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演讲活动贯穿了老舍的一生,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演讲扩大了老舍早期的工作范围,促进了他的教学工作,增强了他在文坛的影响力,使其文学观念的表述更加具体、及时,易于被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张晓歌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1994,(Z1)
本文对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和中国作家老舍作品《牛天赐传》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并赏析大卫和牛天赐这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熠熠闪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王明科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6-8
老舍的文化反思,既有对现代性正面价值的追求,又有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质疑与反抗。老舍的文化反思充满了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他既怨恨旧派市民老弱迂腐,又怨恨新派市民浅薄恶劣,更怨恨城市贫民的辛酸悲惨以及城市生活的堕落不公。为解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释放自己的怨恨心理,老舍在其文本中又创造了一批具有反抗意识与实干精神的理想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4.
买卖婚姻、“纳妾娶小”是老舍笔下的封建婚姻模式,在这种婚姻中,表现了男性中心文化是女性依附人格甚至无人格现象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老舍在创作上标举幽默艺术的本意之一,就是确立一种平等亲切的作者一读者交往关系。他以“写家人格”、“文调”等概念,对作者一读者交往关系作了初步的中介分析,并将此分析集中运用到了幽默艺术特性的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之中。这不仅使他发展了独具个性的小说修辞,也使他作品的作者交往姿态在其整个艺术成长过程中不断切近他所理解的真正的幽默精神。 相似文献
6.
庄来来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
本文将巴金和老舍放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广阔背景上加以考察和比较,并力图通过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影响,来揭示两位文学大师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创作风格形成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7.
李来根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70
老舍自幼饱尝国耻家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使他产生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要求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从初登文坛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作为无党派的老舍对革命和革命者还比较陌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下,老舍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成为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朋友。解放战争时期,老舍虽身在美国,但依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影响,思想进一步发展。1949年12月,老舍回到北京,开始在新中国担任了多个团体的多种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共产主义事业,成为“歌德派”。老舍的这一人生经历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桂兴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老舍在青少年时期曾经与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尽管老舍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然而他在宗教信仰上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 ,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教会的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和改建工作 ;可是他又始终未能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所有这些 ,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此 ,对老舍基督教文化情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早年家境的贫困窘迫、异域生活的民族偏见、传统文化的无性状态,使老舍的性意识倍感压抑、苦闷,却又成为老舍创作的强大内驱力,升华为摇曳多姿的艺术形象,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加大了社会批判力度,从而增强了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11.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全集》十九卷本,是老舍近半个世纪创作的总汇,具有空前的学术价值,对老舍研究无疑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意义。然而,由于编辑时间紧、投入力量少、运作方式欠妥、缺少专家学者参与等诸多原因,以至于造成了一系列无法弥补的资料性错误,如《全集》“不全”、内容删改、段句遗漏等等。详细分析了《老舍全集》的巨大成就、严重缺点及其产生这些缺点的原因,希望通过修订再版,使《老舍全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老舍散文的独特魅力与高超艺术进行阐述,角度新颖独特,有自己的创见与认识。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个复杂、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借此种文化形态的书写,传达出一种带有批判、反思精神的民间文化意识,也传达了他对身处其中的民间文化的依恋和同情. 相似文献
14.
从艺术特色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作家采用幽默喜剧艺术表现手法去启迪和激发缺失了灵性的人们,而由此产生的笑在情感上充满着轻快、机智的审美形态。老舍小说的悲剧价值在于他所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苦难,他们悲哀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让人感到的是悲剧的痛感。老舍用北京的方言俗语写人物及日常生活,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个复杂、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借此种文化形态的书写,传达出一种带有批判、反思精神的民间文化意识,也传达了他对身处其中的民间文化的依恋和同情。 相似文献
16.
老舍在其一系列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善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分析展示女性的命运,并在其作品中对传统伦理社会虚妄的女性形象大胆提出质疑,使其小说在描写表现女性形象时,渐渐疏离女性神话而坚持女性个体意识,表现出独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我国社会的主体人群,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开始了近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进城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对此,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骆驼祥子》和贾平凹《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同的意义。论文通过对比两部小说主人公逃离乡村、进入城市,最终被城市拒绝的悲剧历程,全面反思城乡文化的隔膜,批判城乡二元体制和权力主导下社会发展模式,期望通过“人本”、“平等”来化解城乡文化沟壑,实现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平民作家是作者对老舍的阅读定格。对此种方式作者也承认是十分困难且冒险的事,而今读来或许只因如此才能抵达老舍灵魂中最为生动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老舍以开阔的视野和文学家的自觉,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把中国北方通俗文艺与重庆区域文化以及战时意识形态连接起来,以鼓书的现代转型与艺人的心灵嬗变观照战时民族文化心理的重塑过程。其中渗透着老舍在抗战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关注和思考,以及挖掘为抗战现实服务的积极因素的努力,显示出中国文学运动的抗战文艺方向,富含现代性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代新文学的艺术巨匠之中,老舍是少数兼顾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他创作的个性非常鲜明,最擅长表现北平城里“老大的不长进的民族”。那么,表现新加坡儿童的《小坡的生日》的创作动机又源自何方呢?本文就此问题从童年经验的角度来论述其儿童文学创作动机,并分析老舍儿童文学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