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球首次!中国团队获得深海原位固体可燃冰样品2023年9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搭载“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深潜器完成海试任务。本次海试实现了深海原位压力温度的固体可燃冰样本主动保压保温获取,实现全球零的突破,有望破解可燃冰资源原位勘探开发难题,同时也为深海原位保压保温科研与工程提供了全新的仪器装备。 相似文献
2.
<正>迄今最小最快纳米激子晶体管问世科技日报2023年4月17日报道,漫威的人气角色蚁人如何从他小小的身体中产生如此强大的能量?秘密在于他衣服上的晶体管可放大微弱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但以传统方式放大电信号的晶体管会损失热能并限制信号传输速度,从而降低性能。韩国浦项科技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研究型大学共同开发出一种纳米激子晶体管,其使用基于异质结构的半导体中的层内和层间激子,克服了现有晶体管的局限性。该研究于2023年3月1日发表在国际纳米研究领域权威期刊ACS Nano杂志上。 相似文献
3.
<正>液体形式存在的压电材料首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化学家首次在液体中观察到了压电效应。研究团队指出,液体压电材料比固体压电材料更环保,有望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相关研究刊发于2023年第11期《物理化学快报》杂志。到目前为止,所有压电材料都是固体。这种材料之所以被称为压电材料,是因为它们具有正常情况下保持电荷,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电荷的特性。这些固体压电材料目前被广泛用于声呐设备、吉他拾音器和手机扬声器等产品中。在最新研究中,密歇根州立大学化学家伊克巴勒·侯赛因等人发现了迄今第一种在室温下以液体形式存在的压电材料。 相似文献
4.
<正>新型芯片开启光速AI计算之门科技日报2月17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型芯片,它使用光而不是电来执行训练人工智能(AI)所必需的复杂数学运算。该芯片有可能从根本上加快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同时还可降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上。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能效创纪录科技日报2024年2月28日报道,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第一太阳能欧洲技术中心科学家携手,研制出一款新型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其能源转换效率高达23.64%,创下同类太阳能电池能效新纪录。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能源》杂志。 相似文献
6.
<正>最重原子精确测量首次完成据德国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官网1月25日报道,包括该校科学家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对已知最重的高度离子化原子类氦铀进行了超精确X射线光谱测量。他们成功在最重原子核的超强库仑场中,解开并分别测试了单电子双环和双电子的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这项研究有助揭示一个长久以来的秘密:在物质最内部,是什么将世界紧密维系在一起。相关论文发表于1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相似文献
7.
<正>英国科学家首次造出全新形式中密度无定形冰有助揭示水在低温下的行为科技日报2023年2月6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极冷钢珠,首次制造出一种名为“中密度无定形冰”的全新形式的冰,其没有整齐有序的晶体结构,密度与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水在低温下的行为。此前人们已知有高密度和低密度这两种类型的无定形冰,科学家认为,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顶管机成功下线2023年1月6日,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顶管机“中铁1179号”在郑州中铁装备国家TBM产业化中心下线,这是我国在矩形顶管技术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该设备将用于深圳地铁12号线沙三站地铁车站的建设,对促进地铁车站建设工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新型无辐射磁粉成像扫描仪面世科技日报2023年7月30日报道,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德国物理学家和医生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便携式扫描仪,可借助新的无辐射成像技术——磁粉成像,可视化人体内的动态过程,例如血流情况。科学家们表示,这是迈向无辐射干预的重要一步。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报告》杂志。 相似文献
10.
<正>史上最短电子脉冲问世德国科学家捕捉到一个破纪录的最短电子脉冲——仅有53 as(1 as为10~18 s)。其速度之快足以让更精确的电子显微镜在原子水平上捕捉清晰、静止的图像,而不是模糊的图像。它还可以加快计算机芯片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关论文2023年1月25日发表于《自然》。 相似文献
11.
