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天津市2013—2018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分析了天津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2013年实施"大气十条"以来,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效果显著,6项主要污染物中,除O_3外,PM_(2.5)、PM_(10)、SO_2、NO_2、CO_5项污染物浓度均明显下降。与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水平相比,天津市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略好,但与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降水、风速、湿度和温度等气象要素对于天津市空气质量影响显著,风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与O_3正相关,与其他污染物负相关;气压与SO_2、NO_2、CO正相关,与O_3负相关性,与颗粒物无明显相关性;相对湿度与PM_(2.5)和CO正相关,与SO_2、NO_2负相关,与PM_(10)、O_3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观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广汉机场2013年5月28日的大风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于地面冷锋过境引起的锋后大风,冷锋天气系统深厚且强大,南下过程时有所加强,低空急流的存在也对地面大风有影响,分析3小时变压场、温度平流场、垂直速度场对预报大风天气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庆主城区人工增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2004—2008年1-3月和11-12月的降水资料和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24 h降水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以及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冬半年,主城区降水对空气中污染物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对PM10和SO2净化作用要强于NOx;当24 h降雨量大于或等于6mm时,空气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当日空气质量基本达标;统计分析人工增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按不同增雨效率计算,在冬半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后,平均可以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3.4~6.2 d.  相似文献   

4.
康邵钧 《河南科学》2018,(3):404-407
利用商丘市环境监测站2015—2016年逐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空气质量总体状况、首要污染物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商丘市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丘近两年占主导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出现频率为56%,空气质量优和良总体比率占51.6%,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总体比率为6.7%,连续3 d以上的重污染天气出现在11月到次年2月,AQI指数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空气质量等级愈大,气象要素值愈小,降水频率愈高,空气质量愈好,降水量、降水日数、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变化对空气质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2007年汉中市城区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分析了汉中市城区空气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期的地面、高空气象要素与空气污染物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汉中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77%,主要污染物为PM10;污染物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远远高于夏季;(2)冬季空气质最主要受地面气象要素影响;夏季既受地面要素影响又受高空要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空气污染日渐严重,并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天气因素对空气质量有显著影响,准确利用气象资料对空气质量进行预报至关重要。该文结合具体空气质量预报个例,探讨如何利用气象资料中常见的高空分析图、单点时空剖面图和气象物理量数据对污染物浓度及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开展空气质量预报。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对2005年8月3日冷锋过境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表明,这次过程主要是由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使水汽输送强大,不稳定能量积累和释放而产生.  相似文献   

8.
CO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通过对天津市五大功能交通干线道路空气质量的监测,简述了机动车排气污染中CO对道路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分析了CO浓度与车型、车流量、采暖期与非采暖期、中心城区流动源排放总量的关系。结合天津市的地方特点提出控制机动车尾气中污染物CO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18日保定市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大风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偏北路径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地面冷高压以及冷锋;贝加尔湖冷高压分裂南下,河北地区气压梯度大,变压强;负涡度平流产生较强下沉运动,有利于槽后较高动量的冷空气向下传送;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使整层垂直运动加强,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形成加速了大气的上下交换,"漏斗"状北风强风速带向地面伸展,激发了地面大风的出现;锋区明显,冷平流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形成地面大风。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传输模式(CMAQ)系统对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2008年秋季的气象场、O3和PM10的污染状况进行模拟, 研究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珠三角受冷空气过程影响, 污染特征具有周期性, 冷空气过境期间空气质量良好, 冷空气过境前期和回暖期污染严重。1) 过境前期如处于冷锋前部型天气控制下, 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较低, 早晨累积前日夜间生成的PM10, 造成珠三角北部和中部污染; O3日间和PM10夜间污染区域分布在偏北风的下风向, 造成珠三角南部污染。2) 过境前期如处于高压底部型天气控制下, 将形成逆温层, 垂直输送较差, O3和PM10沿着东北风向水平传输, 造成珠三角西南部污染。3) 回暖期通常处于变性高压脊型天气控制下, 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 受静小风影响, 水平输送较差, 导致O3和PM10的污染分布在珠三角西部、西北部和中部源排放区, 造成持续性局地污染。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V3.2,结合LAPS数据融合系统同化多源观测资料,较好地模拟出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降水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暖区及冷锋降水阶段的云微物理特征差异。