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生活生产中常用的拧紧螺栓的工具中,高效的螺栓拧紧工具无法做到定力矩拧紧,而具有定力矩功能的螺栓拧紧工具价格昂贵且效率不高,需要设计一款高效可靠的定力矩套筒。首先,建立三维模型,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说明,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提供参考;其次,利用ABAQUS进行显式动力学分析,检查材料是否容易损坏;最后,经过仿真和实验,表明此定力矩套筒具有一定的定力矩拧紧功能,且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合用于低速旋转的场合中。  相似文献   

2.
李文武 《山西科技》2004,(4):84-84,86
文章分析了发动机工作时连杆螺栓所承受的工作载荷和影响拧紧力矩的因素,提出了连杆螺栓的装配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压压气机转子是某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鼓筒的各级盘分别采用电子束焊和长螺栓连接两种方式,最后形成组件。其中1~6号件及各支承环由24根长螺栓采用一定的拧紧力矩连接压紧,各螺栓孔采用组合钻铰的方法进行加工,以获得组件螺栓孔良好的同心度,从而保证转子组件在最终装配后双头螺栓能够转动自如,使拧紧力矩完全作用在盘的压紧上,而非克服螺栓与盘孔的摩擦力上。因此,有必要对转子组件钻铰孔的工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获得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转子组件稳定的装配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可调桨模型试验的数据得出桨叶螺栓的受力情况。分析了影响桨叶螺栓拧紧力矩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调桨桨叶螺栓拧紧力矩的可行的算法;以及船厂拧桨叶螺栓的实际操作。初步分析了可调桨桨叶螺栓拧紧碰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螺栓拧紧力矩是影响复合材料连接强度的因素之一,该文就紧固件拧紧力矩对双剪试验件破坏载荷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同样铺层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不同拧紧力矩情况下的连接破坏载荷。  相似文献   

6.
针对航空发动机装配过程中螺栓预紧力一致性差的问题,建立螺栓连接转子有限元模型,获得螺栓在顺序拧紧和星形拧紧时预紧力的衰减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螺栓预紧力实验研究,分析了拧紧顺序及拧紧速度对螺栓预紧力的影响,并揭示了预紧力随时间的衰减机理.结果表明:拧紧相邻螺栓会使预紧力大幅衰减;提高拧紧速度会使螺栓获得较大预紧力,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稳定;螺栓拧紧后预紧力会在短时间内大幅衰减,衰减规律与扭矩幅值息息相关.因此,在发动机装配中,严格控制螺栓拧紧工艺的同时,预紧力短时间内的衰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高温环境下螺栓连接力学性能,避免热膨胀不匹配所导致的预紧力松弛,研究了高温合金螺栓连接的热适配技术.首先,推导了热适配螺栓的外形参数,指出高温合金热适配螺栓与复合材料的接触面应满足旋转对称的指数轮廓.然后,考虑到螺栓拧紧力矩试验通常在常温下进行,通过比较常、高温条件下的强度性能,推导出高温条件下螺栓预紧力矩的合理取值.最后,开展了普通螺栓与高温合金热适配螺栓典型连接单元的静力试验和振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热适配连接单元在高温下未发生预紧力矩松弛,而普通螺栓预紧力矩则明显下降,从而验证了所提热适配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其他行业常用螺栓拧紧方法及航空发动机及其衍生产品装配过程螺栓拧紧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意在找出最为合理的拧紧方法,为今后装配过程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钢绞线张拉应力实用控制方法,即采用扭力扳手拧紧螺栓,实现对钢绞线张拉和应力水平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张拉应力值可通过螺栓的拧紧力矩计算公式确定,扭矩系数取值通过试验确定.对完成张拉端锚固后的钢绞线张拉力值进行48 h连续监测,研究施工阶段钢绞线的张拉应力损失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ADF1高强度螺栓钢为基础,对材料的性能、螺栓的关键制造工艺、螺栓的力学性能及拧紧特性进行了研究,开发出各种性能均满足使用要求的14.9级发动机缸盖螺栓,其抗拉强度为1.45~1.49GPa,疲劳强度比42CrMo钢制造的相同尺寸的12.9级螺栓提高47.7%,耐环境腐蚀和延迟断裂性能亦优于12.9级螺栓.研制的14.9级螺栓通过了发动机可靠性台架试验及小批量装机后的道路试验,表明其作为发动机关键螺栓在汽车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1450精轧机组主传动系统扭振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50六机架精轧机组主传动系统扭振进行了现场测试,得出扭振频率及动力放大系数。在理论计算和对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扭振产生的措施,对控制1450精轧机组主传动系统振动,关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发动机、电动机和行星齿轮系等子系统组成的混联式混合动力驱传动系统,考虑动力控制策略以及典型运行工况,建立了混合动力驱传动系统扭转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停车充电工作模式下系统的固有特性和瞬态响应.研究发现,3个模式下系统的重根频率相同且只与行星齿轮系统的转动惯量和啮合刚度等参数有关,纯电动和停车充电模式下系统的非重根频率和振型均相近;整车加速度瞬态响应与激励源干扰力矩的频率成分相同,在启动电机工作阶段和停机阶段低转速运行时,转矩波动引起的整车纵向振动较大.模式切换造成激励源转矩突变,行星齿轮系统的角加速度波动幅值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3.
