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间铁路客运联系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结构指数等,从流空间的角度研究高铁对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高铁发展对中原城市群交通联系的方向、对象改变不大,但显著地增加了交通联系的强度,使中原城市群网络密度在低水平基础上得到增加.②铁路客运优势城市或劣势城市仍延续其地位,如郑州、商丘、洛阳的相对关注度、相对点出度和相对点入度在无、有高铁两种情况下都始终保持前三名,济源、运城、濮阳则始终是后三名.但其余城市从高铁发展中受益不均衡,高铁发展加剧了流空间网络中城市地位的差异性.③高铁发展对流空间网络的总体结构产生影响,使得中原城市群单极化程度有所降低.但影响程度有限,区域空间结构仍呈现单极化,郑州扮演着"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网络视角,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联系由孤立状态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但整体网络仍较为松散; 仅以南昌为中心的核心区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城市群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向强集聚阶段转变; 2)经济网络的凝聚子群由“3片区,5子群”向“4片区,8子群”组团现象转变,并由空间紊乱逐步趋向于空间集聚,边缘区域的“低谷效应”明显改善,但外围联系仍然较弱; 3)城市群经济发展出现“马太效应”,地级市在经济网络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南昌市—上饶市形成了区域双核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极化作用.结合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提出继续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和推进城市群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1年城市间信息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层级、城市节点、空间聚类、空间组织模式等方面研究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提出黄河下游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策略.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联系层级分布具有明显等级性和距离衰减性,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郑州、济南、青岛为核心的“核-辐结构”;黄河下游城市群城市节点的程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呈现梯度分异,中介中心度出现明显极化现象,郑州、济南、青岛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山西、河北、安徽省内大部分城市处于边缘位置;黄河下游城市群空间聚类的划分具有地域邻近性,且受省级行政边界的限制,形成“四大片区八个组群”;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网络形成以郑州、济南、青岛为核心,临沂、潍坊、烟台、洛阳、邯郸、南阳、新乡等为次级核心的网络型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2018年中原城市群29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对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进行空间关联网络建模,利用网络指数和社团检测方法探索城市群空气质量个体作用和整体发展态势。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中心分为以晋城为核心的北部带状中心集群和以郑州为核心的中部块状中心集群,其中北部集群代表了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合理的重工业产业结构对北部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力;中部集群凸显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影响。此外,具有中介作用的开封、许昌、漯河、安阳和运城,分布在城市群各圈层的边缘,对空气质量传播影响较大。2)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网络整体性指数达到0.512 3,关联比较紧密。城市群内的空气质量环境较差的西北板块为主影响板块,对东南板块在现阶段的影响较强。3)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而非孤立存在,社团检测发现其具有比较稳定的二元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城市群空气质量,旨在为防治城市群整体空气质量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重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格局,高铁建设后的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沿高铁轴线分布的特点,形成以济南、烟台为经济联系网络双核心的格局。各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以济南为核心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明显。受高铁布局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布局以济南、潍坊为双核心且中心性不断增强。最后,就依托高铁建设如何推动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刘战国 《河南科学》2014,(6):975-979
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中居中心地位.随着我国经济重心西移,郑州市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凸显.构建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是大势所趋.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是制约郑州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其根源在于城市空间框架小、组织结构不合理.应坚持提升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目标定位,加快打造"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重构一体化中原城市群.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9):1579-1585
以中原城市群县域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自相关、插值分析和标准离差椭圆方法,对2002—2013年中原城市群服务业水平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由强减弱,高水平区与低水平区呈分散的集中分布趋势.2总体上服务业空间差异较大,中心外围结构明显,形成了以郑州、洛阳、新乡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东部和南部地区服务业发展较慢,核心城市服务业带动作用不显著,要加快其辐射引领作用.3中原城市群服务业以郑州为中心,呈现沿长轴方向扩张,短轴方向收缩的趋势,呈较小的西南—东北分布模式,主要向洛阳、新乡、开封方向扩张,反映了郑—汴—洛及郑—新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8.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关中城市群内的11个城市在不同交通方式下的日均班次和日均用户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ArcGIS软件可视化表达.在流空间视角下,结合交通流和信息流要素,对关中城市群空间网络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整体呈现南密北疏的空间网络格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较低,以西安为中心的空间网络格局特征明显,其余轴线发展水平较低;(2)城市群整体空间网络密度不高,西安和宝鸡处于网络核心,咸阳与渭南处于网络半边缘,其余城市处于边缘;(3)核心城市西安在群域中的辐射集聚作用不强.(4)城市群对外交通网络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高铁客运网络.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社会网络分析和功能多中心性等模型与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2~2012年间淮海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态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淮海城市群的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空间结构较为紧密,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对均衡,并已处于城市群的快速发育阶段,且有向成熟城市群过渡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以下特征:淮海城市群的内部联结度逐渐增强,网络结构趋于稳定;处于极化态势向均衡态势的过渡期,空间多中心性特征初现;存在着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6,(3):424-430
