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标的进行出资,以获取出资收益,这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方式已经出现。毫无疑问,它对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财产权益将产生重大影响。但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合理规定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顺利流转的关键,但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规定,在适用宗旨、前提、内涵、程序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以建立和优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宗旨,以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与土地使用权三权分离为前提,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其受让主体可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外选择;流转区域方面,应突破本集体经济组织,在更大范围内流转。不论采取何种流转方式,都要遵循相应的程序性规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地流转的作用以及当前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制度政策环境,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极大地束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只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中存在着市场不够健全、流转方式有争议、流转规范性差等许多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土地征用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所致.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征用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所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是推进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三农"问题工作成效的关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加快,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日趋活跃,这对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根据我市土地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归集体所有的法律架构下,家庭承包经营权成为亿万农户家庭对集体土地所享有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其财产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然而抵押作为流转的一种方式尚未得到法律确认,无疑限制了其财产属性的实现和土地流转的活力。本文对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内涵、抵押的可行性和设置抵押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但是对于它的存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有质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内涵入手,在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基础性问题作一分析,并对现有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予以完善,希望对于以后的立法与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能发挥就受到了极大束缚。本文从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入手,重点分析河南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障碍,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全国范围内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与创新实践,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本文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与基本原则入手,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就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与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物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其债权性质而存在许多缺陷,克服这些缺陷的最好方法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改造应立足于中国农地使用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1961年春邓子恢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交了《关于龙岩调查》的报告。《关于龙岩调查》提出了停办农村食堂;改变农村粮食管理方式;取消供给制;耕牛和农具归小队所有;增加自留地;实行粮食生产承包;恢复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手工业;下放山林归属经营权;缩小社队规模等农村管理措施。《关于龙岩调查》提出的农村管理十项措施具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核心内容,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逐步得以形成和完善。但是,由于立法的滞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该权属的名称、性质以及流转等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文章试图以此为起点,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性质、现行制度的弊端作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若干法律建议,并对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将于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社会保险权在珠三角地区的保障情况并没有预期理想,在一线劳动者群体中,特别是在劳务派遣劳动者群体中,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全面覆盖。社会保险实施存在不少现实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配套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社会保险转移接续难;相关主体的不同利益导向导致社会保险权难以实现;对《社会保险法》宣传不足,劳动者在认识上出现偏差;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当完善社会保险方面的立法、行政与司法体制,加强社会监督并引入工会为代表的诉讼,构建畅通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严格控制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准入和保障劳务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立法不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不清晰,滋生了大量自发无序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隐形市场。对此,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的基本前提;作为土地市场的公共管理者和社会服务者,政府应当在避免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直接干预的前提下,注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为土地流转市场的良性发展营建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宅基地使用权法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法律规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我国现行宅基地基本制度为逻辑点,分析了宅基地使用权具有成员权性与用益物权性的特点,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取得消灭、权利整合及租赁收益和特定化收益等方面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马克思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地租存在的原因,揭示了当前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制度存在的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农民投资积极性低、农地流转不畅、地租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承包制度、流转制度、征用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空间权法律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稀缺,以立体方式利用土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遍趋势。空间权是人类对土地利用由平面向立体形态发展的一种新型权利形式。与西方各国比较而言,我国无论在土地立体利用的实践层面,还是在立法层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鉴于“立体的土地立法”已成为土地立法的基本趋势,我国应借鉴西方各国及其他地区的立法经验,在我国的物权法中确立空间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空间利用权的内涵界定及其在物权法上的规范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我国,无需强调空间所有权问题,空间权的核心仅在于空间利用权。空间利用权是指在土地使用权及其效力所及空间之外,对地表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所享有的排他使用权。其权利人是土地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人;其客体是各种土地使用权及其效力所及必要空间范围之外的特定空间;空间利用权只能从土地所有权人或其他空间利用权人处取得,而不能从土地使用权人处取得。空间利用权除其客体为可以“视为物”的空间之外,并无其他更多的特殊性,因此对其不应也无须作为独立的用益物权类型来认识和规定,关于其客体必须特定、设立必须登记以及效力的排他和所受限制等问题,均得准用不动产用益物权的相应规定。物权法草案四次审议稿中的规定可资赞同,但仍有完善的余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韧性理论构建丘陵岗地雨洪管理模式,计算研究区的承洪能力并提出相应的雨洪管理构建模式。【方法】根据演进韧性理论结合仿生学原理,选取南京栖霞山东片丘陵岗地为研究区,借助GIS空间分析计算,利用矢量地形数据,对其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流向和汇水进行分析,提取自然洪泛区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雨洪格局的划分。【结果】研究区洪泛区内可洪泛地约32.57 hm2,地表可洪泛比为55.38%,虽可浸性较高,滞渗能力较强,但可洪泛地分布较分散,连续性较弱,因此对雨洪的转移能力较差。基于此,创建了具有丘陵岗地特色的“掌状复叶”结构的雨洪管理模式,即适用于丘陵岗地的三级“脉序”结构的径流网络、三级“基部”结构的汇水中心和三级“叶肉”结构的自然洪泛区的雨洪管理模式; 提出了研究区内三级径流网络、三级汇水中心和三级自然洪泛保护区的“掌状复叶”结构的韧性雨洪管理格局。【结论】基于韧性理论的丘陵岗地“掌状复叶”结构雨洪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渗透、转移和控制雨洪,有利于保护丘陵岗地的生态系统,可为构建类似地形地貌区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