高速往复式内燃机平衡轴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往复式内燃机由于其结构特点在高速运转时存在不平衡往复惯性力及力矩 ,引起发动机产生较大振动及噪声 用平衡轴平衡高速往复式内燃机不平衡往复惯性力及力矩可显著降低发动机振动及噪声 本文分析了低质量平衡轴的设计原则及结构参数和安装对平衡轴系统误差的影响 通过计算 ,着重讨论了在平衡同样的往复惯性力前提下 ,扇形平衡轴的主要结构参数旋转半径、宽度和夹角对平衡轴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活塞发动机止动轮毂传动系统振动机理,在分析发动机止动轮毂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能量法与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止动轮毂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止动轮毂三爪曲面接触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额定工况下轴向力响应结果,相互验证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减轻止动轮毂系统振动冲击,研究了不同扭矩和轴向预紧力工况对止动轮毂系统轴向冲击力与位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工况参数下的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明显;随着扭矩由350 N·m增大到500 N·m,系统轴向冲击力增大,轴向位移增大近一倍;随着轴向预紧力由6 000 N逐步增大到8 000 N,系统轴向冲击力峰值逐渐增大,稳定后均值变化较小,轴向位移则随之减小。在额定扭矩工况下,取适当小的轴向预紧力,有利于减小止动轮毂系统所受的轴向冲击力,改善系统振动冲击。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内燃机缸盖系统的传递特性,提出了利用缸盖表面振动信号识别气缸压力的倒谱分析方法.通过倒谱开窗并进行平滑处理,使测量的振动信号和计算的传递函数更具鲁棒性,可以消除传感器测点位置和内燃机运行工况等敏感因素的影响.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新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车振动试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1/3倍频带分别评价方法和总加权值方法对三轮运输车的行驶平顺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轮运输车行驶平顺性很不理想,分析发动机激励和路面激励对整车振动的影响.根据三轮农用运输车的结构特点,提出悬浮式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方案,系统介绍了该悬置系统的结构特点,并对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出发 ,运用动态测试及理论分析手段 ,结合具体机构 ,直接建立机架振动和机构振动力、振动力矩以及驱动力矩等动态性能参数之间的联系是该项研究的独到之处 .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函数的线性组合 ,对多目标函数进行了综合优化 ,使机构获得了较好的实际平衡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离散时间滑模控制器的自动变速器滑差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离散时间系统滑动模态变结构控制器,对闭锁离合器进行滑差控制以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消除发动机扭矩波动造成的传动系统冲击.采用零相位数字滤波器,以抑制滑模控制系统中的抖振.建立传动系统仿真模型对滑模控制器进行验证,并与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进行比较;通过硬件在环仿真测试车辆在十五循环工况(ECE)下有无滑差控制时的燃油消耗量.结果表明,滑差控制有效吸收传动系冲击,液力变矩器在滑差控制下的传递效率高于纯液力传动,可降低整车燃油消耗;基于滤波的滑模控制器,控制律平滑变化,具有更好的响应速度和跟踪指令信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掉角故障,提出了一种采用方形平板试件弯扭复合共振开展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试件非线性振动特性及振动疲劳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叶片模拟试件存在十分复杂的“软硬化并存”非线性特征,对试件开展振动疲劳试验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非线性原因振幅具有明显的突跳现象,须使激振频率稍小于曲线峰值频率以保持振动状态的稳定;为了更精准地确定试件裂纹出现节点,在进行疲劳试验时针对试件制定裂纹判定标准;利用制定的裂纹判定标准可成功确定疲劳强度,验证了裂纹判定标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用非接触式扭振仪测量柴油机扭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测量方法。本文介绍了在扭振实测中所选用的记录与分析仪器及应注意的事项;对扭振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采用从合成振幅中扣除滚振部分的分析方法,对于获得正确的扭振结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