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顾晓伟 《河南科技》2023,(15):45-49
【目的】探讨张大高铁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与牵引供电系统接口测试的内容、方法、步骤和预期结果,为已开通运营的高铁线路编制地震预警监测系统施工技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高铁地震预警监测系统预警、报警、控制车辆运行、控制牵引供电系统停电的原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牵引供电接口测试可分为监控单元内部牵引供电接口逻辑组合功能测试和模拟地震波信号验证系统能否报警并触发牵引供电系统停电两部分。【结论】根据张大高铁现场工程测试实践,验证了接口测试的方法和步骤逻辑合理、可操作性强,并达到预期效果,为工程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秦梦 《河南科技》2023,(7):107-111
【目的】渐近辐射传输模型是可见光短波红外谱段一种典型的积雪二向反射率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反演有效雪粒径以及表征雪污染特性的中间参量来模拟二向反射。但目前不同角度下雪的二向反射观测值存在差异,进而可能影响雪参数反演结果与在此基础上的二向反射计算值。基于此,本研究将开展不同角度下的雪粒径反演结果对比分析。【方法】基于POLDER多角度数据集开展ART模型分析。【结果】不同角度下有效雪粒径的反演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其差异性在27%~56%之间。【结论】有效雪粒径反演偏离较大的值主要集中在相对方位角主平面60°范围和观测天顶角大于50°的观测范围内,在应用单角度卫星数据时,建议剔除这部分角度下的反射率数据。  相似文献   

3.
刘渺 《河南科技》2023,(9):84-87
【目的】隧道施工在穿越破碎带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变形,影响结构安全。【方法】针对在建渝昆高铁华山松隧道项目的地质特征,通过现场监控测量及类似工程案例分析,采用“地质调查法+物探(TSP)+超前钻探”等综合超前探测手段,确定“中管棚+小导管”双层超前加固,拱架型号提高、大直径锁脚及短进尺开挖等施工控制手段。【结果】结果表明:隧道拱顶最大变形量仅为20 mm,有效地控制了大变形风险。【结论】本研究可为类似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低频振源频率分析和机载振动监测系统监测来研判直升机的低频振动问题,为同类问题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某型机主旋翼1Ω振动、主尾旋翼形成的拍振和传动链扭振进行振动机理分析,结合振动数据进行判读。【结果】从主桨振动和主桨锥体两个方面改善主旋翼1Ω振动,从基础频率、振动水平和飞行姿态三个方面改善主尾旋翼形成的拍振,从旋翼、传动、动力三个系统及飞行姿态等方面改善传动链扭振。【结论】直升机振动故障排除需要通过振动的表象结合数据分析找到故障的根源,改善直升机振动问题,进一步保证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钢板桩振动沉桩对周边土体和建筑物的影响一直是钢板桩应用中倍受关注的问题。选取从北向南5个沿海典型软土地区,通过三轴测振仪进行了振动沉桩监测,提取了距离振源不同距离处地表的径向、切向和竖向的振动加速度,并利用Matlab和SeismoSignal软件分析了振动峰值加速度和振动峰值速度随着测点到振源不同距离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软土地区的振动响应相比硬土地区明显降低,但软土地区地表振动与土层性质和土层变化有关。在软土层上覆较好土层的地区,由于剪切带较大,地表径向峰值加速度随着测点到振源距离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但切向加速度由于钢板桩在沉桩过程中产生水平位移作用的附加影响而并未减小。钢板桩在软土地区的地表振动加速度和速度峰值在距离振源0~3 m范围迅速衰减,超过3 m后钢板桩振动沉桩环境效应较小。最后给出了不同建筑物类型下软土地区钢板桩振动沉桩环境效应的最小安全距离,可供设计和作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分析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工频电场强度的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选取某条拟建110 kV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效电荷法,通过Excel软件,对多种不同架设方式的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强度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不同架设方式,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强度规律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结论】工频电场强度的预测计算,可为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蒋芳洲 《河南科技》2023,(11):47-52
【目的】对某核电厂一类联轴器连接的通风机频繁出现振动大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核岛风机长期良好运行提供建议。【方法】对叶轮质量不平衡、轴承径向游隙超标、联轴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结合实例论述了三圆平衡法消除不平衡质量,基于轴承径向游隙超标实例来比较两种轴承的摩擦力矩。通过受力情况来分析联轴器松动的振动特征,并基于物理模型来解释弹性套失效的振动信号特征。【结论】对风机以外引起振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更快、更直接地找到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2022年春、夏季在油田海域开展现场观测,探讨碳酸盐体系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春、夏两季海水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总碱度、溶解无机碳的平面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要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调查海域水温和盐度水平分布均匀,变化较小;整个海域pH值介于8.1~8.2;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统一规律。【结论】春、夏两季水温、pH值、溶解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盐度、总碱度、溶解无机碳随深度增加而升高;温度、有机物再矿化、生物作用可能是引起水体总碱度、溶解无机碳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厚霖 《河南科技》2023,(22):115-119
