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夏时期敦煌的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及弥勒净土信仰极为流行,主要体现在西夏敦煌洞窟中大量的西方净土变、药师净土变及弥勒净土变的绘制。此外,敦煌石窟中的供养人题记及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的佛教文献中也有不少反映净土信仰的资料,体现了西夏时期敦煌净土信仰的实际形态及特色。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声波确定敦煌英莫空窟洞壁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声检测技术确定出莫高窟北区洞窟的岩壁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洞窟岩壁的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动弹模随着洞深的增加而增加;洞窟窟顶的力学参数低于洞窟侧壁的力学参数;顺岩层波速高于切层方向波速。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285窟是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其窟顶从形制、内容到艺术风格均显示了"兼容并蓄,融汇中西"的风格特点,体现了甘肃敦煌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交流状况。  相似文献   

4.
隋代的岭南佛教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寿置塔是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隋代岭南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隋代岭南高僧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且吸引了普通僧众和俗家善信的广泛参与,在民间掀起了一场佛教信仰热潮,而这又反映了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深受官方佛教政策的直接影响。而仁寿置塔之所以能对隋代岭南的佛教发展影响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隋代岭南佛教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它是当时岭南开发程度较低、全国政治中心北移、隋代佛教政策和王仲宣判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有五铺主佛身着白色衣衫的说法图壁画,为北魏和西魏时期所绘。关于其身份的研究成果斐然,但多数都是从宗教史或佛教典籍的角度进行揣测。泰山地区发现的一通北齐佛教造像碑底座恰有"白衣大像"题名,成为研究敦煌北朝"白衣佛"问题的新证据。这一发现证明,白色与弥勒的关系在佛教经典和艺术现实中如此密切,"白衣佛"正是弥勒无疑。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遗址之一。洞窟壁画产生的病害大多与水盐运移有关,而作为导致病害的水汽来源之一,洞窟空气中水分主要通过吸附作用进入地仗层孔隙结构中。该文利用试验方法探究莫高窟地仗层土体的吸湿机理,并分析吸湿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较低与较高的相对湿度下,地仗层土体吸湿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短程吸附作用与毛细凝聚作用。对于莫高窟地仗层来说,由土颗粒比表面积与黏土矿物含量等因素影响的短程吸附作用较弱,因此低湿度条件下吸湿量较小。但在较高湿度条件下,地仗层中由土体中孔径分布影响的毛细凝聚作用明显增强,吸湿量显著增大。莫高窟地仗层平衡吸湿量开始明显增大的临界湿度大约在80%。此外,地仗层中澄板土与砂的比例是影响地仗层吸湿量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为莫高窟壁画病害机理研究及预防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曹丽芳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6):97-98,107
敦煌舞蹈源自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壁画,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体系,是一种具有当代艺术魅力的舞蹈。从敦煌舞蹈文化的地域性因素、代表性因素、认同性因素三个方面对舞蹈文化因素进行诠释,把中国的舞蹈艺术纳入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敦煌莫高窟保护区所在区域气候极为干旱,但受到早年多次洪水影响,致使洞窟潮湿、壁画霉变、酥碱,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通过窟前大泉河洪水预测的研究,分析和预测不同降水条件下的莫高窟库前洪水流量,进一步合理制定洪水防范措施和风险预警体系,对保障莫高窟文物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莫高窟保护区实地考察和流域特征分析,选择短缺流量资料地区比较适宜的瞬时单位线法,分别测算出大泉河野马山、一百四戈壁和三危山50 a,100 a,500 a一遇的洪水流量,以此为基预测2种不同降雨情形下的洪水流量。(1)当降雨从上段野马山区开始,依次向中段、下段移动时,50 a,100 a,500 a一遇降水流经大泉河莫高窟前断面的洪水流量分别为230,463,757 m3/s;(2)当全流域同时降雨时,50 a,100 a,500 a一遇降水流经大泉河莫高窟前断面的洪水流量分别为230,330和510 m3/s.并通过实际发生的2次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气象条件与测算数值进行比对,印证预测结果可信。同时,为了提高莫高窟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确保莫高窟文物安全,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健全流域降水和洪水监测体系、开展大泉河防护性工程建设、降雨洪水预警体系建设和石窟作防雨防渗等措施的建议,以便有效预防洪水,切实保障莫高窟安全。  相似文献   

