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进行苯热解渗透炭抑制焦炭劣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用未反应收缩核模型表征动力学实验数据,建立苯热解渗透炭抑制焦炭劣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确定模型参数.依所建动力学模型,计算出抑制焦炭劣化反应过程中的相对外扩散阻力ηg/Ση、相对内扩散阻力ηD/∑η和相对界面反应阻力ηC/∑η.研究结果表明:按Arrhenius方程得到苯热解渗透炭抑制焦炭劣化反应的活化能Ea=217.0 kJ/mol和有效扩散活化能ED=162.9 kJ/mol,均大于空白焦炭劣化反应的活化能Ea-142.0 kJ/mol和有效扩散活化能ED=96.30 kJ/mol;苯热解炭抑制焦炭劣化反应起始阶段主要受界面化学反应和外扩散影响,随着反应进行,劣化反应由内扩散、界面化学反应和外扩散同时影响;在较低温度下,焦炭劣化反应主要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随反应温度升高,界面化学反应的相对阻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热天平装置上研究了SO2气氛下再生反应温度和反应气体中二氧化硫体积分数对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在温度高于600℃时氧化铁脱硫剂才可以进行再生,较高的反应温度和二氧化硫体积分数都有利于提高脱硫剂的再生反应速率。利用均匀反应模型确定了SO2气氛下脱硫剂的再生为一级反应,按照等效粒子模型对其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气氛中氧化铁脱硫剂再生过程存在着由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向内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控制步骤的转移过程。通过计算得出了再生反应表观动力学参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指前因子为8.79×107m/s,活化能为160.56 kJ/mol;有效扩散系数的指前因子为6.4×10-3m2/s,扩散活化能45.40 kJ/mol。  相似文献   

3.
以稻杆为原料考察了不同温度和含氧量下生物质的低温烘焙过程,研究了有氧烘焙的机理。对含氧气氛下不同停留温度时的质量残留率和微分热重分析(DTG)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停留温度对质量残留率影响较大,是烘焙过程的主导因素。对6个不同含氧量下的质量残留率和DTG曲线分析可知,氧气加快了反应的进行,且随着含氧量上升发生分解的组分有所增加。建立了6个含氧量下稻杆低温烘焙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发现稻杆表观活化能在1.33 kJ/mol到2.01 kJ/mol之间,且氧浓度与活化能的线性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4.
烯丙基酚醛树脂的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了烯丙基酚醛树脂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固化行为,用Kissinger法和KAS(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对获得的动力学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建立了烯丙基酚醛树脂的固化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与纯酚醛树脂相比,烯丙基酚醛树脂固化温度较高,反应级数更接近于1,固化反应所需的平均表观活化能较低,为111.45kJ/mol;在整个固化过程中,烯丙基酚醛树脂的活化能较为恒定,随温度变化不大;烯丙基酚醛树脂固化动力学模型为研究该体系固化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Cu/ZSM_5为催化剂,在新型微波催化反应器上进行了微波协同催化分解NO反应.初步探讨了微波协同催化分解NO反应的宏观动力学,并与常规加热条件下催化分解NO反应的宏观动力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微波辐射条件下,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4.6 kJ/mol.而常规加热条件下,该反应的活化能为75.6 kJ/mol.微波辐射条件下该反应活化能仅仅是常规加热条件下该反应活化能的1/5.177.这说明微波作用不仅具有致热效应,而且大大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具有微波催化效应.  相似文献   

6.
氢气还原芒硝制硫化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氢气还原芒硝制备硫化钠反应动力学,经过实验,获得了该反应的表现活化能、级数和速度常数,讨论了硫酸钠固体颗粒的大小、转化率的高低及温度的变化对反应的宏观动力学影响,在动力学和扩散混合控制下,实验结果近似符合多孔固体气-固体反应“粒子模型”。  相似文献   

