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世奇 《河南科技》2023,(17):100-104
【目的】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链上侵权”“无视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等灰色地带,探究法律应如何回应。【方法】调查当前国内区块链版权行业现状,分析区块链与版权领域灰色地带的成因。【结果】区块链平台存在审查流程不规范,智能合约的法律性质不清晰等问题。【结论】可从行业规范的角度统一区块链平台的登记程序和标准入手,完善相关法规,明晰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边界,强化区块链技术服务提供者的义务。  相似文献   

2.
陈红雪 《河南科技》2023,(12):115-120
【目的】探索与我国数字版权竞争市场相匹配的版权平台竞争企业利益平衡机制。【方法】从著作权法市场主义视角对“转换性使用理论”进行法律分析,探究其在我国“合理使用制度”中的可行性。【结果】版权平台竞争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在版权的保护与流通中引入第三方介入机制——集体管理组织。【结论】通过第三方组织的协调,使得版权人、使用人能够较好地解决版权作品的供求问题,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明确企业责任,拓宽数字化版权作品的传播渠道,推动各方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演绎作品行使版权是可版权性与行使版权或有“侵权性”的统一,克服或有“侵权性”是著作权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方法】借鉴专利法中的开放许可制度,著作权法应构建引入开放许可制度。【结果】著作权开放许可制度主要由著作权开放许可的公告(要约)与获得(承诺)范式、开放许可声明撤回及其不溯及既往在先给予开放许可的效力构成,但许可费标准应以著作权价值为基础合理确定。【结论】基于演绎作品,开放许可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侵权性”、降低谈判成本,使权利行使有了可期待的最高费用标准。  相似文献   

