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是司法实务特别是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法院的审判,在执行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案件审结后的执行因素,力保刑事被害人的损失得到最大限度的赔偿,不足部分再由国家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法律实务界,而对基于犯罪行为而产生的赔偿义务即刑事损害赔偿的“执行难”问题,更让社会担心和忧虑,被害人无法获得充分赔偿,其利益甚至根本得不到应有保护。国家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文在对刑事损害赔偿“执行难”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常因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得不到赔偿.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司法实践的需求,其模式各国不同,也存在理论基础上的分歧及理论障碍.该文从障碍分析入手,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最终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尽管赋予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国家补偿制度和诉讼外的社会援助制度,因而,除极少数被害人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得到部分损害赔偿外,绝大多数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难以得到应有的赔偿。尽快建立起刑事被害补偿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对因遭受犯罪损害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被害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的制度。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被害人而言是一种恢复性的刑事保护制度,从实质上来看是一种社会救济方式,且应以刑事诉讼的存在为前提。我国的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而且该制度的建立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是可行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主要考虑补偿的方式、补偿对象和条件、补偿基金来源、申请补偿期间及主管机关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执行难问题,我国在一些地方试点进行了刑事被害人的国家国家补偿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审视既有的发端于福利国家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理论的学说.可发现相关理论不足以解释我国推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初衷以及实践。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从国家对社会进行政治治理这一实践样态出发来进行思考,寻求新的、合理的解释理论才能为试点制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检察环节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发展的趋势,但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构建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当遵循五项基本原则:正义公平原则;救助与损害相适应原则;救助有限原则;以赔偿为主,救助为辅的原则;国家为主,社会救助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为《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之一,可以有效地解决刑事中的民事赔偿问题,有利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节约司法资源,并切实做到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促使加害人更好的融入社会。但刑事和解在刑事诉讼法中的立法规定过于粗糙,只是一个简单的法条,其立法范围、和解协议、检察机关的角色和对刑事和解监督这几个方面存在缺陷,应该扩大刑事和解的疆界、法律规制刑事和解协议、明晰检察院的双重角色以及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立法完善后,不仅有利于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弥补,也有利于加害人更好的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发生之后,由调停人使受害人与加害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解决刑事纠纷的活动,它兼顾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性。刑事和解是西方刑事司法的一个创举,其最主要的理论核心是恢复正义理论。它体现了公正、效率的法律价值,契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时代主题,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马艳平 《科技信息》2010,(25):393-393,406
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损失时,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现行法律只将物质损失列入赔偿请求的范围,针对被害人精神损害部分不允许提起,在侵财性犯罪中被害人遭受的损失也不允许提起。本文分析了立法和司法实务现状,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和侵财性犯罪中的被害人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李楠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90-92
目前,我国有关刑事被害人补偿的立法尚付阙如。国外许多国家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在构成条件、补偿类型同补偿金额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规定。从对国外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规律和特点的分析来看,我国在建构此项制度时,应该在补偿对象上综合考虑身份条件和原因条件,在补偿制度所涉及的犯罪类型方面,更要以暴力犯罪为主。  相似文献   

12.
刑事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个有机部分,刑事赔偿从无到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对人权保护的重视。自1995年《国家赔偿法》颁布以来,国家刑事赔偿的审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司法实践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相关法律的更新,在新的形势下刑事赔偿制度也出现了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文章从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角度就刑事赔偿的原则和范围提出个人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刑事犯罪引起的附带民事赔偿就其性质而言,与一般的民事侵权导致的民事赔偿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因前者是附带于刑事案件而启动的一种民事诉讼,导致其与一般的民事诉讼在起诉、受理、审判、执行等 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最终实现,侵害了刑事案件被害人(包括国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又因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规定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司法实践中对此类问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赔偿的实现进程步骤维艰,故对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文章仅就赔偿的性质、范围、程序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信息知情权、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救助制度等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刑事受害人在我国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得到国家补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国尚未建立相应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导致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不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应有的保障与维护。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刑事立法的大势所趋。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着充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早已成为世界法制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日本、韩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规定得比较完善,而且有各自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存疑不起诉与刑事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赔偿采取的是违法归责原则。对存疑不起诉案件应否给予刑事赔偿 ,实践中做法不一 ,理论上存在分歧。存疑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被逮捕的 ,应考察逮捕时的正当性。如错误逮捕的 ,国家承担对被不起诉人的赔偿责任 ;如逮捕是依法进行的 ,国家应当免除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8.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霖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27-28,36
我国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是十分必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对之加以解决,只有从修改现行立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20.
人身危险性理论是近代刑法学派理论的中心范畴。在这一范畴的基础上,近代刑法学派的学对刑事古典学派的刑法理论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人身危险性理论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方法论根基、哲学根基。从内涵上看,它是初犯可能性和再犯可能性的统一。人身危险性理论带来了刑法理论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