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达  李彬 《世界知识》2022,(3):72-73
气候变化与军备竞赛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两个挑战看上去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是这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军备控制都需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哲学,在研究层面,这两个学科也存在直接的关联.本文以三个问题为例,介绍应对气候变化与军备控制这两个全球治理关键领域之间的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洁 《世界知识》2023,(8):12-13
<正>当前,大国博弈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事务的关键因素。同时,乌克兰危机作为“发酵剂”,正在加速中国周边安全格局的分化重组、甚至对抗性阵营的形成。受此双重因素影响,大国角力地缘政治竞争,中小国家既不得不卷入军备竞赛,又需要应对经济复苏乏力、对外债务违约风险、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各类经济与非传统安全挑战,致使周边地区稳定性减弱,矛盾突出、复杂而多变。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会严重威胁人群健康,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伦敦大学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全球30余家学术机构于2016年共同成立了“柳叶刀倒计时:追踪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进展”项目,并合作撰写了《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重大报告,以追踪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群健康效益,同时开展公众宣传、提出政策建议。2020年的报告在追踪了5大领域43个指标的年度变化后发现,气候变化影响、暴露和脆弱性相关的指标全部都在恶化,但各国为减缓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却明显不足,以现在的趋势很难达到《巴黎协定》设定的2℃温升控制目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气候变化带来了相互叠加的危机,需要共同应对。多重危机的共同应对可以为全社会实现三赢:更好的公共卫生条件、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从减缓和适应2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政策与行动,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总体策略和路径,以及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思路和建议,以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技》2010,(3):20-20
挪威研究理事会计划在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大力宣传“中国计划”,与其推介挪威科研能力与成果相呼应。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组织5个研讨会,即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气候变化研究、环境研究和社会福利制度研究。挪威研究理事会主任表示,与中国开展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必将日益突出;挪威将增加投入,扩大合作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和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对各国的能源资源战略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选择问题。尽管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有大量科学依据,但仍然存在一些质疑和不确定性,而应对气候变化却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战略,采取实际的行动,这些行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为此,厘清对气候变化科学性及其不确定性的认知,有利于进一步取得科学共识,坚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6月27日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上说,为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将在10个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达成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并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召开多次会议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立法。2010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梳理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韧性城市研究进展;总结了美国波士顿、丹麦哥本哈根、加拿大温哥华等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应将低碳韧性理念纳入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介绍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科学以多学科交叉支持、全时空
研究覆盖、关注气候与人类活动间复杂关系为主的研究特点。从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向的角
度,分析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挑战。文章指出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1)气候变化科学中的关键性基
础研究;2)气候变化中的不确定性研究;3)气候变化影响、反馈机制与预测研究;4)气候变化的社会学
方面研究;5)针对提高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能力的开发研究;6)发展有利于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国际合
作框架。从发展趋势上来说,发展跨越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评估、预测和预警研究将成为气候变化
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社会科学将更多地介入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并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适应
和减缓将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将推动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文章
最后提出,我国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自然条件,进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科
学、技术开发、应对策略等方面的专门研究,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北省气候变化特征与相应气候变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谊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河北省气候环境状况及其变化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对河北省气候变化科学在今后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相应课题提出建议.以期为能解决制约河北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难题,为增强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发展民生科技。倡导低碳生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为及时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挖掘民生领域对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12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对象涵盖全省范围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2011,(12)
近日,西城区图书馆举办了“2011年绿色北京与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系列讲座第九讲——森林·人类·气候变化。主讲人分别从森林和林业的基本概念、林业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建立意义、企业和公众如何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5个主要方面向到场的读者做了详细介绍。讲座号召大家认真履行植树义务,从身边爱护花草树木做起,共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低碳发展,以实际行动来绿化祖国。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积极应对的策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典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做法,从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总结了代表性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策略:加强防灾减灾与适应气候变化有机融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加强灾害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科学和支撑技术的研究.本文提出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积极应对的策略,对我国自然灾害治理及防灾减灾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各国的低碳创新政策一、欧盟⒈《斯坦恩报告》: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理念基础该报告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要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就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该报告是欧盟从战略高度形成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基础。⑴温室气体的减排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矛盾  相似文献   

16.
吕媛媛 《科技信息》2011,(10):77-78
在当前全球背景下,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谈判归结为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与外交的综合较量。从公共管理的服务职能来讲,微观到地方政府应将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而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风向标     
《科技潮》2010,(6):6-6
科技部将加大投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加大投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7日透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即将制定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国角"举行的一场边会上,解振华说,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迈入新的阶段。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他介绍说,这些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9.
 6月19日,第十期中国科技会堂论坛以“碳达峰与碳中和”为主题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论坛并为主讲嘉宾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章。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王进展出席论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作专题报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等参与相关话题互动讨论。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等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30余人参与活动。 王金南院士围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其对策”主题作专题报告,为与会人员阐释近百年来地球经历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与成效以及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结合实际从研究角度提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举措。 在互动环节,专家们围绕如何理解气候变化、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技会堂论坛聚焦全球科技发展大势和科技前沿领域,着力搭建顶尖科学家与领导干部的交流平台。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视角,探究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本质,并从Solo模型出发,分析在碳税、财政补贴以及排放贸易(ET)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作用下,气候变化对于劳动力、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碳税与排放贸易(ET)这两种应对机制在执行成本和效果上有区别,并指出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合作,需要各国积极承担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