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2021年1月1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当人们为此欢欣鼓舞时,这项重大任务的“主帅”却已不在人世. 2020年5月20日,中科院院士、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在京病逝,年仅62岁. 大弟子丁锋想起了4月底的那一天.当时万卫星刚刚拔掉呼吸机的管子,病情稍有稳定,气息还很微弱.丁锋去医院看他,他只轻轻说了句“7月份”,然后便是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2.
每个太空爱好者都知道,20年之内人类将登上火星.当然,过去半个世纪里,我们一直在这么说.1950年到2000年期间,NASA(美国宇航局)和各种独立团体设计了超过1000个详细的人类登陆,但没有一个接近成功.至少在理论上,火星依然是NASA最终的目标,2012年8月5日,好奇号成功在火星着陆后,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说,"今天,‘好奇号’的车轮开始为人类的脚印探索道路."可事实上,火星并不在NASA的雷达上.除了定于2013年发射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之外,近期NASA并没有为红色星球安排其他的探索计划.太空历史学家大卫·波特里说:"毫无疑问,现在没有人真的想把人类送上火星."但是,在民间却不乏各种火星探索构想,有野心勃勃的——比如技术大亨艾伦·马斯克希望在20年内派人登上火星;也的古怪至极,比如自杀式火星单程旅行.  相似文献   

3.
<正>简·波因特和泰伯·麦卡勒姆正在计划着前往火星的旅行。与很多人不同,这对夫妇为此已经筹备了有20年,并成立了一家"完美太空发展公司"的太空公司,目的是寻找最具可行性的火星双程旅行途径。这一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是最完美的计划也面临极大的挑战。他们还要做的事情包括如何保护自己躲  相似文献   

4.
"年满18周岁、身高1.57米至1.9米、矫正视力后达到1.0……"不久之前,23岁的冶金工程师杨先生看到荷兰非营利组织"火星一号"网站上招募"火星移民"后热血沸腾.身为"星际迷"的他,曾因为视力问题与"航天梦"失之交臂.他如今似乎又看到了希望,"这个门槛比我想象得低很多."  相似文献   

5.
正在太空中利用人类排泄物的方案并不是新鲜事,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已将他们的汗水、洗澡水和尿液转变成饮用水。如今,科学家利用特殊的酵母菌株,使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尿液中的尿素制造成聚酯化合物,并用3D打印机加工成新的塑料部件。同时,其他酵母菌株可以制造基本的欧米加-3脂肪酸,为宇航员提供营养物质。这项研究能够确保长时间太空旅行,使未来实现火星旅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王文 《科学大观园》2012,(18):68-68
据《每日邮报》报道,为了能让好奇号在火星盖尔陨石坑崎岖不平的地形上顺利旅行,一个经过精心挑选的由工程师和程序师组成的科研组接受了多年的严格训练。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位候选人获得了操控这辆最新火星车的"驾驶证书"。好奇号由钛、铝和硅组成,拥有6个小军鼓大小的轮子。然而,"驾驶"该车穿越崎岖不平的火星地形,并不像手握游戏手柄,按动"X"键那么简单。事实上,被选中操控这辆火星车的人需要写数千条指令该车更好的在这颗红色行星表面行驶的电脑代码。根据地球和火星的相对行星轨道,这些指令需要穿越5460万  相似文献   

7.
对于火星一号移民计划,有些人认为过于雄心勃勃,有些人认为具有可行性,有些人则认为是一场骗局,但不管人们怎么看待这项任务,“火星一号”至少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想象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殖民.为此,丹麦“太空建筑师”克里斯蒂安·范-本格特森不久前公布了他的“火星一号”任务栖息地的概念设计,本格特森的设计包括居住区、一间实验室、一间温室以及一个全息甲板.如果付诸建造,首批登上火星的宇航员便能居住在这个栖息地.本格特森所设计的火星栖息地由两个圆柱形充气栖息地构成,其总面积200平方米栖息地包括居住栖息地和工作栖息地.为使宇航员顺利进入栖息地,在每个栖息地中都安装有可以和登陆器与对接的模块.  相似文献   

8.
在去智利的巴塔哥尼亚以前,就对旅行装备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要它们务必达到既便于行动,又防风、防水、保暖的要求.防水冲锋衣、雨裤、高帮防水工作皮鞋、背包的雨罩、抓绒裤、羽绒服统统带上.我这般如临大敌,主要是受了去过那里的名人的影响.达尔文在被问及环球旅行中印象最深的地方时,提到了巴塔哥尼亚.他没说那里很美,但记得那里的狂风.他从那里回家后大约100年,切·格瓦拉骑摩托车从那里经过,也留下了和狂风搏斗的记录:晚上为了防止风把摩托车吹跑,他得用绳子把车绑在电线杆上.  相似文献   

