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隋时期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探索时期。虽然隋代是个短暂的王朝,共维持了37年,却在莫高窟中留存了100余个洞窟,而且有些洞窟规模宏大。隋代在莫高窟营建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隋—文帝从小在寺院长大,对佛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文帝的倡导下,各地纷纷营建寺院,佛教写经的事业也兴旺发达。加  相似文献   

2.
吐蕃是中国古代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它的崛起,对唐王朝乃至西北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吐蕃政权在维护西北地区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权稳定、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开辟高原丝绸之路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唐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一个强大鼎盛的时代,作为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法律也与之相适应地得到了很大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唐王朝的统治者,将官吏管理的许多内容写入了《唐律》和《唐六典》两部法典中。从而朝着以法治吏的道路上大大迈进了一步,这在中国法制...  相似文献   

4.
正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在古代都属于敦煌文化圈内,这几处石窟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非常一致,可见其系统性。敦煌石窟的营建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共十一个时代,历时1000多年。  相似文献   

5.
吐蕃自开皇二十年(600年)崛起于青藏高原以后,积极向外扩张。其对唐西域的征伐几乎与吐蕃帝国的兴衰相始终,对丝绸之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章认为,吐蕃在唐西域的活动,阻隔了中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但客观上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正>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同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一起,并列中国四大石窟。就艺术特色来分,莫高窟以壁画著称,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石刻闻名,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精美的塑像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在丝绸之路上是独一无二的。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  相似文献   

7.
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对其边疆形成巨大威胁。贞观四年,唐军大败突厥,使之归附中央王朝。随后,唐王朝通过设置羁縻府州、重用少数民族人才等方式,加强了对北部及西部边疆的治理。唐初处理突厥问题的方法,对周边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唐与突厥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而分析和评述不同阶段唐王朝针对突厥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相似文献   

8.
试论纳兰边塞词的时代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是个特异的存在。他那与其出身、身份、教养等极不相称的词作风格,引起人们多方的分析与揣测。笔者试图以边塞词作为切入点,探求他这种不相称的由来和表现。纳兰边塞词这种抑郁感伤的情绪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清朝不同于唐王朝和宋王朝,社会上弥漫的晚明遗民情绪与满族旗人特有的感伤情绪相交织,在满汉思想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构成那个时代特有的悲情色调,体现于纳兰的词作中,形成挥之不去的凄迷与逃避的情调。  相似文献   

9.
唐通事是江户时代在日本长崎的中日贸易中从事翻译等职务的地方行政人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上,唐通事作为华侨社会事务管理者、中日经贸促进者、友好使者、历史见证者和记录者,为海丝之路的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尽管其历史作用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未能充分发挥,但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所积累、沉淀下的文化情感网络是不可忽视的,它也是海外华人华侨奋斗史的缩影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欧亚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大一统奴隶制王朝的首都,位置适中、交通四方、商贸繁荣的经济中枢,已经开辟的中西陆路通道;指出: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欧亚草原丝绸之路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1.
试论纳兰边塞词的时代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是个特异的存在。他那与其出身、身份、教养等极不相称的词作风格,引起人们多方的分析与揣测。笔者试图以边塞词作为切入点,探求他这种不相称的由来和表现。纳兰边塞词这种抑郁感伤的情绪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清朝不同于唐王朝和宋王朝,社会上弥漫的晚明遗民情绪与满族旗人特有的感伤情绪相交织,在满汉思想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构成那个时代特有的悲情色调,体现于纳兰的词作中,形成挥之不去的凄迷与逃避的情调。  相似文献   

12.
中唐社会结构的关系紊乱,唐王朝尾大不掉,韩愈倡儒学,重新强化社会结构粘结剂.维护“君臣父子”的结构,自己在政治格局中身体力行.儒学是小农自给自足经济和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中唐,舍此无它.  相似文献   

13.
正敦煌,在建的文化基础设施的规模令人惊叹。《印度教徒报》报道,中国正在深入挖掘文化根基,以便为顺利重振古丝绸之路提供坚实基础。此举也与中国在国内越来越重视利用古代成就的做法相契合。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城市敦煌,数十名工作人员正在敦煌研究院授权下耐心修复莫高窟的无价艺术品。这些洞窟内充满描绘佛教生活、思想和更多主题的巧夺天工的壁画和雕塑。它们是不同文化交流融汇的象征,几百年来,曾通过古丝绸之路的支路为中印关系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4.
在唐王朝建立之初,以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除了锐意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外,还非常注意经济立法,并用法律手段对土地赋役、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诸方面进行干预,从而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为以后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唐王朝的巩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武周时期壮族文人留下的《大宅颂》与《智城碑》,是大唐文化与岭南文化之伟大结晶。本文从两碑及六舍坚固大宅遗址看武周时期大唐文化对南方文化之渗透与施及,以窥视唐王朝羁縻制度、儒家思想、建筑艺术及文体风格等对于岭南文化的影响,从而了解唐王朝之盛大及文化发展之规律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公元八至九世纪,西原地方(今广西扶绥、崇左县)爆发了大规模的壮族人民起义,反对唐王朝的封建统治。起义坚持达一个多世纪,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控制了今天的广西大部和湖南、广东的一部份地区。给唐王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最后虽因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  相似文献   

18.
唐王朝与道教关系密切,唐代文人多受道教影响,而作为唐传奇后期的代表──豪侠小说,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上受道教的影响尤深。  相似文献   

19.
唐朝末年各种社会茅盾日趋严重,为了重振大唐,唐昭宗在危困之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然而,积重难返,在藩镇和宦官的阻挠之下,唐王朝最终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杜甫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