9.
敦煌舞蹈源自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壁画,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体系,是一种具有当代艺术魅力的舞蹈。从敦煌舞蹈文化的地域性因素、代表性因素、认同性因素三个方面对舞蹈文化因素进行诠释,把中国的舞蹈艺术纳入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是我国禅宗发展的重要时间段。唐代禅宗初现,此时期出现对于中国禅宗乃至佛教拥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著作。宋代则是禅宗统治中国汉传佛教的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研究中国禅宗寺院建筑的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来说,佛教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是在我国却是有着广泛的、影响深远的宗教。佛教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主要就体现在生活习惯上、武术、医学、文学、雕刻、绘画、书法以及音乐等方面,特别是在封建时期,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佛教思想的巨著,比如文学上的《西游记》,音乐上的《鱼山梵》,还有就是在绘画中的莫高窟壁画。该文为了简析佛教壁画之美,就以壁画中的典范莫高窟壁画为代表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佛教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唐五代时期的寺院讲经变文,就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产物。佛经的翻译,佛曲梵呗的模拟制作,唐代寺院礼佛唱导的方式,正是讲经变文这一俗文学形式产生的主要原因,它是宋元话本小说的源头,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产生亦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3.
正唐朝历史近300年,莫高窟开窟造像数量极大,为莫高窟各时期之最。唐代前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唐王朝控制了包括现在新疆全境及中亚部分地区,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市。唐王朝是极其崇信佛教的时代,尤其是武则天时代,不仅由朝廷组织抄写佛经,颁布天下,而且下令全国各地造弥勒大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在性格特征、建筑型制和功能要求的发展和变化,及探讨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天福宫和莲山双林寺为例,总结新加坡传统佛教寺院的特征.新加坡"改良佛教"的出现是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进一步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光明山宏船法师纪念堂为例,通过这两座现代佛教建筑与传统佛教寺院的比较,总结分析出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世俗化特征,灵活的建筑型制及多元化的功能这些与传统寺院迥然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从莫高窟唐代开凿历史背景、地质环境、洞窟形式格局以及雕塑技法等方面讨论唐代彩塑民族性和生动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正敦煌,在建的文化基础设施的规模令人惊叹。《印度教徒报》报道,中国正在深入挖掘文化根基,以便为顺利重振古丝绸之路提供坚实基础。此举也与中国在国内越来越重视利用古代成就的做法相契合。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城市敦煌,数十名工作人员正在敦煌研究院授权下耐心修复莫高窟的无价艺术品。这些洞窟内充满描绘佛教生活、思想和更多主题的巧夺天工的壁画和雕塑。它们是不同文化交流融汇的象征,几百年来,曾通过古丝绸之路的支路为中印关系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报载:"敦煌莫高窟面临被流沙淹没的危险",……"莫高窟旁的鸣沙山是座沙山,平均每年向莫高窟移动10米.春秋两季的大风,仍不停地带来大量流沙."日本一些记者就此事采访在东京讲学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时,才澄清了事实的真相.莫高窟虽没有被流沙淹没的危险,但风沙对石窟文物的危害却十分严重."佛像屡遭毁坏,龛亦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寺院经济的经营形式包括农业及手工业、商业、旅游业以及通过各种宗教活动获得收入。寺院经济存在经济法人的经济运行模式与寺院“民办非企业”法律定性的矛盾、寺院经济过于独立导致佛教商业化、政府部门对佛教寺院的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针对寺院经济问题,其研究对策如下:使寺院经济运作模式符合非营利性的职能与性质;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加强寺院与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沟通;完善寺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西夏时期敦煌地区的五台山文殊信仰极为兴盛,主要体现在《华严经》在敦煌广泛流传、敦煌石窟中有大量的文殊变、普贤变的绘制。建于五代的莫高窟第61窟,作为敦煌地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重要活动中心,在西夏时期继续发挥其作用,吸引了西夏其它地区的高僧来敦煌观摩学习或交流文殊菩萨的礼忏仪式。  相似文献   

20.
敦煌大泉河水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位于敦煌盆地南部莫高窟区的大泉河为例,分析了极干旱环境条件下小河流的基本特征,研究了该河流的径流量和水质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其目的是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戈壁荒漠区极珍贵的水资源,兴利避害,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及旅游事业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