【目的】为弥补气象探测业务因单一的探测手段和有限的气象数据造成的短板,对当下正在建设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的构成和原理,及其在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究其在气象过程研究与预警中的具体表现。【结果】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的建设与使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气象探测中的短板,无论是在日常的天气预报中,还是在特殊天气的气象探测中,都能提供丰富且准确的气象数据。【结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为精细化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特高压输电线路跨越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等跨越施工提供合理施工方法,介绍各种跨越措施的关键施工技术。【方法】特高压跨越施工困难度大、风险高,对跨越施工技术、施工方案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各个重要跨越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多种跨越方式,选择合理跨越方式对现场施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选择和验算每种跨越方式的合理性、安全性、经济性,本研究介绍了几种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跨越施工方案。【结果】将施工方案应用于白鹤滩-浙江±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皖3标段)架线施工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本研究介绍的三种重要跨越方式值得推广应用,为后续输电线路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玉元 《河南科技》2023,(12):48-54
【目的】受周边环境变化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部分高铁桥梁地段出现较大横向偏移,研究如何快速恢复线路平顺性及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方法】在分析已有纠偏技术基础上,基于摩擦阻荷原理,通过竖向千斤顶摩擦力平衡水平千斤顶顶推反力,提出一种不用单独布设水平向反力装置的新型纠偏技术,构建相应理论模型,寻找关键技术参数,以现场典型工程案例进行验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箱梁顶升高度和平移量增加,轨道结构附加应力逐渐增大,建议最大顶升高度和单次平移量为10 mm,单个“天窗点”累计平移量控制在20 mm内;纠偏施工导致轨道板和底座板附加应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17~0.73 MPa和-1.03~1.65 MPa,不影响轨道结构正常使用和列车安全运行。【结论】纠偏施工后桥梁及轨道结构状态稳定,线路线形平顺,采用普通扣件调整即可恢复常速运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钢结构建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地震灾害是任何建筑物都要克服的困难。【方法】本研究通过介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并以现有的多层钢结构为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对多层钢结构减震设计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建立三种减震结构模型,对其进行模拟分析。根据规范要求选取三条地震波,并对其进行多遇、罕遇地震下的动力时程分析,并对比三阶振型,均满足规范要求。【结论】通过对比结构的层间位移、顶点加速度,发现增加屈曲约束支撑后的钢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能有效提升结构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满足桥梁工程对修复材料提出的抗扰动、抗裂及快硬的实际需求,拟制备一种桥梁修补用的抗扰动快硬混凝土。【方法】首先,对高抗扰动混凝土材料在凝固过程中非振动条件及振动条件下的凝结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测试两种条件下终凝后2 h试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抗压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新旧黏结劈裂抗拉强度及新旧黏结抗折强度;最后,对高抗扰动混凝土的28 d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抗压弹性模量展开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在振动频率为5 Hz、竖向振动速度为2.5 cm/s的条件下,高抗扰动混凝土材料的凝结时间、早期及28 d力学强度均满足实际工程要求,其中早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得到显著提升,相较于正常工况分别提高了8.54%、15.53%。【结论】利用该抗扰动混凝土浇筑桥梁横隔板,能有效提升新旧横隔板结构层间的黏结性能,研究成果对今后开展桥梁加固与修复具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快速高效完成拟建坝前截渗墙场地勘察工作,需要对物探方法在勘察工作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瞬变电磁法和天然电场选频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施测,充分发挥瞬变电磁法多匝小线圈探测分辨率高和天然电场选频法设备轻便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结果】两种方法相互印证,解决了单一方法多解性问题,提高了勘察精度,圈定了易渗漏区段,为钻探布置和截渗墙设计提供了支撑。