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轼的“和陶诗”,可以说是他30年来倾倒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一个总结。以和韵的形式表示出来,存在着视陶诗为诗之极致的认识,和视自己为陶诗真正传人的意识。苏于穷极僚倒时所作为“和陶诗”。作为冷静地追求人类个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学,又是宋代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
苏轼“平淡”美的意蕴及其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军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3):43-45,70
苏轼的所谓平淡并非平凡与枯窘,而是要强调无意于佳的创作心态,随物赋形,达到行云流水、外枯中膏的天籁之美,而这种艺术思想的形成,除了宋代审美文化背景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老庄和禅宗哲学对苏轼的浸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东坡“和陶诗”进行了探讨。在点明何为生命意识并分析了促进东坡生命意识觉醒的契机后,本文指出在生命哲学发生转变之后,东坡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其一,从物质层面上解决岭海人民缺衣少食的现状是东坡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一种新方式。其二,精神层面上,为岭海地区文化传播做贡献,是东坡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另一方式。另外,在当地长时间的反思中,东坡还意识到了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最终方式———创作。  相似文献   

4.
元代初期,文人思想动荡,处境尴尬.作为元初北方文人的典型代表,刘因76首"和陶诗",以其丰富的含蕴,揭示了诗人在那个特殊时期内心的矛盾、无奈的选择,及其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拟从诗人的济世之志、退隐之因、山居之乐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文学生涯历来引人注目,可以说他是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在其生前就流行于世的《和陶集》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苏轼和陶诗是苏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由早期诗歌的豪放风格向后期诗歌的平淡风格转变的最明显、最集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苏轼诗文所载秧马用途主要有拔秧说、插秧说、综合说三种。研读苏轼诗文,苏轼极力推广的秧马是供农民拔秧、插秧骑坐的农具。苏轼诗文所载秧马用途众说纷纭的原因是:研读苏轼诗文不够深入,权威工具书的影响,以文献记载差误和当今秧马的用途来否定苏轼诗文所载秧马用途。  相似文献   

7.
曾辉 《科技信息》2012,(26):191+195-191,195
在诗论中,最早使用平淡一词的,应当是南朝梁时钟嵘所著的《诗品》。平淡诗论经过晚唐司空图等人的发展,在宋朝被明确提出和确立下来。苏轼使平淡诗论在理论上走向成熟。苏轼的平淡诗论,确立了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轼文章论     
“词义兼美”是苏轼文章理论的核心,“以古文为理”,道文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以“词义兼美”为统摄,“文以适用”、“博学能文”也浸透了“词义兼美”的浆汁。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5,(3):18-21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知密州,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密州从政岁月,知密期间目前可见诗文共235篇。这些密州作品中多次出现狂字,用狂字之多、之密,为苏轼宦居各地之最。苏轼密州诗词之狂含义广泛,寓意深刻。或展现了对自身学识的自信,或留露出宦居京外的一种复杂心态,还有部分狂字或暗含对新法之不满。而苏文中的狂,并非狂妄,这种狂实际是对先秦至宋一种儒家积极思想的承袭,是一种摒弃当时世俗的观念,疏离当时社会的主流和庸俗,而归根结底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平淡美的风格自古有之。到了苏轼,则进一步揭示了其美学内涵,提出了“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理想,并自觉地把这一审美理想引入词中,创造了不少清远恬淡的词章。苏轼这一审美理想的产生和实现,离不开其曲折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也与陶渊明这一人物密切相关。前人在论及苏轼的平淡美风格时,主要论述他晚年创作的大量“和陶诗”,并仅限于此。本文试图从东坡词入手,说明平淡美在词中的实现及这一风格在整个苏词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苏轼改进了词的叙事文体特征,主要采用"直言无隐"与"弦外之音"两种方式叙事.线型结构与横断型结构是苏词叙事的外在形态,使词体叙事趋于完善.题序加议论再助以用典与隐喻使其词的叙事呈现出两种方式的有机融合,为词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使他的词表现出鲜明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两次赴杭州做官,先任通判,后任太守。先后共五载。中间曾任湖州太守三个月。在任上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百姓办实事,他的政绩为后世所传诵。苏轼又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留下大最豪放清新的诗篇,尽情赞美江南人间天堂。活动踪迹遍及杭嘉湖各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3.
苏轼文化“原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原型”意义。在他身上,我们既要看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文化伟人寻求精神超越的难能可贵,又看到封建文化对他精神世界、人格体系的压抑和扭曲;既看到他在皇权重压下的内心分裂,又看到他不屈抗争苦难的整合与超越。对此,本文将作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4.
“辞达”,是儒家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苏轼对“辞达”说的阐释全面而又深刻,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作用。而苏轼解读“辞达”说所持的通达态度,又明显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即试图对这种影响做一浅略的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苏轼诗歌来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理、神的审美问题,并结合苏轼诗歌中蕴含的绘画美,证实“诗画相同论”的中国“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丰家喜 《科技资讯》2010,(21):239-239
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苏轼诗歌的绘画美。文章认为:1、苏诗的绘画美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整统一,包括常形之美、常理之美和传神之美。2、苏诗中绘画技艺的体现,有构图的变化节奏、点线艺术的构织、色彩的渲染烘托、笔情墨趣等四种。3、苏诗不是简单的“移画入诗”,而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渗透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是完美的诗画艺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夜游”对于苏轼来说,似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于苏轼一生的诗、词、赋、文等不同文类之中,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这位千古文豪坎坷经历的诗意解脱,而且还可以感悟他的作品千古旷达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宋四家"代表着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而苏轼更被黄庭坚推为"当朝第一".苏轼的书法风格雄浑自然、藏巧于拙、朴实无华而深厚质直,既擒纵有度又恣意挥洒.他对于书法风格的追求是多面的,但前提必须是自然和率真.对于书法创作他主张"自出新意,意造无法",这种观念是由他寓书于乐的书法功能观直接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苏轼谐谑诗的功效来诠释苏轼化解苦难的独特人生方式,进而审视苏轼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