9.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Mary Jucunda)给恩斯特·史都林格(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NASA(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玛丽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火星一直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自从航天时代开始以来世界各国已经向火星发射了超过40颗探测器,科学家们迫切地想知道,尽管现在满目荒凉,但在历史上这颗红色的行星上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而现今一颗最新探测器即将抵达这里,这就是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也就是"好奇号"火星车。但是尽管科学家们兴致高涨,仍然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火星探测是否真的是一项值得去做的投资?因为很显然,探测火星并不便宜。当然我们很难开列出一张完整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火星竞赛,而且竞争的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火星热。1965年首批火星近距离所摄的照片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水手4号”宇宙飞船在从火星身边飞过时拍摄的。由这个行星探测飞船所拍摄的22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同年,苏联虽错过了向火星发射宇宙飞船的最佳时机,但最终还是将飞船送上了天。苏联的宇宙飞船好不容易飞越了月球,并进行了近距离拍照。1969年美国发射了人类首次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的“水手6号”和“水手7号”探测器。这两艘探测器…  相似文献   

12.
向火星送外卖,成本有点过于高昂.因此火星的第一批移民者,将要考虑如何在火星上种植食物.特别干燥和多尘,是火星上土壤的特点.风化层缺少向植物和动物提供营养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未来能够造出一种极速太空船,可以在几分钟到达月球,飞抵火星只需2.5小时,而到达半人马阿尔法星也只需要80天,要知道这个星球距离地球有数十光年。——这种旅行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有研究者认为,这完全可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正>地球磁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磁场结构,它是地球生命的强大守护者。许多科幻作品都曾畅想过人类未来如何改造火星环境以让其更适宜人类居住。其核心理念在于使火星大气更为浓密,增加其中的氧气含量。尽管改造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在火星的表面释放二氧化碳。这一操作不仅能够提升火星的大气压力,同时通过温室效应提高表面温度,使水能够以液态存在,从而创造适宜地球生物繁衍的环境。通过光合作用逐渐增加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最终使得火星成为适宜动植物或人类呼吸的环境。马斯克提出的“核爆”火星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核爆炸使火星极地冰帽蒸发。他认为,这将使火星变得足够温暖,从而为移居火星的人类提供相对宜居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名人名言     
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与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多的,便是伟大。———车尔尼雪夫斯基伟人是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他把他的伟大的孩时代献给了世界。———泰戈尔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埃德慕斯真正的伟人往往是平凡的,他们的行为既不做作,也虚饰。———克林凯尔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去。———泰戈尔最伟大的人不是轻视日常小事的人,而是对这些事情以缜密的注意并加以改进的人。———史迈尔斯你不能奢望既…  相似文献   

16.
火星是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人类最感兴趣的行星,它的环境曾经与地球非常相似.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2012年8月6日以有惊无险的复杂过程登陆火星,之后一直在火星表面忠实地进行着探测工作.如今,它正在向地球发回越来越多的探测信息,人类也正在为它在火星上做出的每一个发现而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7.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4,(22):66-67
美国宇航局决定在21世纪30年代派遣宇航员登陆火星,但加拿大前宇航员克里斯-海德菲尔德则认为应该是先重返月球,在完成这个"一小步"之后再上演登陆火星这个"一大步"。他指出我们没有相关技术或者能力确保火星之旅的安全性,例如飞船与地球之间的通讯等还存在面临巨大挑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月球上生活几十年,而后才考虑实施载人火星任务。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1,(9):6-7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火星是除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到目前为止,火星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按照计划,中国将在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21,(2):52-55
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他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脚步不断迈向深空.76岁的叶培建,从事航天已经50多年. 2019年9月17日,他从电视里听到了自己的名字,紧跟着接到祝贺电话,才确定自己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叶培建很激动.随后,他感到一阵惭愧. "中国航天界有多少优秀人才,但这个荣誉给了我,我受之有愧."他说,"...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22,(2):76-77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如今,"祝融号"火星车已运行超过210个火星日,环绕器在轨510多个火星日……从发射、环绕到着陆、巡视,天问一号的一举一动,备受世界关注. 12月15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影响2021年科学事件的十位人物评选结果,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