4.
薛佳 《河南科技》2023,(5):120-124
【目的】在现有版权制度框架下,构建用户弹幕版权的适用规则,确立其版权保护的权利边界,并为版权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路。【方法】以B站用户弹幕为例,立足法理论证,从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现实问题、用户弹幕版权设置的理论思考及用户弹幕版权制度构建层面,厘清相关概念,界定用户弹幕版权主、客体及权利归属,明确用户弹幕版权的法律属性及权利关系。【结果】用户即弹幕的版权主体,可以利用版权制度规制用户弹幕内容,明晰了用户弹幕的可版权性。【结论】将用户弹幕纳入版权规制范围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余海洋 《河南科技》2023,(10):128-133
【目的】分析版权基础证券化的法律路径与困境,为我国版权基础资产证券化之进路提出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版权基础资产证券化的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总结目前版权基础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困境与学术争议,探究不同法律困境之中的发展进路。【结果】基础资产问题视角下,版权证券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权利人关系错综复杂、可重复授权性、权项多元、基础资产池维持等困境。【结论】有必要从版权证券化路径、基础资产有效性审查、资产集中安排、基础资产价值池维持上探寻法律进路,有效防范证券化过程中的经济风险与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因消费者需求改变而受到局限的传统方法。【方法】通过收集沃尔玛超市两个时段9 835名顾客的消费数据,使用Apriori算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得到3种推荐方法,分别为按商品销售排名推荐最畅销的前N件商品、根据Apriori算法挖掘出的关联规则进行商品捆绑销售、根据定义的强关联规则推荐系数来推荐商品。【结果】在运行程序后,发现后两种推荐方式挖掘出的关联规则商品不完全相同,且对相同关联规则商品的推荐度不同。【结论】推荐策略的实施将提高超市商品的销售量,有助于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王瑾娴 《河南科技》2023,(2):126-130
【目的】分析短视频平台的性质,反思“避风港规则”适用的困境,为平台版权治理建言献策。【方法】以短视频平台自身的“新角色”为研究对象,结合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的大背景,辩证平台的“技术不能”和“技术中立”,进一步分析注意义务和审查义务的层级关系。【结果】短视频平台以其服务和技术为自身攫取了更多的流量和市场竞争优势。在此条件下,理应对用户的侵权行为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即主动履行版权审查义务。【结论】为避免短视频平台的版权治理向“避风港规则”逃逸,立法者可以考虑具体化注意义务,将审查义务纳入注意义务的范畴,同时兼顾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刘旻觜 《河南科技》2023,(22):120-125
【目的】分析欧盟的版权改革方案背后的立法逻辑,为我国今后版权立法引入过滤义务提供启发。【方法】以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过滤义务为研究对象,梳理其规则变动的国际走向,以比较法的视野分析并总结欧盟版权改革指令存在的问题。【结果】欧盟版权改革指令对避风港规则进行开创性的突破,但其立法框架内部问题及法律实效问题不容忽视。【结论】我国在未来的版权立法中要转变立法理念,包括注意立法与技术衔接,纠正对过滤义务性质的错误认知,平衡各方利益。同时,通过设置过滤标准差别性应对机制和完善事后救济措施,以细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余雯君 《河南科技》2024,(4):134-137
【目的】通过探究影视剧解说类二次创作短视频的合法性问题,为我国著作权理论发展及司法审判实践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分析国外转换性使用的司法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引入转换性使用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二次创作作品的种类不同进行分类研究其合法性。【结果】可以通过引入转换性使用规则,增加合理使用制度适用灵活性,弥补法律缺陷,解决法官对二次创作短视频案件缺乏明确规定问题,但是仍存在判断标准不明确,难以形式上融入等问题。【结论】对于转换性使用的判断,应先判断其是否构成内容性转换,如果不构成,再判断其是否构成目的性转换,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影视剧视频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戚笑雨  秦炜杰 《河南科技》2023,(17):111-115
【目的】数字出版可以有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版权赋能是提升数字出版产品价值的主要路径。【方法】在数字人文视域下系统分析当前传统文化数字出版的版权现状。【结果】传统文化数字出版存在着数字化许可壁垒、产品内容独创性不足、数字化阶段产权归属不清晰和平台运行不规范等版权问题。【结论】有必要改革合理使用制度,将转换性使用纳入立法规范;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内容,突出创造性;厘清数字化开发利用阶段的版权归属,赋予数字化开发利用者以演绎权;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明确数字交易平台责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具有一定时长的Vlog可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之外的视听作品。治理侵权是Vlog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通过分析梳理Vlog侵权泛滥的原因,揭示侵权治理之途径。【结果】当前Vlog产业发展中存在民众普遍缺乏知识产权观念、Vlog独创性认定困难、网络平台逃避责任、短视频算法窘境和著作权法存在盲区等问题。【结论】治理Vlog侵权需要提高全民著作权保护意识、强化平台注意义务和监管、优化算法营造正向短视频环境、明确Vlog独创性认定标准、完善“避风港”规则、转变司法理念等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2.
董政林 《河南科技》2023,(11):121-124
【目的】基于目前流行的利益共享理念,从利益视角下探讨最终形式与人类作品相同但创作过程有差异的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有可版权性,分析其作品价值应当如何归属。【方法】从激励理论和市场角度两方面,论证人工智能创作物可版权性,并思考人工智能领域版权归属的方向。【结果】人工智能创作方式,其实与人类的创作方式大为不同,几乎只有算法、模板、规则等指令输入,而没有所谓“灵感”参与。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可版权性认定,实质上是在修改或者不修改现行《著作权法》中寻找平衡点。【结论】“创作”似乎已不再是人类的专属。人工智能创作物能否纳入著作权保护,应当在考虑各方利益的过程中找寻最合适的点,做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王瑾娴 《河南科技》2023,(14):124-128
【目的】结合域外立法,分析局部外观设计的权利范围、侵权判定主体、相似性判断标准,为局部外观专利侵权判定规则的完善建言献策。【方法】以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构成要件为检视对象,结合局部外观设计的特点,逐一与构成要件比对,进一步考察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规则在局部外观设计上的适配性。同时对部分具有典型价值的域外立法进行分析。【结果】解除“相同或者近似产品”的限制,重塑“一般消费者”定义并调整适用现有权利保护范围,或许是一种满足局部外观设计侵权判定实践需求的有效方法。【结论】局部外观设计制度这一新生客体的引入将会对外观专利司法救济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尚未达成相对统一的裁判标准,需要灵活调整局部外观设计的权利范围、侵权判定主体、相似性判断标准,建立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合理性的判断规则。  相似文献   

