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甘甜 《河南科技》2020,(26):151-154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5月29日三门峡市冰雹天气的产生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雹过程是在高空处于槽前西南气流的背景下产生的;700 hPa和850 hPa的切变线提供了抬升触发条件;0℃及-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湿度大值区也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冰雹回波面积小但强度大;上冷下暖的热力不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促使强对流发展;做冰雹的短临预报预警时,或许ET和VIL应该优先于CR或R监测,能更好地达到预报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系统中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以及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17日白银市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东移南压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层切变线、低涡是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低空显著西南气流为暴雨过程建立了水汽输送通道;(2)低层水汽辐合形成比湿为11~13g/kg高湿区,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3)低层正涡度中心、散度上正下负的配置,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4)K指数〉40℃、θse高能舌使得大气不稳定层结增强,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和能量条件;(5)多个中启尺度对流云团沿700hPa低涡切变发展合并北上,是此次局地暴雨产生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叶东 《河南科技》2013,(9):168+176
2008年7月15日,新乡市西北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暴雨的持续时间较短,降水空间集中,为多年罕见,本文利用MICAPS,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和自动雨量站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了此类降水过程的预报经验,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是受西风槽和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共同影响,并配合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所形成的暴雨天气过程。再加上地面的西南倒槽带来了丰富的水汽,使得底层空气快速饱和,由于强盛的副高的阻塞作用,冷空气堆积、发展,形成了此次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乡镇雨量站监测资料,对2015年6月23-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上高原低槽东移、700h Pa西南涡、850h Pa低涡切变、冷空气南下以及地面倒槽的维持发展,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内;垂直方向深厚的水汽层和水汽通量辐合是产生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对2021年5月湘潭地区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偏差分析。【方法】分析采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结果】此次强降雨天气主要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绝对湿度的持续偏高、系统性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层结不稳定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是一次典型的大陆强对流型降雨,并有“列车效应”发生。【结论】虽然不同数值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预报总体效果不佳,但GRAPES-3KM的降雨量级预报和华南模式的降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NCAR/NCEP资料,对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西伸到青藏高原东部的副热带高压及500 hPa风场上冷空气入侵青藏高原北部的影响。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冷锋后的下沉气流构成纬向闭合环流,青藏高原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中的下沉气流形成径向闭合环流,垂直闭合环流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和稳定的上升气流,持续的降水造成了暴雨天气。副热带高压外围强盛的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使得充足的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东部暴雨地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温州一体化平台数据资料、温州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气象自动站资料等,本文对2019年4月23—24日平阳县连续强冰雹天气过程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200 hPa西风急流、850 hPa西南气流的天气背景下,探空的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均十分有利于冰雹在雷暴单体中的维持和增长;常规多普勒雷达产品回波反射率因子表现出十分典型的超级单体雷暴回波特征,出现了三体散射回波;双偏振雷达的ZDR、KDP等参量能有效地提高对冰雹的识别能力,HCL产品能直观地识别出粒子形态,对降水粒子的种类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蒋尚雄  张辉  李松 《河南科技》2020,(32):147-149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以及雷达探测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8年3月13日出现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州)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主要受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的影响而产生的。本次天气过程中,环境场具备较强的风切变和不稳定的能量条件,垂直速度场存在上升运动,促进了过冷层中的水汽的不断积聚,为雹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动力条件。对流系统(MCs)是本次冰雹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冰雹云最大强度(CR)最强为70.5 dBz,回波顶高(ET)最高为11.6 km,二者合并后构成线型的对流系统,在移动时不断变强,导致本次冰雹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9年8月6到7日商丘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环流形势、对流潜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过程降水实况及过程发生发展最强时段的卫星及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强降水过程高低空低槽系统深厚,配合地面辐合线的生成与发展和冷空气的补充,动力作用明显,同时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较好。云图上呈现出暴雨云团形态,呈椭圆形、边界光滑、在移动过程中与对流云团合并加强,云团中心白亮区域对应降水大值区。雷达回波表现出较显著的低质心降水特征,降水最强时段径向速度图上存在着明显的气旋式辐合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商丘地区的区域性暴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16年7月30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边缘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前期的高温高湿、显著的不稳定层结、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导致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析了2013年7月20日豫东南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是在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低槽东移南压相结合的大尺度环流下,由河南南部的近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近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东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信阳一带,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θse低层大值区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都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地形迎风坡效应加大了降水的强度和量级。  相似文献   

12.