借助熵权灰色关联模型、改进引力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采用构建的城市网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视角评价2013年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得到以下结论:1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以郑州为极核、以洛阳为副中心辐射覆盖全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两极化差距较大促使总体网络差距加大.2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形成3个联系密切的三角区:郑州开封新乡、洛阳济源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总体网络及分产业网络联系以微弱联系或弱联系为主.3网络节点程度中心度:总体网络与第二产业网络格局一致,第三产业网络由于济源地位提升出现微偏差.4网络中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变化与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从而影响从业人员分配比重.5网络中节点聚类系数与程度中心度不存在线性关系,城市在总体网络中集聚能力的强弱,并不代表在分产业网络中集聚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张歆悦  胡艳君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63-1371
高铁开通提高了区域可达性,促进了要素流动,从而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高铁密度最高的地区,研究高铁开通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方面研究高铁开通其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优化作用,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立足区域多维联系的网络视角,建立了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关联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络空间结构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具有明显的极核特征,层级结构比较显著,网络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规律;2)在网络整体结构方面,城市多维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区域的网络分布态势,具有显著的“局域网”和小世界特征,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和叠加效应还需加强;3)在网络中心性方面,五大城市群信息联系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高铁联系>科技联系>资金联系,高铁联系的内向程度>科技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4)在网络相似性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群与不同维度网络间的关联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5)在影响因素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均不同程度受地理空间、经济差异、制度差异、认知差异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作用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选取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潜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比分析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开通高铁前(2009年)和开通高铁后(2020年)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各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一半,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整体可达性提升显著;(2)高铁开通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呈现出“中心扩散型”发展模式;(3)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潜力提升显著,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各城市间联系发展更为密切;(4)高铁开通前后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出高铁可达性以及缩短平均旅行时间对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职能强度模型和修正的空间引力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联系强度及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强度、综合发展质量及城市空间关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断层现象;(2)中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特征、交通可达性与空间集聚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以黄河中下游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城市群政策实施前后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特征及差异.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城市群内部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中游弱下游强”、“以点带面”的发展特点;城市群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各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格局表现出“整体稀疏,局部紧密”的特点;四大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但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群政策实施后四大城市群网络密度增长2.7倍以上;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内部各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青岛是支撑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核心节点城市;结构洞与核心-边缘分析发现,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洛阳、青岛、潍坊等8个城市受到限制最小,竞争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李金峰 《河南科学》2019,37(12):2041-2048
运用熵权法对中原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剖析了物流业发展空间演变特征,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了城市物流联系强度,并进行了城市聚类及物流空间网络结构分析.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物流业整体发展由"中心-外围"向"南北中高,东西部低"空间格局转变,呈现一定的空间邻近性特征,整体空间分布比较分散,集聚态势不显著,城市物流集聚水平差异变动较大.中原城市群城市物流网络呈现明显的功能性层级特征,整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物流联系总量差距较大,空间联系不平衡,由"十"字形向"H"形空间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18.
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技术和资金流动形成的城市联系网络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群整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采用不同来源的数据从多个方面对比分析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特征,对于全面刻画中原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选取传统社会经济数据、高铁客运车次数据和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对比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结果表...  相似文献   

19.
丁志伟  王发曾  殷胜磊 《河南科学》2010,28(10):1348-1352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出中原城市群9城市的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综合成长能力指数的聚类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态势的动向—圈层发展轴、圈层内部的"组团或带+轴线"与城市网络体系,为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引力模型公式测算长三角都市圈16个市在高铁运行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变化情况,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节点上的研究结果发现:(1)高铁网络形成后长三角都市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大幅缩短、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大幅提升,高铁网络对于改善长三角都市圈可达性、加密城市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高铁网络影响下区域核心城市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上海-苏州-无锡核心区、南京、杭州在区域交通和经济中的地位凸显,高铁网络加剧了长三角都市圈内部的极化效应,边缘区存在形成交通和经济双重洼地的风险;(3)交通可达性、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在空间上呈现高度耦合,区域交通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在空间上相重合,同时两者又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沿高铁轴线逐渐向南北两端递减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