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企业对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吸收受到企业本身学习能力、学习机制、研发活动以及企业所在区域的文化水平、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分成三类指标,建立了估计企业吸收能力的经验模型,并以我国各省省会的相关数据检验了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情况,结果显示出与实际经济指标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2.
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在企业内外能否完整、及时、准确地得到传递、变换、吸收和运用,实现知识学习和知识共享,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决定性作用。研究了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地企业知识溢出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知识溢出 ,本文分析了知识溢出效应 ,讨论了知识创新与模仿的旋进机制 ,指出要利用知识溢出效应 ,推动技术进步。最后总结了知识溢出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渠道有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和联系效应。要提高其技术溢出效应,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竞争机制,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RD集聚;深化产业联系。  相似文献   

5.
知识溢出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局部性、累积性、不可逆性和互补性为知识溢出创造了条件,溢出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内在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特征。知识溢出受技术差距、认知距离、吸收能力、地理距离和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的影响。从知识溢出的途径看,有基于劳动力的劳动力流动与人际交流效应、基于投资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基于产品的模仿效应和逆向工程、基于主体间联系的联系效应。获取溢出的知识的关键是自身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
吴兰辉  杨敏 《科技资讯》2006,(23):130-130
本文府论了体育商品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基本内涵、并深入研究影响体育商品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因素及他们是如何影响体育商品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并给出增强体育商品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殷瑜 《科技与经济》2011,24(5):75-79
R&D全球化是跨国公司适应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而做出的一种战略反应。跨国公司R&D全球化出现并在世纪之交获得迅猛发展,其背后的国际经济背景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创新点在于指出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确认识其影响的两面性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优化我国R&D投资的基础环境和政策环境,以推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活动的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在技术发达的国家设立子公司(研发机构)获取当地的技术知识,并通过跨国子公司向母公司进行知识转移。知识反哺对跨国公司技术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知识反哺的影响因素,知识反哺对跨国公司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分工和区域融合,经济的区域化、集群化等地域特征日趋明显。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的一种方式,代表知识的再造。其对于知识在区域间的扩散.促进区域知识生产。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差别非常大.而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其地理位势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知识是区域创新的源头,知识溢出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空间知识溢出,来研究中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息息相关,知识吸收能力所带动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创新等核心因素相互作用,将企业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形成一种知识吸收和知识溢出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合理解读美国联邦政府2018财年研发预算的政策意涵,必须把特朗普政府重新定义研发预算计算标准纳入考察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新旧预算计算体系变化体现、研发预算的部门分布变化及投入结构变化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该研发预算,并从国防科技至上、私人资本进入开发研究领域及重视美国减少环境领域研发投入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三个方面总结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