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总结胆总管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94年-2002年经治的7例胆总管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漏诊。4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囊肿空肠吻合术,2例行部分切除 肝管空肠吻合术。死亡一例。结论CT及ERCP可明确本病的诊断,对手术有帮助。治疗以囊肿切除 肝管空肠吻合术为最佳手术方式(Todani分型I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予以传统开腹手术以及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计算机表法对将我院2010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参照组(n=34)与实验组(n=34),将实行传统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各项数据差异予以对比.结果:实验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T管拔管时间以及总有效率对比参照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对比分析显示意义(P0.05).结论:将传统开腹手术以及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应用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均存在一定疗效,但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效果更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包虫破入胆道的手术方式,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情况、术前各项检查以及术中情况进行分组,传统的肝包虫内囊摘除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组(68例)为甲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管引流组(55例)为乙组.对两组的术后残腔并发症(胆瘘、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道并发症(胆道梗阻、狭窄、感染、胆漏、出血)、电解质紊乱、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甲组相比,乙组患者的术后残腔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及平均住院日都有所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管引流术可避免传统的置"T"管所引起的并发证,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切除后改良胆道重建术。方法 :分析8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 ,将左、右肝管汇合处纵向切开外翻 ,行Y形空肠臂或间置空肠套入吻合 ,再行肠肠吻合活瓣成形术。结果 :采用本手术方法治疗胆总管囊肿8例 ,手术经过顺利7例 ,并发肺炎1例 ,经药物治愈 ,8例均经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7.8a。全部病例均无胆管炎发生。经B超检查未见肝内胆管扩张、结石、肝硬变及癌肿等并发症。经钡餐检查8例均未见消化性溃疡 ,亦无钡剂返流入胆道。结论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采用本术式 ,只要仔细操作 ,术后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分析腹腔镜与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医院收治的84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偏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疗效显著,预后较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依据、病理分型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 1987~ 2 0 0 3收治的 17例Mi rizzi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7例均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逆行胆囊切除胆道镜检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肝总管瘘口修补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结果 :17例术后均获满意效果 ,其中 8例在术前已有明确诊断 ;15例随访 3个月至 6年 ,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术前胆道B超检查和术中探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根据病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可以尽量避免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7.
报告胆囊切除术以外的腹腔镜手术19种137例次,治疗患125例,均痊愈,包括阑尾切除、胃穿孔修补、胃迷走神经切断、疝修补、胆道探查、肝囊肿开窗、肝部分切除、结肠部分切除等。中转开腹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优点为损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等。对腹腔内多个病灶的治疗更加优越,应逐渐扩大腹腔镜手术种类,但应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分析肠系膜囊肿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对1例结肠脾区系膜囊肿病例进行分析。本组1例进行手术切除,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对于确诊或疑是系膜囊肿者应行手术治疗或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9.
李荣范 《甘肃科技》1999,15(3):23-24
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的术式较多,但常用的方法为MACHADO重建术,我科自1988年开始试用Roux-en-y、胆—肠、胰—肠吻合术和改良MACHADO重建术,对38例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恢复满意,无一例发生胰、胆吻合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新技术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行腹腔镜新技术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胃大部切除2例,胃穿孔修补3例,肝囊肿开窗引流2例,胆总管切开取石3例,乙状结肠切除3例,甲状腺部分切除1例,阑尾切除23例,胆囊联合阑尾切除20例,腹腔探查2例,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均无并发症发生。全组病例随访1月至7年,除1例因恶性淋巴瘤死亡外,均痊愈。结论腹腔镜手术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瘢痕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37例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内科胰胆疾病诊治中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胰胆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37例腹痛、黄疸、发热的患者行ERCP检查,必要时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行外引流及网篮取石。结果:93.7%的腹痛、黄疸病人能明确诊断,高于CT诊断率,86%的病人同时行内镜下治疗,代替了开腹手术。结论:ERCP对胰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效,同时进行EST可实现微创治疗,取代部分传统外科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对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21例不同原因老年ACST,采用经B超或X线透视引导下行PTCD,并结合进一步的手术或其它方法治疗,其中各种胆道结石手术治疗14例,胆道蛔虫取出1例,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2例,胆管金属支架置放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结果:10例有明显休克的老年ACST病人,经PTCD后2。12h内血压恢复正常;1-2周内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12例。全部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PTCD对老年ACST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慢性胆囊疾病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腹腔镜联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若伴有慢性胆囊良性疾患,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后再行腹腔镜阑尾切除.结果:全组患者均于术后3~6d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伴胆囊良性疾病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同时行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及阑尾具有两病联治、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范文  李云山  徐锟 《甘肃科技》2014,(1):129-130
分析了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在临床上的应用适应症。选定24例择期胆总管探查术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其中20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4例系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单纯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常规胆道镜探查取石后,根据术中探查胆管情况,行胆总管一起缝合。用细小圆针、0#慕丝线对胆道切开处作间断一期缝合,Winslow氏孔置引流管。一期缝合24例均无胆漏发生,术后第1天可下床活动,第2天胃肠功能恢复可进食;术后第5~7天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第7天切口拆线出院。住院9~11d,住院费用平均下降10%,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24例患者均无胆管狭窄、梗阻性黄疸发生。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相对于T管引流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相对高、费用省、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外科医师掌握好适应症,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张巍  李洁  石蕾 《科技信息》2012,(26):425-425
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共17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及结果和随访。结果:3例胰腺癌患者在住院或随访期间死于原发病,12例诊断为慢性胰腺炎,2例诊断为胰腺炎合并胰腺囊肿,其中5例经外科脾切除治疗,随访2-3年未再因出血就诊,4例在随访期间再次出血,有1例死亡,其余4例未再出血。结论:对于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胰腺病史和胃镜、超声内镜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合脾肿大及肝功能正常可协助明确诊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以通过脾切除术或同时结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舌下腺囊肿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比较.方法:分别应用2%碘酊注射法、单纯囊肿切除术及"囊肿+舌下腺摘除术"治疗128例舌下腺囊肿患者.结果:2%碘酊注射法治疗34例,单纯囊肿切除术治疗11例,"囊肿+舌下腺摘除术"治疗83例,治愈率分别为64.7%、36.36%、100%.结论:通过三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作者认为对于全身情况良好,无手术禁忌症的舌下腺囊肿患者,均主张采用"囊肿+舌下腺摘除术".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ECBD)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2003年7月~2005年4月,我院为22例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纤维胆道镜探查T管引流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术后难取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术后难取性胆总管结石14例,在术后3个月及以上,采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明确结石,并使用钬激光碎石,使用网囊和注水冲洗清除结石。结果:14例均取石成功,术后无胆道壁损伤及穿孔、出血。结论:使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难取性胆总管结石,具有经济、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难取性胆总管结石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86例检查完善、诊断明确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规则性肝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86例患者根据术前检查确定的结石部位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肝切除术式,术中均使用了胆道镜.本组患者死亡率为0,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15.12%,主要为胆瘘5例(5.81%)、膈下脓肿3例(3.49%)、切口感染5例(5.81%).术后残石8例,残石率为9.30%.术后追踪5年,结石复发15例,复发率为17.44%.结论: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有效减低术后残石率及结石复发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闫晓琨  张学红  陈涛 《甘肃科技》2016,(10):142-143
探讨残余胆囊形成的原因、诊断、预防方法以及腹腔镜治疗残余胆囊的可行性、安全性。回顾对2006年8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9例残余胆囊患者经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9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残余胆囊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均无胆漏、出血、肠瘘等胆道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8~24月,均无腹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残余胆囊是胆囊切除术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二次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残余胆囊成为可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