,应用统一的镇静解痉药物方案,应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代替TAT治疗,并探讨保证通气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营养支持治疗在抗g中瘤治疗中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普遍认为,营养不良对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决定性影响。恶性肿瘤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大多数都会出现病质状况,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但是在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是否也促进了肿瘤的生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就有关资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09,(5):49-50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体内蛋白质合成,为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提供必要的营养,贮存能量,维持人体器官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营养支持对改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辅助药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1992年7月至1998年2月7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通过X线透视监视,经鼻将营养管置入肠内以建立营养通路,从而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结果6例治愈,成功率85.7%。本文介绍置管及营养补给方法及效果,指出本方法在营养支持治疗上更简便、有效且经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血气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3例患者使用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并与43例进行有效营养支持的患者比较,治疗后1月血气分析以及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O2和PCO2均达到正常范围,且PO2高于对照组(P<0.05),P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显著较对照组提高(P<0.05),且FEV 1/FVC随之升高(P<0.05),同时FEV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营养不良对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是一种疾病恶化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提高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