7.
以Pd/C为催化剂(Pd质量分数为5%),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条件下,研究了乙酰丙酸非均相催化加氢制备γ-戊内酯反应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温度(100~160℃)和氢气压力(1.0~3.0 MPa)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氢气在乙酰丙酸液体中的溶解度(温度80~160℃、氢气压力0~5.25 MPa)。结果表明:乙酰丙酸非均相催化加氢反应对乙酰丙酸浓度的反应级数为零级,对氢气压力的反应级数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33.0 kJ/mol;提出了加氢反应可能的机理,并简化氢解离吸附Langmuir等温吸附式,获得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线路板废渣的真空热解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真空热解技术对真空下线路板废渣进行了热解动力学研究,以期为真空热解批量回收处理设备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线路板废渣的热失重微分(DTG)曲线,讨论了其在三个失重反应阶段的情况,计算得到反应级数为3,活化能为68.001 kJ/mol,指前因子为4.67×107m in-1.与氮气下线路板的热解相比,真空下的热解反应活化能降低了100 kJ/mol左右.同时,根据计算所得动力学参数模拟的真空热解DTG曲线与实验所得的DTG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杂多酸为催化剂合成戊二酸二甲酯,研究了其反应机理,建立了分水条件下酯化合成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确定了模型中的有关参数。结果表明此条件下戊二酸二甲酯的合成表现为三级不可逆反应。在本实验反应体系下,测出了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Ea=85.194kJ/mol,反应速率常数为:k=2.59×109e-85194/RTL2min-1mol-2。  相似文献   

10.
在Pd/γ-Al2O3催化剂上液相苯加氢的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d/γ-Al2O3催化剂,在排除扩散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液相苯催化加氢制环己烷的反应动力学。实验测定了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温度研究的范围为393~453K,氢气压力为1.1~3.8MPa。研究结果表明,液相苯加氢反应对苯表现为零级,对氢压表现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43.88kJ/mol。运用该动力学模型对在较低苯浓度下进行的加氢反应进行了预测,预测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1.
《海牙规则》确立了海运承运人对航海过失造成的货损免责,航海过失可分为驾船过失和管船过失。但承运人对管货过失造成的货损应承担赔偿责任。区分航海过失,尤其是管船过失与管货过失,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近百的来,有关于此的争议不同涌现,国际上要求废除航海过失免责的呼声日益高涨,《汉堡规则》虽废除了航海过失免责,但亦未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文章探讨了航海过失与管货过失的区分标准,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承运人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的发展正如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必然给人类带来“双刃剑”效应。政府与企业、科学家都肩负着建立一个纳米技术发展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约束的责任;在纳米技术开发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保证纳米技术始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3.
乌兹别克人穆罕默德·昔班尼于16世纪初期率其部民从钦察草原南下,在中亚建立了昔班尼王朝.经过几年的征服,该王朝包括河中地区、呼罗珊和花剌子模在内的大汗国.在昔班尼政权之下,中亚乌兹别克民族开始形成.昔班尼王朝在中亚乌兹别克族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西部村落生态智慧的理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提前消费观念的无限扩张和虚拟经济规模的毫无节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在东方,人口快速增长给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堪重负的压力。在虚拟经济泡沫不断破灭和持续发展推进艰难的现实峡谷之中,我们看到曾经被称为落后典型的"自给自足"乡村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勃发生机。以"村落生态智慧"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其理论意义和承传价值理应成为支撑人类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学教师师德修养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学教师应结合中学教师的角色特点,加强师德修养,诸如以身作则,以自己优良的品行教育和影响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伦理学意义上的尊严主要指社会行为主体人的尊严或者生命的尊严,与生命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感性的肉体生命的存在,不仅是超越了自然理性的精神生命的存在,而且是牵涉肉体和精神的又赋予某种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的存在。在社会中,以人为主体便是生命尊严构成的必要条件,主体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人的尊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与职业道德质和高层次的现代化知识素质,并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综合考虑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网络时代侵犯隐私权的特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城三月》和汪曾祺的《徙》分别塑造了翠姨和高雪两位女性形象,她们一个住在江南小镇,一个住在哈尔滨的乡下小城,一南一北,共同经历着人生的不如意,且都在最美好的年纪,忧愁而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界线形成的地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对中国省界线形成的地理背景进行了分析,得出分界线的形成是自然,政治,历史,民族,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分析在某些因素影响下省界线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