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反畏禁忌,在中兽医古籍文献中早有记载。公元1608年出版的《元亨疗马集》中,“陈反畏忌,禁药须知”就有六陈、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忌的记载。据高晓山等考证:谬希雍的《炮灸大法》(公元1622年出版)的十八反歌诀,比《元亨疗马集》还要晚14年。二者字句可以说完全一样。清代的《牛医金鉴》中指出:“诸药相  相似文献   

2.
十九畏是中药的传统配伍禁忌,但古今兽医验方中有又十九畏配伍方,作者在临床上进行了验证。选用六种十九畏配伍(官桂配赤石脂、芒硝配三棱、巴豆配丑牛、丁香配郁金、硫黄配芒硝、狼毒配密陀僧)共治疗家畜常见病139例。结果:显效114例,好转8例,无效12例,死亡5例。其中官桂配赤石脂应用最多,巴豆配丑牛次之,芒硝配三棱者最少。官桂配赤石脂止泻效果更佳,巴豆配丑牛和芒硝配三棱治疗粪结疗效满意。表明十九畏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只要辨证准确,配伍比例适当,十九畏配伍有效方的适应症有风寒感冒、脾虚不磨、胀气、寒结、寒泻、虚泻、滑精、闪伤、风湿、疥癣等病证。  相似文献   

3.
中药十九畏,不如十八反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随着对药性理论的深入探讨,中药十九畏实验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中药十九畏据高晓山等考证:最早记载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刊于公元1622年,从明初的一些方书、本草中均不见十九畏歌诀。川乌和官桂始见于南宋的《本事方》、《局方》看来十九畏最早也不会早于南宋。可以断定:十九畏的形成不会早于公元12世纪。是一组  相似文献   

4.
中医是通过“四诊”“八纲”等法则,运用辩证论治的方法及中药配伍等各个环节来处理疾病,而最关键环节─—配方至关重要,如配错药品,不但影响疗效,而且还危及病人健康,笔者探讨处理疾病的重要环节─—配方中注意的几点,以供参考。一、注意“十八反”与“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配伍中禁忌的,作为中医药人员应牢记勿误,在此不予赘述。但“十九畏”与中药配伍中的七情之一“相贯”是否一回事?这是要弄清楚的。“十九畏”属禁忌范畴,而“相畏则是处方配伍之一,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目前有些杂志刊物报导:某些疾病可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十九畏"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提出下一步开展"十九畏"研究的建议。回顾了"相畏"的含义衍变、"十九畏"歌诀的出现、目前《中国药典》对"十九畏"的相关规定。从文献记载、临床报道、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十九畏"的宜忌争论。分析整理文献,总结"十九畏"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可以看出,临床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文献的角度,进行回顾性总结,从中挖掘整理"十九畏"反药组合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配伍应用规律。关于"十九畏"的实验研究主要从化学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几方面开展。总结了关于"十九畏"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十九畏"今后研究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十九畏"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提出下一步开展"十九畏"研究的建议。回顾了"相畏"的含义衍变、"十九畏"歌诀的出现、目前《中国药典》对"十九畏"的相关规定。从文献记载、临床报道、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十九畏"的宜忌争论。分析整理文献,总结"十九畏"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可以看出,临床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文献的角度,进行回顾性总结,从中挖掘整理"十九畏"反药组合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配伍应用规律。关于"十九畏"的实验研究主要从化学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几方面开展。总结了关于"十九畏"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十九畏"今后研究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十八反"、"十九畏"作为中医药领域传统的配伍禁忌,一直沿用至今,但由于临床不乏反药同用治疗某些疾病突显奇效的病案,其是否确属绝对配伍禁忌,是众多学者及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是卫生部为解决中药材品种混乱问题,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颁布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定标准.据统计,其1~20册共收载成方制剂4052个品种,其中含反药配伍的成方制剂65个,包括含"十八反"药对的品种43个,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25个,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3个.经分析可知,该标准含反药药对的成方中以乌头类与半夏、官桂与赤石脂配伍使用为多;其临床应用特点,含"十八反"药对的成方主要用于风湿痹病、跌打损伤,剂型以丸剂、膏药、橡胶膏剂为主,口服与外用比例相当;含"十九畏"药对的成方主要用于月经不调,以丸剂口服为主.在处方药味数方面,含反药药对的成方以16~30味的处方较多.  相似文献   

