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程渊博 《河南科技》2022,(1):121-124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土体结构的特殊性,在较重荷载的作用下,如不进行地基处理往往会有较大的附加沉降,严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洛阳市洛龙区东西霍屯棚户区工程改造项目为载体,对项目浅基坑高层住宅区域采用复合地基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得出采用复合地基能够有效地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被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如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对结构造成的危害是该复杂地质工程施工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太原市双塔北路道路改造工程,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质市政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针对施工中的重难点,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顺利完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通道...  相似文献   

3.
黄土湿陷性与黄土的物性指标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宁县某工程场地黄土取样进行室内试验,对黄土湿陷性与深度、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干密度、饱和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场地黄土地基进行了湿陷性评价,获得了该地区的黄土湿陷性规律,为工程场地地基处理、设计及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大黄山至奇台高速公路全长112.376公里,是新疆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实施将带动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疆优势资源的战略转化。由于项目沿天山北麓一线布设,受沉积条件和沉积时代的影响,部分路段分布有大量湿陷性黄土,压实作用低,土的孔  相似文献   

5.
膨胀法纠偏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根据孔隙挤密原理推导的建筑纠偏生石灰桩使用量的计算理论,详细地阐述了模型试验的方法和步骤,并将模型试验结果与计算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使其更加合理与完善,为湿陷性黄土地基上采用膨胀法纠偏加固危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南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提出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方法,阐述了挤密桩加固原理及桩间距的确定,详细介绍了挤密桩加固地基的设计过程,并比较了灰土挤密桩及素土挤密不同的加固效果。探讨了结构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等工程特性的影响,所得成果可供实际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了黄土湿陷的机理,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介绍了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及新型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DDC法(孔内深层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合理桩间距的控制问题,在代表性场地采用不同桩间距处理地基,对其处理前后地基土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等指标做了比对,并分析其挤密效果,得出当桩间距为预成孔直径d的3倍时,地基土受到挤密所产生的侧向力是相对均匀的,当桩间距〉3.0d时,三桩间土体的挤密效果明显较两桩间差,故挤密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的有效挤密区为3.0d,即DDC处理地基时的合理桩间距为3.0d.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分析强夯后夯点与夯区外的现场及室内试验结果,得出单击夯沉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根据夯点下土体变形分析可得,夯击能主要消耗在土体的竖向压缩变形上,侧向挤出量不大。试验夯点相对于夯区外土体的参数有较大改善,使土体压缩,增加其承载性能,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各参数提高幅度逐渐减小,夯点与夯区外逐渐趋于相同,说明在强夯过程中夯击能量逐渐消散。实测数据具有科学价值,能为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用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湿陷性并提高其承载力,目前规范中只有8500kN·m能级以下的有效深度预估值,而15000kN·m的高能级强夯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其试夯情况和深达15m的处理效果,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湿陷性黄土地区经常会发生由于地基处理不当或基础设计不当产生房屋倾斜现象.某四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楼,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成后产生过大沉降和倾斜,对使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生石灰桩的桩土挤密,吸水膨胀作用使地基土得到加固,防止基础继续下沉,保证房屋的正常使用.通过对某湿陷性黄土地区4层框架房屋的地基及上部结构的检测鉴定分析,找出房屋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而为此建筑物拟定了加固纠偏设计方案.对其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房屋纠偏加固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过湿地基处治有诸多方案。本文依托具体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从工期、造价、可预期处理效果等三个方面,对过湿土地基处治方案进行比选和探讨,最终选择采用工程适宜、经济实用、技术合理的处治方法,实现处治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13.
冯迪 《河南科技》2011,(21):86-87
<正>一、强夯简介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14.
连明 《河南科技》2022,(16):67-70
兰州新区位于湿陷性黄土区域,拟建建筑物场地属典型的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丘陵、梁峁地貌,原地貌已破坏,现为人工回填整平场地,回填土层最大厚度约为28.00 m,黄土状粉土层底埋深最大约为38.70 m。黄土状粉土具有很严重的湿陷性,湿陷等级为Ⅳ级。通过某疾控中心综合楼工程案例,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区超厚回填土内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控制技术要点,为湿陷性黄土地区超长桩基施工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一、强夯简介 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16.
<正>砌体结构房屋横墙多,房屋空间刚度大,常用于住宅、教学楼、办公楼和医院等。但在黄土地区,由于黄土具有湿陷性的特点,在地基浸水产生湿陷变形时,常会使该类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湿陷病害。本文在对黄土地区砌体结构房屋湿陷病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施工及使用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湿陷病害发生后的处理措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