14.
巩守泽 《河南科技》2023,(3):132-136
【目的】通过分析NFT数字作品的著作权法律性质,为我国数字版权法律理论发展及司法审判实践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NFT数字作品及交易的法律性质,总结数字版权适用发行权的学界争议,并对“NFT侵权第一案”进行案例研究。【结果】现行版权法难以涵盖与应对NFT数字作品引发的难题与冲击,简单套用信息网络传播权容易引发理论分歧。【结论】我国数字版权法律应当及时摒弃“发行权仅适用于有形载体”的思维定式,在符合相应条件的基础上,NFT数字作品应当适用发行权及其权利穷竭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著作权网络侵权案件中适用“通知-删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以促进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方法】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筛选相关51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通知-删除”规则在这些案件中的适用情况进行整理、总结。【结果】尽管“通知-删除”规则是处理著作权网络侵权问题的主要规则,但仍然存在适用主体标准不清、有效通知要件不明、必要措施限度不清和对重复侵权适用不灵等问题。【结论】我国可以通过以“服务和控制”为基础确定适用主体、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明确有效通知、以“目的和限度”为基础设定必要措施和鼓励以“自愿”为基础的过滤措施等方面来完善“通知-删除”规则。  相似文献   

16.
肖海  刘磊 《河南科技》2023,(4):127-131
【目的】NFT即非同质化代币,其非同质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质可以运用于版权归属和流转情况的确认,为我国数字版权保护机制的完善提供建议。【方法】NFT模式结合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版权,可将其用于打造新型数字版权管理体制。【结果】新机制能够改善版权登记效率、增强审查效力、保障对等地位和助推数字信用体系建设。【结论】对于NFT,未来还须加强研判,以法治框架推进新型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文清  张舟 《河南科技》2024,(1):130-135
【目的】提升微生物相关专利保护水平,推动微生物学研究和微生物专利法律制度的发展,为今后保藏编号限定的微生物专利侵权案件审判思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国用于申请专利的保藏微生物寄存量与保藏编号限定的微生物专利申请量,深入讨论我国保藏编号限定的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规范来源和现实困境。【结果】我国专利微生物保藏量和保藏编号限定的微生物专利申请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其侵权判定问题缺乏深入讨论。【结论】为给予微生物发明专利权人更为完善的保护,需要从对以保藏编号为技术特征的微生物本身专利做扩大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创新鉴定方法及在审判中适用等同原则三个方面入手,突破现有侵权判定困境。  相似文献   

18.
王菲 《河南科技》2023,(2):135-138
【目的】分析《著作权法》第40条第1款新增设职务表演条款,为职务表演权利归属规则的适用提供解释路径。【方法】借助法学方法论,以法律解释及法律漏洞理论为视角,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层面递进式地推敲“表演”概念。【结果】职务表演是以与演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自然人为表演主体、表演内容在其职责范围内,依靠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表演。【结论】目前关于演出单位的表演与职务表演衔接适用上存在混乱,相关辅助制度和规则细化的解释缺失,因此有必要将演出单位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增设演艺行业的合同示范文本,同时通过权利信息管理保护对外明确演出单位的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9.
张璇 《河南科技》2024,(2):132-135
【目的】通过对GUI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的对比分析,找出GUI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案件,梳理司法审判中GUI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侵权判定规则。【结果】由于GUI外观设计的特殊性,可以通过细化侵权判断的主体、简化“产品”对GUI外观设计的限制、引入间接侵权规则等方式扩大对GUI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结论】随着科技发展,GUI外观设计未来会有更多形式呈现,因此需要在立法及司法中对GUI外观设计保护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朱景文 《河南科技》2024,(3):120-125
【目的】在我国当前专利制度下,专利权的效力状态与专利权侵权分别由专利行政部门与法院进行判断。法院无法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对专利权效力作出实质性的判断,使得当事人利益受到损害,应在制度上进行完善。【方法】通过援引《专利法》第20条第1款并对该一般条款的构成要件进行具体化,使得当事人能够直接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提出专利权滥用抗辩,从而创设出专利无效制度的必要例外。【结果】在尊重当前专利权效力审查制度的前提下,应允许通过创设必要例外的方式对专利双轨制进行一定的突破,以实现专利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目的。【结论】权利滥用抗辩在专利侵权诉讼上的适用,应以专利权存在且符合法定无效事由、客观上越出专利权界限、无法适用现有技术抗辩作为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