【结论】综合物探方法在场地勘察中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精度好的优势,在同类地区场地勘察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某电厂#1发电机定冷水泵A和冷水泵B的电动机振幅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值,且振动不稳定,振幅有抬升趋势,对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为消除设备异常振动,使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须对设备进行振动监测和分析。【方法】经振动分析仪监测和分析,认为电动机地脚螺栓松动,电动机台板变形和基础未有效灌浆是导致电动机振幅超标的原因。【结果】对电动机地脚螺栓进行了紧固后,定冷水泵B电动机各个方向振幅均降到了标准范围内。由于机组暂时没有停机计划,无法对电动机基础进行灌浆、更换台板,因此创造性设计了紧固组件。【结论】该紧固组件可有效解决因台板变形和基础未灌浆导致的振动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评估煤矿采空区建设场地的适宜性。【方法】本研究以济源市某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基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并结合野外调查成果、建设工程特征,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预测煤矿采空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场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进行分级,对建设场地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基坑边坡失稳等。评估区煤柱边界内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基本适宜该工程建设,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应采取避让、抗变形结构技术、禁采、基坑边坡崩塌防治等有效措施;煤矿煤柱边界以外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建设场地适宜该工程建设。【结论】针对评估结果提出防治对策,为项目防灾减灾及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地质灾害性危险评估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天棋 《河南科技》2023,(2):103-106
【目的】验证MODIS最新版本气溶胶产品在中国陆地地区的适用性。【方法】利用AERONET地基观测数据对MODIS C6版本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进行验证,并将研究范围划分为5个区域,分析了C6 AOD产品在各区域的反演效果。【结果】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MODIS AOD反演精度高;西北地区各站点的精度有较大差别;青藏高原地区精度较差,存在严重高估现象;中东部地区部分站点存在高估。对比之前版本的AOD产品,C6产品在中国各区域的精度有显著提高。【结论】MODIS C6版本气溶胶产品在中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常亚婷  金波 《河南科技》2023,(15):98-103
【目的】查清绿豆坪滑坡形成原因,对其进行治理,以减少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方法】在进行现场详细勘查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采用物探、钻探及样品分析等手段,对绿豆坪滑坡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影响滑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为降雨,且该滑坡在天然状态、饱水状态、地震状态及暴雨+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基本稳定状态,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结论】研究结果为该工程及类似工程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工程卡车行驶产生的振动为研究对象,对郑州西四环植物园某路段进行实测。结果表明:重载卡车产生振动以竖向为主,且强度较低,竖向振动集中在10~20Hz低频段,水平向振动集中在60~70Hz的高频段;随着距离增加,振动幅值出现衰减趋势;该场地竖向振级均未超过《振动环境质量标准》(GB 10070—201X)(环境振动标准意见稿)中的允许限值。实测结果可为相关部门研究工程卡车地面振动传播特性以及控制该振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决因YL29纤维滤棒成型机喇叭嘴偏心盘驱动机构不平衡质量而引起的偏心振动问题,并为配重块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实现滤棒规格的多样化设计需求,对配重块设计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质量换算法分别对成型机组的齿轮、偏心盘及连杆总成进行质量换算,根据平衡计算法得到所需配重块的质径积,并结合齿轮现有结构对配重块外形尺寸进行设计。【结果】对添加的配重块进行分析,驱动机构由原来2.114 mm的偏心距缩短为0.09 mm,偏心距减小了95.7%。使用Ansys模态分析模块进行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求得第三阶振动为圆周振动,频率为8 691.8 Hz,高于机构的100 Hz工作频率。【结论】该研究为以后配重块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且有利于滤棒产品规格的多样化,提高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增加滤棒各项参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