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中先后四处出现山东地名"费".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两处加注,注明其音读和现所在地区;两处未加注解.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朱振家先生分别在他们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中,对<论语·季氏>提及的山东地名"费"注明音读和现所在地区.本文试从古音韵学角度考察山东地名"费"的古读音及流变,并对古代典籍中的古读音标示发表了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2.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09,(30):I0147-I0148
日语汉字"中"的读音规则仍然和其他汉字一样,存在着训读和音读两种现象。作为独立词(自立語)时,"中"只有其训读发音「なか」的读法。作为合成词(複合語)的一部时,读音则相对有些复杂。在日语合成词中,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几乎都是训读音「なか」。如人名「中井竹山(なかいちくざん)」、地名「中伊豆(なかいず)」等。在汉语中的人名、地名以及汉语式的日语单词中,"中"的读音以音读音「ちゅう」居多,如「李中玉(りちゅうぎょく)」、「中南海(ちゅうなんかい)」、「中肉(ちゅうにく)」、「御中(おんちゅう)」等。当然也存在「じゅう」的读音如「心中(しんじゅう)」。汉字"中"作为接尾词时,读音只有音读音「ちゅう」和「じゅう」两种情况,读音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依据《左传》、《史记》、《尸子》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论语·微子》所载"子路问津"处,在今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境内独树镇与杨楼乡交界处的杨武岗、上曹屯自然村一带砚水东流处.  相似文献   

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在《论语述何》中,刘逢禄将《论语》学与《公羊》学互证,以匡弼《公羊》.刘氏还在此基础上参稽《榖梁传》的若干观点,如"母以子贵"问题,以达到所追求彰显《春秋》学义理的目的.其中,董氏学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从《述何》出发,挖掘董氏学对刘逢禄学术的影响,兼论何休之学,从《述何》中所见的董氏学问题来反观刘逢禄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7.
试论"天命"     
基于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对"天命"概念的两种不同的阐释,按两种思路研究"天命".第一种阐释为:"所谓天命,可解释为人所遭遇的宇宙间的事变,在人力极限之外,为人力所无可奈何者."由此通过论证知:"天命"是在生命历程完成或基本完成后,才被认识的,这是属于认识"天命"的真理.第二种阐释为:"……所谓天命亦可解释为上帝的命令."由此通过论证得到两个结论和一个疑问,并且可看到疑问之重要性甚于结论.  相似文献   

8.
由本校中文系1982年毕业生高喜田、寇琪二同志合编的《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经过7年努力,已于1992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是在本校兼任教师、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涂宗涛先生直接指导下完成的,涂为该书写了《序》。该书分“作者索引”和“词调索引”两个部分,将《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中的全部作者和词调分别作出索引,注明所在页码。如同姓名作者则注明其籍贯,同  相似文献   

9.
历代研究《论语》的著作为数众多,这些《论语》学著作,共同构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论语》学史。通过整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论语》学著作,可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使人们洞察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为其他学术开一条便利的途径。”但是,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一部相当规模的《论语》学史的研究力作出现。唐明贵先生的《〈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下文简称《论语学》)适时而作,弥补了这一学术上的缺憾。但是正如赵伯雄先生在其《春秋学史·序》(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叹言:“就当时学界一般的研究状…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穷举的方法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和"打"以及较为特殊的山东方言介词"齐"。发现三者在用法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如都有表示处所的起点的用法;都只用于动词之前等。同时三者又有一些不同,如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的用法比"打"、"齐"要复杂,但跟现代汉语相比尚有一些用法未出现;"打"相对于现代汉语不表示"时间的起点",却有较为特殊的表示"时间终到点"的用法;"齐"没有表示"经由"的用法等。这些都勾画出了这三个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正学  田旭东  张参军 《甘肃科技》2006,22(7):191-191,224
王自立老师从医4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中医脾胃病的治疗.王老师古不泥,继承创新,在总结历代各家脾胃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运脾"学说.笔者在1998年在省中医院学习期间,有幸得到王老师悉心指导,受益匪浅,现将对老师"运脾"思想的浅薄认识与同道共研.  相似文献   

12.
简要地对《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中两处地名释译不妥之处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的。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14.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15.
一、“常”邑在何处《诗经·鲁颂》中有一首歌颂鲁僖公能兴祖业、复疆土、建新庙的诗。诗中日:“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赞扬了僖公收回国土常和许,恢复了周公旧封疆。这里所说的“常”邑又在哪里呢?向熹《诗经词典》云:“常,古邑名。本是鲁国土地,后被齐国夺去。僖公时又收归鲁国。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30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常邑,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常邑,在山东膝县东南。”《汉词大辞典》:“常,古地名。指春秋时鲁南鄙。”《诗经》郑玄《笺》:“常,或作尝,在薛之旁。…  相似文献   

16.
珠江水系沿南盘江顺流而下,流经广西境内的主流和支流附近,分布了许多含有"那"字的地名,水田在这一区域称为"那".自古以来,这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稻作方式和文化.文章通过文献史料、考古发掘、田野调查等方面对"那"文化圈的稻作与牛耕起源、演变作了阐释,指出稻作的起源在这一区域不算最早,但其稻作文明是独特的,牛耕的起源也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四个面向"创新驱动提到前所未有高度.基于有限理性决策者注意力稀缺性理论,选取30个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对科技创新的注意力分配强度、政府资源布局重点及政策工具选择差异性.结果 发现:"十四五"时期安徽省给予科技创新注意力最高,江苏省、海南省、山西省根据省情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对科技创新注意力聚焦领域有所侧重;中部地区未来对于科技创新关注度较高,并没有证实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未来对科技创新给予了较高的注意力;有14个省市未来科技创新目标明确提出创新型省份建设,其中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多,科技创新注意力的分配与科技创新目标的设置和明确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十四五"时期各地方政府选择的共性科技创新政策工具是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和增加研发费用投入,各地区仍其他它个性化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选择和资源布局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中,孔子曾从各个角度对"仁"进行了论述,却只是些教人以为仁之方而已。于"仁"之明确定义,孔子却几乎不曾提及。文章分析认为,仁的本质乃至真至诚的自然情感。  相似文献   

19.
耿军 《龙岩学院学报》2003,21(5):102-103
中古"船"禅"二母字多有混淆,难以分辨.本文把<广韵>中所有"船"禅"二母字加以统计和分析,使我们对这两个声母的字在今天的读音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