研究表明:暖区降水阶段水物质中雪和雨水的含量明显高于冷锋阶段;水汽大量凝结为云水,进而被雪收集,是雪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霰融化为雨水和雨水蒸发为水汽的正负反馈双重作用下,导致暖区阶段雨水含量明显高于冷锋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西省6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逐时监测资料,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20年春季江西省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20年春季空气质量较2019年同期均明显改善,其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普遍呈现出前期南高北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高值区向北部转移的趋势;空气质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等社会经济因素显著相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与O3相关系数为0.700,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NO2相关系数为0.691;空气质量还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相关,其中平均气温与CO、PM2.5、PM1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06和-0.543,平均风速与O3相关系数为0.540,平均相对湿度与SO2相关系数为0.503。2020年春季江西省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与停工停产等减排措施有关,还受气温、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14—2015年重庆市人工增雨作业天气过程(包括地面和飞机作业)进行统计,选取其中作业效果较好的21个个例,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低槽降水过程对应地面影响系统的不同,将降水天气过程分为有冷锋和无冷锋两种类型.低槽冷锋型过程使降雨产生的区域范围较大,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都出现降水;低槽无冷锋型过程使降水产生的区域范围较小,重庆的中西部和长江沿线以北的东北部地区出现降水.重庆市低槽云系的增雨潜力区位于500hPa高空低槽前,700hPa和850hPa切变线之间且温度露点差(t-td)≤2℃的区域,有冷锋影响的天气过程增雨潜力区位于地面冷锋后部.低槽云系降雨天气过程增雨作业的时机可以选择在850hPa切变线开始影响重庆市,且700hPa切变线仍位于四川中东部的时候.冬季的低槽冷锋型降雨过程是最适宜进行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增雨潜力区位于高空3km附近,中西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增雨潜力比东北部地区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14—2015年重庆市人工增雨作业天气过程(包括地面和飞机作业)进行统计,选取其中作业效果较好的21个个例,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低槽降水过程对应地面影响系统的不同,将降水天气过程分为有冷锋和无冷锋两种类型.低槽冷锋型过程使降雨产生的区域范围较大,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都出现降水;低槽无冷锋型过程使降水产生的区域范围较小,重庆的中西部和长江沿线以北的东北部地区出现降水.重庆市低槽云系的增雨潜力区位于500hPa高空低槽前,700hPa和850hPa切变线之间且温度露点差(t-td)≤2℃的区域,有冷锋影响的天气过程增雨潜力区位于地面冷锋后部.低槽云系降雨天气过程增雨作业的时机可以选择在850hPa切变线开始影响重庆市,且700hPa切变线仍位于四川中东部的时候.冬季的低槽冷锋型降雨过程是最适宜进行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增雨潜力区位于高空3km附近,中西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增雨潜力比东北部地区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福州2008~2012年降水等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分析福州24h降水量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以及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确定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潜力日、适合人工增雨改善福州市空气质量作业的天气系统类型;提出在外来大气污染物通道沿线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强增对外来污染物的防护雨带。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空气质量问题,利用重庆市2013-12到2017-12的空气质量资料,提出采用Ridit分析法与描述性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年来,重庆市的空气质量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其中,从月份变化的角度来看,空气质量以12个月为一个周期发生变化且有逐渐变好的趋势;从季节变化的角度来看,重庆市的空气质量存在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夏季的空气质量是全年中最好的,其次是秋季与春季,冬季的空气质量最差;从年度变化的角度来看,空气质量有逐年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3月9日至11日忻州市大范围的强降温和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横槽转竖并东移后,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是产生强降温天气的必要条件;高空横槽、地面冷锋和蒙古冷高压是寒潮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色关联的洛阳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洛阳市2006年至2009年的市区空气质量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质量呈现煤烟型和尘污染的复合特征;烟尘排放总量、城市机动车辆总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是影响洛阳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改善城市燃料结构、控制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和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依据福建省2015-2017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2017年森林覆盖率,利用经典邓氏灰色关联分析、协方差分析方法,得出森林覆盖对改善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PM_(10)、O_3、CO的抑制作用较大。利用协方差分析,剔除协变量干扰,结论表明森林覆盖对各污染因子存在显著影响,因此认为营造良好森林环境对改善我国空气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2006-2008年珠江三角洲11个地面气象站逐日14:00风场资料与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11个监测子站的区域空气质量指数(RAQI)数据,分析研究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无论干湿季,北部、东部空气质量比南部、西部好,中部是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区域污染输送对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区域平均风速大于2.6 m/s时不会出现区域性空气污染,区域平均风速大于3.2 m/s时空气非常清洁;区域平均风速小于1.8 m/s时区域空气污染严重;风速介于1.8~2.6 m/s时空气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