王政 《河南科技》2020,(13):150-152
通过对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可以为类似的暴雨天气预报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此,本文以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对2016年7月19—20日河南省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为暴雨天气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何鹏 《河南科技》2012,(12):55-56
<正>本文,笔者从天气学角度,利用常规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对夹江县发生的"7.25"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技术分析总结。一、概况2010年7月24日20时到7月25日20时,夹江县普遍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全县境内一个大监站、8个自动雨量站监测共有5个大暴雨和4个暴雨。夹江县此次各乡镇区域站降雨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4.
张佳兴 《河南科技》2021,(6):130-132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8月14—17日东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造成的,低槽不断向东移动,经过东北地区,并配合强盛的高低空急流与低层切变线等系统,为东北地区中南部带来持续降水.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和南海,由副高外...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6h分析资料、三门峡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4年8月30日区域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建立和维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和位势不稳定条件。2西伯利亚冷高压分裂南下的小股冷空气与东北高压扩散的东路冷空气在豫西合并,是导致强降水出现的地面最直接的影响因子。3与夏季常见暴雨、特别是强对流相比,此次过程中垂直速度较弱,但是由于较长的持续时间,使得累计降水量达到暴雨。4高低空气压场的合理配置加强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对流的发展和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5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与强降水有很好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辐散区对降水的开始、结束的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6雷达回波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结合乡镇雨量的实况,对预警信息时效的提前是非常有指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气象雷达对2016年4月16日长沙机场发生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雷达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天气过程发生于500 hPa浅槽和低层切变线的高低层有利配置下,低层的强辐合触发了强对流天气;这次过程的暖湿不稳定能量主要通过低层西南急流的输送,受前期多阴雨的影响,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偏少,强盛的西南暖湿急流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高层强的辐散,有利于抽吸作用,再加上高层辐散强度高于低层辐合强度,都使垂直上升运动得到了发展和加强,引起水汽、热量和动量的垂直输送;这次飑线回波除了具有线状分布、移速较快等特点外,反射率最大值和径向速度最大值长时间相伴,这也是识别飑线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在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下,三河市全市于2011年7月24日17:30—25日12:00普降暴雨及大暴雨。此次降雨突发性强,覆盖面广,降雨量呈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暴雨中心在高楼镇,暴雨量为197.9mm。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21.0mm,降雨总量为7 780.3×104m3。此次强风暴雨过程,给交通、人们出行、电力供应、工作生活等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并使得部分农田、蔬菜大棚被水淹没,大风损毁蔬菜大棚,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倒伏受损严重,农户房屋进水并造成倒塌,特别是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受到严重灾害。但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旱情,补充了地下水资源,净化了环境,增加了沟渠、池塘、水库的蓄水量。  相似文献   

18.
冯彩金  纪凡华 《河南科技》2023,(10):106-109
【目的】通过研究聊城出现的一次极端降水过程,揭示天气成因,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方法】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雷达产品出发,对该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低层大气有顺时针的垂直风切变,强暖平流,为此次聊城暴雨发生提供有利的水汽和能量供应,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边缘的西南急流和暖式切变线。通过雷达产品分析,聊城市在云顶亮温最低的中部地区,云团合并、亮温梯度最大的南部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天气。【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暴雨预报预测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22年4月23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进行数值模式检验分析,检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对强降雪的预报能力,从而提高本地暴雪预报准确率。【方法】选取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四个国家站及区域自动站24 h累计降雪量≥10 mm),采用天气学分析、对比分析法,利用EC-thin,CMA-3KM和CMA-GFS三种模式与暴雪个例实况进行检验对比评估。【结果】(1)环流形势场对比CMA-GFS模式对于高原槽预报较EC稳定且准确,基本与实况吻合,而EC越靠近临近时次预报更为准确;从槽线移速来看,两家模式均预报槽线移速比实况快。(2)24小时降水预报检验,EC模式对落区、强度的把握明显优于CMA-GFS模式,且临近时次预报效果最佳。(3)一般性降水准确率预报CMA-3KM参考性最好,且最稳定,准确均在70%以上;三种模式的暴雪的准确率并不稳定,夜间出现的暴雪预报效果08时次优于20时次。【结论】CMA-3KM预报降水效果较好,但稳定性不高,EC模式对降水的落区、强度的把握优于CMA_GFS模式,且临近时次预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黄宾宾 《河南科技》2021,(5):141-143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9年6月5日出现在漯河市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前期,500 hPa形势场上,高空槽主要呈阶梯状分布,促使冷空气随槽后较强偏北气流急剧南下,冷平流进入我国中东部区域;与此同时,700 hPa和850 hPa的中低空区域,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