<正>首个固态电化学热晶体管问世日本科学家开发出首个固态电化学热晶体管,其能用电来管理热。新问世的固态热晶体管的效率可与目前广泛使用的液态热晶体管相媲美,且更稳定。相关研究刊发于2023年2月21日出版的《先进功能材料》杂志。现代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热。过去10年,使用电来管理热量的概念得到验证,催生了电化学热晶体管器件,这种器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热流,但目前广泛使用的液态热晶体管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任何泄漏都会导致设备停止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新技术将太赫兹波放大3万多倍有望推动6G通信变革科技日报2023年12月26日报道,韩国蔚山国立科技大学与美国田纳西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新技术,成功优化了专门用于6G通信的太赫兹(THz)纳米谐振器,将太赫兹电磁波放大3万倍以上。这一突破有望为6G通信频率的商业化带来变革。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纳米快报》杂志。以前,即使利用超级计算机处理,设计太赫兹纳米谐振器也很耗时。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个人计算机,通过集成基于物理理论模型的人工智能(AI)学习,提高了太赫兹纳米谐振器的效率,并通过一系列太赫兹电磁波传输实验, 相似文献
13.
<正>二维重费米子材料首次创建科技日报2024年1月18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合成出第一个二维重费米子材料。这种新材料是由铈、硅和碘组成的层状金属间化合物晶体(CeSiI)。它具有比普通电子更重的电子,是探索量子现象的新平台。研究成果于2024年1月1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4.
<正>迄今最灵敏力传感器问世英国《新科学家》网站2023年11月2日报道,法国科学家利用极冷的铷原子,制造出了迄今最灵敏的力传感器,其可测量拎起单个电子所需力十分之一大小的力,未来有望揭示全新力的存在。所有已知的力都源于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但一些试图揭示宇宙奥秘的实验或观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未知的第五种力。科学家认为这种力很弱,只能在离其非常近的距离才能测量,因此需要极其灵敏的设备。 相似文献
15.
<正>罕见希格斯玻色子衰变证据初现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网2023年5月27日报道,在近日举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学会议上,该机构的超环面仪器实验(ATLAS)和紧凑缪子线圈实验(CMS)实验团队携手发布报告称,他们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的首个证据,这种衰变有望提供间接证据,证明存在超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测的新粒子。2012年,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自此ATLAS和CMS团队一直在努力研究这种独特粒子的性质,并试图确定它产生和衰变为其他粒子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具超长可重复相干时间的通量量子比特问世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物理系暨量子纠缠科学与技术中心迈克尔·斯特恩及其同事基于一种称为超导通量量子比特的不同类型的电路构建超导处理器。在2003年1月发表于《物理评论应用》上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一种控制和制造通量量子比特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前所未有的可重复长相干时间。通量量子比特是一种微米大小的超导环路,其中电流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流动,也可双向量子叠加。与传输子(transmon)量子比特相反,这些通量量子比特是高度非线性的对象,因此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以高保真度(即无错误地进行计算的能力)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7.
<正>迄今最薄芯片级光线路2D波导面世科技日报2023年8月14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迄今最薄的芯片级光线路——二维(2D)波导。这款只有几个原子厚的玻璃晶体可捕获和携带光,而且效率惊人,可将光传播长达一厘米的距离,在光基计算领域,这是非常遥远的距离,有望为新技术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真空中控制量子随机性首次实现科技日报2023年7月13日电,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量子技术方面取得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首次展示了对量子随机性的控制。这不仅让科学家能重新审视量子光学中几十年前的概念,还开启了通向概率计算和超精密场感测领域更深处的大门。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量子物理的一种独特性质上,即所谓的“真空涨落”(也称为量子涨落)。 相似文献
19.
<正>3D打印无金属柔性胶状电极问世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国际团队开发出一种不含金属的、类似果冻的材料,它像生物组织一样柔软和坚韧,同时可像传统金属一样导电。这种材料可制成打印墨水,有朝一日或成为功能性凝胶基电极,且具有生物组织的外观和手感。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6月15日在《自然·材料》杂志上发表。研究人员表示,胶状电极有可能取代金属来刺激神经,并与心脏、大脑和身体其他器官连接。 相似文献
20.
<正>衍射门控超高速测绘相机面世速度达每秒480万帧成本降低九成科技日报2023年9月18日报道,要捕捉快速运动的清晰图像,比如落下的水滴或分子相互作用,需每秒可采集数百万张图像的超快相机,这种相机非常昂贵。在最新发表于《光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相机,能以更便宜的方式来实现超快成像,适用于实时监测药物输送、自动驾驶的高速激光雷达系统等多种应用。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