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侗族习惯法——"侗款"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前国家组织结构的一块活化石,它在构建侗族和谐社会中起到了教育的辅助作用,是侗族和谐文化代代传承的法律保障。本文介绍了侗款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变迁,并分析了侗款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贵州侗族聚落中的空间与特性、地景与聚落、天地人的层面分析解读侗族聚落空间中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由此论述贵州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和聚落形态特性。提出对贵州侗族聚落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的本质研究,论证侗族聚落中场所精神的独特性、聚落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以及在这个价值取向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族人民感悟自然和人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的生态观的真实体现,是侗民族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风俗和乡土生态意识的反映。这种生态观、民风民俗和乡土生态意识是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Langacke和LakoffJohnson的体验认知观,侗族大歌的原生态文化内容源于侗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该民族对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概念化,即对主观和客观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南侗《劝世歌》和北侗《劝和歌》是侗族民歌中的特产,反映侗族人民的世界观、道德观、法律观、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它的广泛传唱对侗族人民的道德内化和法律内化,促进侗族地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增进侗族人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侗族人民族道德法律"内化控制"民间口头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5.
邓敏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侗族民间文学和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多年来致力于侗族大歌及相关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及研究工作。访谈记录了邓敏文的学术历程,邓敏文还对后辈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美学的理论为指导 ,对侗族审美生存特征进行探讨。侗族审美生存的特征是 :以歌唱为乐生手段 ,以和谐共生为审美理想 ,以滑稽幽默为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将侗族河歌与京族情歌从审美风格角度进行差异比较研究,指出其不同之处在于受稻作文化滋养的侗族性格充满柔性、气质温和。于是,河歌具有浓郁的"楚骚"色彩,富于忧愁忧思、含蓄的柔婉情调,抒情性浓郁;受海洋文化影响的京族情歌抒发的情感则热情奔放,境界开阔,京族情歌因此显得情绪明朗、刚健雄浑,有励志功效,具有刚柔相济的和谐美。比较侗族河歌与京族情歌审美风格整体差异,揭示出民歌与一个民族所处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节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节会正在由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大量的节事活动、节日民俗被包装成可出售的旅游商品。侗族因其特殊的物候与历史条件创造了大量民间节会,具有丰富的节会文化资源。一方面侗族节会旅游取得成功的品牌效用,另一方面侗族节会文化符号在商业开发中被大量盗用而丧失了"本真性"。对节会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认侗族节会标志性符号代表物、科学施用节会资源商标注册、科学确认节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客体,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侗族社会中,传统教育模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民间歌谣、故事等民间文学形式以及习惯法、集体交际活动、劳动分工等传统教育模式,塑造个体的人格,形成集体主义、和谐的社会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贵州侗族地区的城镇各具姿态,特色鲜明。历代中央政府在侗族地区的施治过程促动了侗族城镇的变迁,同时,这也是侗族人民建设家乡,使家乡改变面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世居于湘黔桂的侗族是以歌代言的民族.长期以来侗人通过歌唱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以表演的方式完成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特别是近期民俗旅游热的兴起.空前扩大了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范围和影响力,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侗歌文化传统的自足延续性,影响着侗歌文化的传承轨迹.  相似文献   

13.
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传统婚俗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发生了显著的变异:婚俗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及原形态的道德择偶标准,或因商业需要而婚俗表演化,或因环境与身份的改变,一些淳风良俗的婚俗内涵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虽然应当顺乎时代潮流,但优秀的婚俗不能市场化、商业化。只有让优秀民俗文化元素归原,才有实现文化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的可行性,才能使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得到长久的传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三方面探析了侗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认为侗族传统教育因其所依存的文化生存环境不同,有着自身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介绍了侗族以及湘西侗族居民的基本特征,然后从民居造型结构的地域表现、民居材料的地域表现以及民居建造与地域民俗表现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湘西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特色,并结合地域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生产劳作、居住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民居地域艺术特色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董福祥等反对外国侵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真理再跨前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因为反侵略,进而变为反洋教、反洋人、攻使馆,就变成了盲目排外,交成了谬误.不懂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结果,就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贵州地扪侗族手工造纸的调研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地扪造纸的用途、存留情况及留存原因、造纸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主体感受。地扪的造纸工艺来源丰富,既有外来工艺的影响,也有本土艺人的适应性传承。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境内的尼罗人,虽然与彝族杂居在一起,风俗与生活方式也有相近之处,历史上尼罗人却从不与彝族通婚,语言也不相通,尼罗人本身也坚决否认他们是彝族人。但在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时,他们被识别为彝族。这种政府的强制行为,使尼罗人的民族身份发生了变化,也是尼罗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人口少,逐渐被单向同化,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餐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从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餐桌话语等四个方面对俄汉民族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正确把握与不同民族的人际交往尺度,尊重彼此的民族习惯,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使之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