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翻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扩展了翻译服务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翻译伦理问题。文章在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模式潜在道德风险及用户协议风险的基础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伦理存在用户隐私保护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对译者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提出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伦理建设的建议,包括专业协会学会应发挥引领作用,翻译技术研发公司应严格遵照法律规定来制定用户协议、使用用户数据、研发算法、提供技术等,立法机构应加强科技伦理立法以保障数据隐私安全,用户方应主动披露对机器翻译的使用情况,翻译教育机构应加强人工智能翻译伦理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受困于制度模糊、技术歧视、资源不均衡和素养滞后等严峻现实问题。数据伦理风险作为问题内核在结构上成为制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瓶颈,其表现为技术偏见、社会分化和制度缺位等,从不同维度限制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安全性和高质量发展。国际社会为应对数据伦理风险在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数据伦理治理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国应健全教育数据制度体制机制,明确教育数据管理规范;加强数据安全技术支撑,防范数据应用风险;提高数据伦理意识水平,确保教育数据使用合规;推进数据共享和协同创新,优化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从而进一步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李敏 《科技信息》2011,(23):259-259,284
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存在着道德缺失的现象,对高校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渗透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旅游政策与法规》这一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渗透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高职德育引入企业伦理文化的“三段式”教育模式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文 《科技信息》2009,(13):208-208,227
高职院校融入优秀企业伦理文化,汲取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举措。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应结合高职学院特色,把企业伦理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同步结合、融合渗透进行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业伦理危机的出现,除外部因素以外,内因是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既加剧了诚信危机,又妨碍大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同时危及商业信用,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并提升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商业伦理实践应用能力,要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健全对学生伦理道德的评价机制,应强化商业伦理法制建设,营造重视商业伦理教育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工程教育研究的内容,结合地方型高校的特点,从工程教育中专业与伦理责任教育的培养思想出发,对工程类大学生教育培养改革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基于工程设计思想课程设置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及课程设计过程中采用三步模式教学法,同时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并探索适合该工程教育方法的先进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设计评价系统,经应用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国际化导致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在我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增加了高校党团组织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的难度。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增强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的能力;创新教育载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头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防控宗教渗透工作的能力;整合力量、协同配合,构建高校防控宗教渗透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切实做好特殊学生的帮扶和教育工作;加强高校党团组织自身建设,为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提供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多学科之间有效渗透并非只是对各个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一种方法论,一种过程和教育理念.体育与多学科之间的有效渗透是体育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拓展体育课程学科内涵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应加强体育学科与人文学科、德育学科、心理学科的有效渗透.要保障多学科渗透的有效开展,就应重视教师的理念与意识,教材的选取和开发,资源的利用与积累.  相似文献   

9.
当前河北省各高等院校开展商业伦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院校商业伦理教育局限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伦理学教育。商业伦理课的目标重点应是为学生提供商业伦理的概念和分析的技巧,掌握宽泛的伦理理论,在面对广泛的社会问题时做出伦理性的决策。随着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应逐步完善商业伦理教育体系,以保证伦理教学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以及社会中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应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需要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还必须具备宽广的人文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学教育的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通过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把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于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利用课外教学活动来进行人文教育等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面向区域的光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应立足于明确的培养目标,设计科学的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应从建设教育和实践基地、建立“双师型”素质的特色教师队伍、密切与地方企业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来创造、完善其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至关重要。高职会计教育应以新的思路接受挑战,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方面 ,舞蹈教育享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应关注和探讨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素质教育是抽象的 ,是一种概括和总结 ;舞蹈教育是具体的 ,是一种内容与形式。因此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而素质教育是舞蹈教育的目的与归宿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吸引人才流入的外在动因,也是当地人口迁移的潜在驱动力,影响人才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同时动态存在,最终致使地区人才流失或集聚。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效应机制,重点关注净经济劣势下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是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关键动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倒U型效应显著,但受制于净经济劣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快产生导致人才相对流失的净“推力”效果。具体而言,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研究生科技人才有“拉力”作用,但进一步扩张可能致使其未来面临科技人才总量的相对“流失”。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科技人才集聚之间呈现一定的倒U型关系,从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潜在的“推力”作用。此外,中西部科技人才具有显著“人随钱动”的集聚特征。破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科技人才流失之间的内生循环困境,需进一步削减“推力”、创新“拉力”,完善高教体制分权化改革,厚植高校扎根地方情怀,释放产学研一体化集群创新活力,建成经费、政策、公共服务综合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人才,也大量需要技术应用性人才,所以发展高职是时代的要求。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 重视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创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从各科教材的特点出发,自觉地把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与其它各学科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应是在学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在自然渗透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广泛运用于高等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手段与相对不变的教育初衷之间,天然存在着伦理冲突。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广泛运用必然引发一体两面的伦理纠结:高等教育面临更多的选择与更多的限制;教育伦理主体出现机械化与模糊化倾向;个性化教育更加便捷有效,与此同时,个人的隐私保护受到挑战;技术一方面提升学习效能,另一方面成为自主学习的钳制。往前看,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要避免陷入“机械化”的陷阱,务必恪守教育发展的本真逻辑,在积极迎接新技术的同时,警惕“泛技术化”和技术功利主义对教育的浸染,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权衡与融合中坚守育人底线,以道驭技,以人为本,继而有利于实现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统合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培养现代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建立完备的微生物学实验教育模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选择适宜的实验内容、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成绩考核模式、增强开放实验开展力度、强化实验室的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