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2.
未来命运 根据统计资料,近几十年来,夏季北极浮冰面积呈现波浪式逐年减小趋势。而在最近十年(2004~2013)中,北极浮冰面积达到最小值,这十年浮冰面积平均值约为850万平方千米,与历史上北极浮冰面积最大的1984年相比,仅为77%。其中,2011年为历史最低值,与历史最高值比,仅为72%。科学家认为,北极浮冰面积的波浪式减少应该与北极气温变化有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逐年波浪式地升高,这与北极地区浮冰面积逐年波浪式地减少正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参加挪威 组织的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 岛四国组成的北极浮冰考察,首 次在北极地区展开了五星红旗。 1993年 香港记者李乐诗乘加拿大飞机到达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女性,井在北极点上首次展开五星红旗。 1993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派沈爱民、位梦华和李乐诗3人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入北极地区考察。 1993年 高登义应挪威邀请赴北极进行地球三极地区在全球环境变化中作用的研究。 1994年 国家测绘局周良赴北极进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技…  相似文献   

4.
茫茫北极路     
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最后一年,中国人把自己的目光终于转向天之尽头的北极冰雪世界,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事情。此刻,当我在挥汗如雨的盛夏握笔写这篇短文时,我国的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载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的科学家们,穿过了连结亚洲和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海峡,向着浮冰飘泊的北极圈挺进。  相似文献   

5.
1997年,美国作家马克·杰肯斯参加了征服北极之巅的探险活动,下面是他的记述。探险队由五个人组成:英格玛·奥逊,瑞典旅行家兼导游;拉斯·奥根伊,瑞典评估师:彼德·郝尔佐格,奥地利滑雪教练;黑吉·巴德斯,挪威旅行家;最后还有我——一美国作家。我们的目标是北极圈内的最高峰贡比约恩峰,它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岛格陵兰岛上。这座海拔3700米的山峰曾三次被英国和丹麦的探险队征服,但还不曾有瑞典人、挪威人、奥地利人或美国人登上去。英格玛是我们的召集人,是他首先将一份1935年的探险资料寄给了我。我们准备了食物、…  相似文献   

6.
正奥斯陆比格多纳斯半岛上,挪威功勋卓著的探险木帆船弗拉姆号静静停泊在弗拉姆博物馆里。20世纪初挪威最具传奇色彩的探险家阿蒙森驾驶着它,从北极调头南下,于1911年12月14日抵达南极点,在与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斯科特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首位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南森、斯维尔  相似文献   

7.
由于北极浮冰迅速减少,北极熊在浮冰上抓捕海豹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北极熊为了生存繁衍,不得不改变猎食习性,靠捕鱼果腹。  相似文献   

8.
北极熊生活在有大片浮冰的北极南部边缘地带。这里紧靠着海洋,有一块块断裂开来的浮冰和来这里繁衍的海豹。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生,尤其是捕食环斑海豹。它们常趴在浮冰上的冰窟窿旁等待,当海豹来通气或爬上冰面休息时,就蹑手蹑脚地扑过去…… 为了觅食,北极熊不惜长途跋涉,路程长达70千米。当冬天海水结冰,浮冰面积扩大时,它们会向南迁徙,直到夏天再回到北边。初冬时节,雌熊便不再四处游荡,它会在雪地上挖一个洞,在洞里产下2-3只熊仔。 熊妈妈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靠着丰 富的营养,熊仔会迅速长大。在三四月 份,它们…  相似文献   

9.
苏联科学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9月,当菲力浦·乔治维奇·斯特诺斯站在苏联电子工业首脑面前,谈到微电子技术不仅是研究工作的先导领域,而且将很快成为武器发展的关键时,苏联“电子24—71”工程便在某种意义上开始了。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显示出在太空研究方面的领先威慑迹象。而在之前五年,苏联已在一个北极小岛上空爆炸氢弹成功,从而  相似文献   

10.
稀世霸王花     
毓棠 《大自然探索》2001,(10):13-14
生长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热带雨林中的巨魔芋,以它开出的巨大花序而闻名于世。它的花序像天南星科其他植物的一样,属于佛焰花序,即花序中央有一个花序轴,轴的基部生有许多单性的小花,外面包有一片巨大的总苞——佛焰苞。巨魔芋的花序轴可高达27米,佛焰苞的直径可达1.5米,如此巨大的花序,堪称世界之最。 第一位发现巨魔芋并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奥·都阿多·贝卡里。1878年他到苏门答腊的热带丛林中探险并采集植物标本。当时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花序,并观察到这个花序生长在一个扁圆形的大球茎上,球茎表面很粗糙…  相似文献   

11.
Sang.  A 刘军 《世界科学》1991,13(12):10-11,33
直到最近,数学家才能检验证明的正确性,可一旦求助于计算机解决一些长期遗留的问题,就只有计算机能检验答案。 1976年,依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数学家肯·埃普(Kenneth Appel)和沃·哈肯(Wolfgang Haken)解决了四色问题。四色问题是1852年由伦敦大学的学生佛·欣斯里(Francis Guthrie)提出的,他当时观察到:如果近邻区域着以不同颜色,那么用四种颜色  相似文献   