8.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   

9.
薛道衡的诗歌流传不多,但通过与《广韵》相对照,考其韵部分合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切韵》时代的薛诗多数已经反映出了《广韵》的用韵规律,如:尤侯同用、支之脂同用、歌戈同用、寒桓同用、唐阳同用、灰咍同用、先仙同用、真谆同用等。还有一些诗韵与《广韵》同用独用规律有不同之处,如薛诗中尤月同用、青与清庚同用、支齐职同用、豪叶同用、东职同用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青与清庚同用,反映了当时韵的特点,体现了《广韵》系统之前诗人们用韵的一些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兽医的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早在唐,李石等著《司牧安骥集》中就有“夫马医者,须知病源,察其根本,按审筋脉”、“血脉内连于心脏,心家有病脉不停”,“口内如花脉带洪”等记载。这些记述虽极为简略,但仍可看出当时在诊察马病时就已开始施用脉诊了。到公元一六○八年在喻氏昆仲所著《元亨疗马集》一书中,总结了自唐以来的诊疗经验,对马的切脉部位,脉诊与脏腑的关系等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迄今也还为一些中兽医所沿用,但是,无庸讳言,由于中兽医脉诊在实施上的困难和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它没有或者很少有发挥其作为中兽医的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的作用。更有甚者,在临诊中则根本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方面有“五言之冕冠”之称,这已为历来诗论家所公论,而它的思想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古诗十九首》思想价值最突出的成就是诗人在我国文人五言诗中第一次把“人生”这个严肃的主  相似文献   

12.
欢迎订阅     
《福建畜牧兽医》杂志《福建畜牧兽医》杂志是由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院联合主办 ,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畜牧兽医优秀科技期刊、全国畜牧兽医专业核心刊物(ISSN1 0 0 3 43 3 1、CN3 5 1 1 0 3 /S)。本刊为读者提供畜牧兽医最新信息动态、科技成果、诊疗经验、致富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选材新颖实用 ,设有调查研究、专论综述、临床资料、生产经验、水产科技、中兽医、肉品检验、科普园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国内外科技信息、商业广告等栏目 ,具有很…  相似文献   

13.
笔者承《内经》之法,遵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用承气汤类方治疗中兽医内科病情危重兼有“腑实”的病畜,收效甚捷,本方介绍了数例并对下法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吴福熙先生《古代汉语》115页认为《史记》中的“境壤界”“是把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联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的联合式的词,并举了一例: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  相似文献   

16.
秦汉以前的诗歌,以直抒胸臆者居多。随着诗歌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的发展,诗歌的表现手法愈来愈丰富,标志着汉代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便以其崭新、优美的艺术风姿卓然高标于当时的诗坛之上。对于其卓越的艺术性,不少文论家都有高度的赞美之辞。刘勰《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誉之为“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谢榛《四溟诗话》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  相似文献   

17.
顷读某刊所载《阴幼遇的<韵府群玉>》一文,一开头即引《辞源》“阴韵”条记云:“宋淳祜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为平水韵,也称阴韵”。其实,《辞源》的这种说法大有值得商榷之处,并不足为据。即以“平水韵”的“平水”作何解来说,从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到现代语言学权威王力先生,都未真正解决,事实并不是如通常所说,因刘渊为“平水人”故称为“平水韵”的。  相似文献   

18.
一、究竟省了什么 《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赵策)一文,开头一段是这样几句话: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僖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这段话没有文字障碍,要解决的是省略问题。“畏秦”前的主语省略,是承前主语“魏安僖王”而省,还是承前兼语“晋鄙”而省呢?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承传了《诗经》中《蒹葭》、《汉广》等篇的“间阻思慕”模式,但又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间阻物”有所拓展,抒情方式有所突破,表达方式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兽医认为“六淫”或“疫疠”之邪从皮毛、肌肤或从口鼻而入,均自外受之邪称为外感;当外邪侵犯畜体皮毛、经络、肌肉等部位而使机体表现出一组典型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白脉浮”等症状称为表证。前者为病因,后者为病症。外感表证的概念外感属祖国兽医学病因学说分类之一。中兽医认为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而外感疾病不外是“六淫”或“疫疠”之邪所引起,故《内经》说:“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湿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