12.
《杰弗瑞·英加姆·泰勒的生平与成就》一书的作者为乔治·班切尔(GeopBatchelor),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书作者系泰勒1945-48年间的研究生,后来成为泰勒在剑桥大学的同事,他也是泰勒论文集的编纂者。班切尔希望,本传记能使人们全面了解泰勒这位科学英才的生活、思想、研究特点,以及他对实验研究的真知灼见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传记指出:流体力学能发展到今天这样高的水平,应归功于该领域的“三杰”:杰弗瑞·英加姆·泰勒((;erxlzleIilzra’llTaylor和他的两位同行:冯·卡门(】卜o主犯vonlcalt’lart和路德维希·…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李文清译巴丁是第一位在同一领域(凝聚态物理学)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当他第二次被授予诺日尔物理学奖时,L·卡达诺夫(Kadanoff)打电话祝贺他:“继续努力,再得一次,你就成为冠军了广1956年,巴丁与W·布拉顿(B...  相似文献   

14.
197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斐列普·W·安德逊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安德逊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H·范·符莱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纳维尔·莫特爵士分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这项奖金的。安德逊在1949年进贝尔实验室,现任新泽西州墨莱山物理研究室特邀主任。在下列谈话中,他谈到了为荣获诺贝尔奖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基础科学——还有科学家——在电讯工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最后30几年将作为人类首次离开地球去探索太空的历史性时刻而被人牢记。一位探索太阳系的关键人物,我们太空旅行的引路人──卡尔·萨根(CarlSagan),在同骨髓疾病进行了2年的搏斗之后,于1996年12月20日去世。萨根受过人文学科、物理学、天文学和遗传学等专业的教育,在创始人杰拉尔德·奎帕(GerardKuiPer)的指引下,他开始投身于太空生物学和行星科学的崭新研究领域。至今,他发表的出版物已超过600多种,涵盖的领域相当广泛。萨根将他的科学热情全部倾注在了对地外生命的探索之中,他的绝大多数工作均与此有关,他还常常…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十年对理论物理学家来说是美好的,这很大程度是因为肯尼思·格迪斯·威尔孙(Kenneth GeddesWilson)的贡献,他激励了一个硕果累累的的时代.就在这十年中,凝聚态物质、基本粒子、甚至宇宙学的理论家之间彼此渗透、相得益彰.重整化群和标度的概念在相变理论中获得了首批重要成果,它们在相变理论中,如同在预言了诸如质子衰变一类反常  相似文献   

17.
据最近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刊报道,1999年8月至10月,以э·р·穆尔达舍夫教授为首的一批俄罗斯科学家在西藏进行考察,考察结果是他们确信西藏存在着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群,并认为西藏金字塔群与埃及金字塔、墨西哥金字塔以及复活节岛、索尔兹伯里史前巨石和大洪水前的北极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数学规律。据称,科者小组在西藏发现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种古迹,它们明显沿光线方向定向排列和分布在海拔6714米高的主峰──圣山冈仁波齐峰周围。根据穆尔达舍夫教授等粗略估算,这些金字塔从底座到顶部的高度分别在100米至1800米不等,而著名…  相似文献   

18.
洋中脊探奇     
黄金梦破灭之后有一位化学家,为了从海水中淘出黄金来,苦苦地追求了10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他企图从海水中淘金的美梦虽未实现,但却意外地发现了海底的洋中脊。洋中脊的被发现,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研究海洋地质学的人们在谈论这个伟大发现时,不能不提及那位曾做过黄金美梦的德国化学家佛里茨·哈勃。  相似文献   

19.
鲸类和海豚能用回声定位找到自己的路径,这是在昏暗浑浊的水层中生活迟早用得着的一种技巧.然而经常在北极和南极的大片浮冰下黑沉沉的海水中遨游的海豹,却不具备回声定位的本领.这就相应提出一个问题:当海豹们需要浮出水面呼吸时,它们是如何在浮冰层中找到冰洞的? 罗伯特·埃尔斯勒,地处费尔班克斯市的阿拉斯加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的生物学家,在费尔班克斯市外的一个封冻的水塘中测试了海豹发现透气洞口的种种技能.埃尔斯勒在冰层中凿了几个洞,并把实验海豹放入其中一个洞中.那只海豹很快就游开去并定期地从另一个洞中探出头来呼吸.当埃尔  相似文献   

20.
鉴于两极冰川的迅速减少,多数科学家相信,北极很可能会在50年内消失,而不是过去估计的100年。北极动物大多会在冰原消失前消失,尤其是北极熊。近半个世纪以来它们的数量已经锐减了30%。而且不断有人亲眼看到它们因浮冰的减少而溺亡。可能是惺惺相惜的缘故,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关注它们。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北极熊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